新近發布的8月汽車業數據再傳捷報,毫無懸念的是,出口數據和新能源汽車依然最為亮眼。中汽協統計顯示,8月我國汽車出口達40.8萬輛,同比增長32.1%;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4.3萬輛和84.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2%和27%,市場占有率達到32.8%,而這已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連續4個月超三成。
業界分析表明,得益于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8月中國汽車市場依舊延續了近兩年自主品牌高增長、豪華品牌微增長、合資品牌大幅下跌的局面。乘聯會數據顯示,8月自主品牌零售100萬輛,同比增長17%,國內零售份額為52.1%,同比增長6.1個百分點。
數據固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崛起的明證,而剛剛落下帷幕的慕尼黑車展則再次證實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領先優勢。盡管隨著全球汽車工業重心東移,燃油車時代制霸全球的五大國際車展日漸式微,但今年的慕尼黑車展卻因為中國50余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成團”而格外引人注目:不僅是因為相比上屆翻倍的中國展商數量,更是因中國企業展示的先進技術,已然涉及整車、三電系統、人工智能等多個關鍵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事實上,相比4月的上海車展,素有世界汽車工業“奧運會”之稱的慕尼黑車展此次并沒有出現令人驚艷的新技術、新車型,展出的基本都在上海車展已經呈現過,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而言更多的是出于開拓市場的考量:在現代汽車起源地德國舉行的歐洲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車展,同時也是大眾、奧迪、奔馳、寶馬這樣的汽車巨頭的主場,中國新能源汽車僅僅是與其比肩而立、敢于同場競技就對消費者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場不僅僅是賣車那么簡單,賣技術才是重頭戲。從此次“成團”陣容可以看出,占據C位的除了比亞迪這樣的新能源車企,更多的是元戎啟行、商湯、地平線、黑芝麻等智能汽車軟硬件供應商。歐洲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道路上的慢條斯理,使得歐洲市場仍是一片廣闊的藍海。正如波士頓咨詢公司對于此次慕尼黑車展的評論:中國公司正在大舉進軍歐洲市場,并推出極具競爭力的產品。
在業界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一部分的競爭力優勢來自中國制造舉世公認的強大能力,更大部分則來自技術創新,尤其是科技企業近年來加速在汽車領域的發力。從元宇宙到大模型,從衛星技術到虛擬現實,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各種新技術紛紛快速“上車”,華為等科技企業多年的技術積淀正源源不斷地融入新能源汽車這個全新的開放包容的創新巨系統當中,不只是參與,而是要在前沿技術里尋找更多突破口,釋放技術能量。由此也不難理解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在問界新M7發布會上說了5次“遙遙領先”為何上了熱搜。當科技企業走到汽車產業前臺,當更多科技力量注入汽車行業,汽車正在成為科技創新高地。事實上,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中,沒有哪一個產業像如今的新能源汽車一樣,能夠把各種技術、各個產業,甚至消費者都包容在這個開放創新平臺中,而科技企業的創新引領無疑對汽車業大規模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這就是汽車業百年變革中的決定性力量。
工信部指出,充電標準是保障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互聯互通以及安全可靠充電的基礎。近年來,隨著電動汽車續駛里程增加、動力電池充電倍率提升,消費者對車輛快速補充電能的需求日益強烈,以“大功率直流充電”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業態、新需求不斷涌現,加快修訂完善原有充電接口相關標準成為行業普遍共識。
根據電動汽車充電技術發展和快速補電需求,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完成了兩項推薦性國家標準修訂工作,實現了對原有2015年版國標方案的全新升級(俗稱“2015+”標準),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傳導充電連接裝置的環境適應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同時滿足直流小功率、大功率充電等實際需要。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組織相關單位深入做好兩項國家標準宣傳推廣和貫徹實施工作,促進大功率直流充電等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和充電設施產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充電慢是一直以來是電動車行業的核心痛點。
一直以來鯨充新能源憑借自主研發的充電產品和日臻成熟的運營能力榮獲“中國充電設施運營平臺技術領跑企業”行業獎項!
中國電動生態博覽會是業內影響力重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專業展覽會,也是引領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本次獲獎是行業對鯨充在新能源充電運營領域提供智能高效綜合性服務的高度肯定。
鯨充作為南京本土企業,從2019年創立伊始,以科技賦能,構建新能源充電服務網,積極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市民綠色出行,目前在全國各地已累計建設充電場站600余座,充電終端10000余根,覆蓋公共停車、商業住宅、交通樞紐、物流基地等各類用車場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鯨充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1030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