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本文的作者王忍,是北京市民,正在選購電動車。他經常參加電動汽車的試乘試駕等活動,是北京新能源汽車政策的緊密觀察者。他在本文中的觀點代表了許多消費者的態度,特此發表,供各方參考。
4月19日,筆者作為一名的普通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者代表,參加了由“第一電動網”舉辦的“新能源汽車創新論壇”。在論壇上,來自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部門領導、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消費者們齊聚一堂,闡釋了對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思考與建議。特別是北京理工大學的孫逢春副校長和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的牛近明主任,分別從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實施者的角度,介紹了北京市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相關政策出臺始末和具體考慮,回應了兩個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筆者最大的疑惑,即“北京市為什么只接受純電動汽車”和“北京市為什么要搞車企目錄和產品目錄”。經過這些專家學者和政府相關人士的講解,筆者對于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有了更為清晰的概念,對于北京市政府的考慮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對于各企業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規劃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但同時又產生了很多新的疑惑。
王忍參加第一電動網“新能源汽車創新論壇”
在參加論壇之前,筆者曾訪問過身邊一些對于新能源汽車了解程度不一的朋友們一個問題:“對于購買新能源汽車,你究竟有什么疑慮?”,回答的結果五花八門,但總結起來,無外乎三點:第一,充電樁或充電站少;第二,新能源汽車售價高,里程短,充電時間長,性價比不高;第三,技術還不成熟,服務還不到位,未來發展還不明確。這樸素的三個疑慮,其實代表的是一種不信任,針對的也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三極:政府、車企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其他參與者究竟應該怎么做,才能真正的吸引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培育出健康、成熟的市場,把新能源變為一種理念,融入大家的生活。簡單來說,首先,政府的角色應該如何定位?北京市政府究竟能為消費者提供多少優惠和便利條件扶持新能源汽車政策的穩定性有多高,執行力有多強。其次,車企面對新能源的市場應該怎么做,如何才能提高補貼資金使用的利用率,切實降低消費者的采購成本、使用成本和時間成本。最后,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其他參與者,包括研究學者如何在政策層面上,為政府的決策提供更多參考和依據,汽車銷售商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便利和貼心的服務,充電設施供應商如何打通與物業部門的關系,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如何有效地整合,形成整體的合力。
“問政府” 關鍵詞:透明度
在“新能源汽車創新論壇”上,雖然筆者獲得了一次寶貴的提問機會,但由于時間所限,很多觀點難以準確表達。在所有疑慮之中,筆者最先想問的就是政府的新能源汽車管理等相關部門的“透明度”問題。具體來說,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制定決策的透明度。在此次論壇上,孫逢春副校長詳細地介紹了北京市相關新能源政策的制定出臺過程,筆者深深體會到決策部門考慮的復雜性和周延性。一項政策的出臺,需要顧及方方面面,既有宏觀的考量,也有微觀的兼顧,決策者所考慮的問題,絕非消費者所想象的那樣簡單。但是這一過程,能否更加透明,當消費者有疑慮的時候,政府相關部門能否親自做出說明,或者通過專家學者之口,對制定政策的過程進行詳細解釋。謠言止于智者,而智者必須先了解事實。所以,筆者想建議北京市相關部門,能否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準入、測評等環節及進度,及時地在一定范圍內向社會公開,通過各種媒體讓關心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了解到政府的考慮,并盡快地回應消費者的疑慮,破解橫亙在政府部門與消費者之間的鴻溝,讓決策者的態度不再模糊,與消費者的距離不再遙遠。
二是政策落地的透明度。眾所周知,北京市政府對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輔助政策,例如在北京市內修建1000個公用充電樁,北京市科委推動六家整車企業與北京市首批六家大型物業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新能源小客車自用充電設施建設工作等。這些好的政策切實考慮到了消費者的需求,也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了一絲曙光。但是筆者想請問的是,這些好的政策究竟如何落地,有沒有時間表,究竟哪個部門來牽頭落實,這些信息是否能及時地予以公布。特別是公用充電樁的建設進度問題,究竟哪些充電樁正在建設,何時能投入使用,充電價格如何確定,充電時是否還需收取費用等,更應盡早發布。只有把政策落到實處,而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待建充電樁才能真正成為開啟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金鑰匙。
三是反饋修正的透明度。新能源汽車作為一項新的發展領域,任何決策都很難做到百分百正確,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那么,在決策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不合適的政策,或者有局限性的政策,如何進行修正,也應盡快提上日程,予以公開。例如消費者關心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能否進北京”老問題,能否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前提下,做出一些微調,對于具備充電條件的消費者,準許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又如,根據北京市搖號政策相關規定,具備新能源汽車購買資格后,6個月內必須購車,否則指標作廢。而目前北京市場只有7款車型準許購買,雖然6月和9月還將公布一批車型,但第一批和第二批搖號者已經面臨搖號資格即將過期作廢的風險,相關部門能否對這一情況予以重視,適當延長購買期限等等。
“問企業” 關鍵詞:成本
作為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各大車企,是筆者希望提問的第二個目標,對于消費者來說,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電動車。我想,不同的收入水平和需求,會有不同的答案。例如,安全、里程、質量、方便、空間等等,這些要求匯總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成本”。這個成本既包括購買成本,也包括使用成本。
從購買成本上來說,就是價格問題。目前,普通消費者對于價格問題十分敏感,特別是部分汽油車改裝車型,純電動版與汽油版往往相差幾萬或十多萬元,享受國家和北京市政府的雙重補貼后,仍較為昂貴,遠超過普通消費者的接受程度。要想電動汽車不是淪為有錢人的玩具,真正進入千家萬戶,就一定得弄清楚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價格和必須具備的里程。從價格上來說,雖然純電動車的使用成本低于汽油車,但對比同等價位的汽油車,純電動車的品質則遠遠不如,要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就必須不斷提升純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價格要更具競爭力。特別是一些續航里程較高,已經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的電動車,在推廣階段,不應成為企業的高利潤來源,而應充分運用價格的武器,鎖定消費者能接受的價格區間,盡快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從里程上來說,雖然經過統計,80%的消費者日常里程不超過100公里,150公里左右的續航里程是最經濟的里程。但統計學上的數據難以衡量消費者內心的尺度。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新能源汽車不應當只是成為一臺代步車,而需要承擔周末游玩及中距離的出行,這就要求續航里程應當進入一個更高的區間。
從使用成本上來說,既有經濟成本,也有時間成本。目前,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最關鍵問題的就是怎么充電,價格如何。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無法安裝充電樁,在與物業協調中遇到很多困難。作為車企,能否調動相關資源,協助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在使用過程中,能否建立快速的反應機制,電動汽車出現任何問題時,能高效快捷地提供拖車、修理、代步服務等等。在未來消費者選購新車時,能否合理計算二手車殘值,降低置換成本,都應成為車企應當考慮的問題。
問“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其他參與者” 關鍵詞:服務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除了車企之外,還有很多的參與者,既包括產業的研究機構和學者,也包括電池、充電服務的提供者,還有保險、金融、銷售行業等等。那么這些參與者們,究竟應如何參與新能源汽車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呢,筆者也有一些問題想問。
首先,對于研究機構和學者,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走向究竟如何?如何切實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的門檻?如何提高補貼資金的效能?能否對現有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更為科學的判斷?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究竟哪種更適應中國純電動汽車的發展方向?新能源汽車租賃能否成為啟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重要手段,怎樣創造更為合理的盈利模式等等,既是消費者關心的問題,同時也代表著我們的期待。
其次,對于充電服務的提供者,能否提出一站式的解決方案,按照訂制的方式,解決充電的煩惱?能否協調私人充電樁的共享,營造消費者、物業、車企等方面的共贏?哪種電池的發展模式能繼續增加電池容量和密度,降低成本,延長使用次數,提高安全系數?
最后,保險行業能否制定出新能源汽車專用的保險服務方案,降低購買保險成本,特別是出臺對于動力電池的專屬保險,降低消費者疑慮;金融業者能否為消費者和車企提供更為合理的金融貸款服務,撬動金融杠桿,共同促進汽車產業的發展;對于銷售者,如何從被動式的“大爺式”服務變為“保姆式”貼心服務,如何運用好互聯網及大數據工具,做到快速反應,為消費者營造更好的消費體驗等等,都應成為大家共同思考的問題。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這些關于新能源汽車的問題,是筆者個人的一些思考,也希望這些問題更夠拋磚引玉,引發政府、車企、相關從業者和消費者共同思考,大膽提出問題,推動有關各方不斷解決問題,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實現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的戰略構想,切實節能減排,留給子孫后代一片碧海藍天。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法海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31161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