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過去3個月時間,新一輪新能源汽車地方補貼及相關促進政策仍普遍未見落地,尤其“騙補”風波的持續發酵,使得各城市的地補政策愈發難產。受此影響,新能源汽車在多個城市的終端銷售都陷入停滯狀態,產業鏈相關的充電樁建設、電池供應也受到牽連。【點擊查看“反思騙補門”專題】
騙補風波未平,地補政策更加難產
2016-2020年的中央補貼辦法早在2015年中就已經發布,保障了政策的延續性,地方政策出臺的步伐則相對遲緩。以上海為例,這個在上階段新能源汽車推廣中成為全國第一的市場,因補貼與牌照政策未出,終端銷售普遍陷入停滯等待狀態,國內多家新能源車企的銷售負責人在春節前就向第一電動網表達過市場停滯的壓力。
近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當作者再次采訪到以上車企的相關人士時,情況似乎并沒有出現好轉,而且又出現了新的障礙。據第一電動網獨家調查了解,上海市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已經制定,但對外發布時間還難以確定,主要原因是受到“騙補”風波的影響,上海在等待中央動向,這份文件是否會調整也要以政府實際發布文件為準。
不只是上海,受訪車企的相關人士普遍反映,由于“騙補”的查處工作還沒有最終定論,一些地方的財政部門不僅收緊了補貼的發放流程,原本就斷檔了的地補政策的出臺日期也因故被延后。“騙補風波對我們的終端銷售影響很大,渠道建設投了那么多錢,全國各地開設好了店面,現在卻依然無法正常的銷售車輛。”安微一家新能源車企的一位內部人士向作者反饋。
事實上,根據第一電動網匯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信息顯示,到目前為止全國范圍內僅有17個省市有可延用及新出臺的地方補貼政策。而這當中,不僅沒有上海、杭州這樣的新能源汽車推廣“大戶”,許多省市新出臺的地補政策也只是一份“大綱”文件,缺乏可操作的“實施細則”。如此一來,目前除了北京、深圳等少數的幾個城市的終端市場可繼續正常銷售車輛外,全國其它諸多省市依舊處于地補政策的“空檔期”。其中,騙補風波成了延緩地方政策出臺的主要因素。
有市場就有投機行為,不能因噎廢食
時至今日,不只是整車企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其他各相關環節的企業也開始呼吁,相關主管部門應盡快界定“騙補”的罪與罰,各地方也應并明確下一階段的推廣目標與具體政策方向,以便業界繼續篤定前行。
國軒高科總經理方建華在接受第一電動網作者采訪時表達了對目前產業形勢的擔憂,“核查已有兩月,一些整車企業今年第一季度的推廣銷售受到一定影響。核查已經發現了一些個別企業的騙補行徑,這些害群之馬理應受到嚴懲,但是這個產業的絕大部分企業不應該與騙補牽連上,應該區別開,因為近兩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各方努力下,新能源汽車在研發推廣、技術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產銷快速增長,這個事件不應該擴大化,進而影響行業大勢。”
“國家的導向是成功的,要趁熱打鐵,等待停滯兩三個月可以,一直拖延就浪費了之前的努力和成績。”市場一線的新能源汽車銷售者發此心聲。該位來自青島的新能源汽車經銷商表示,從2014年銷售新能源汽車至今,兩年時間內體會到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從完全不了解到詢問具體參數,逐漸認可接受。“新能源汽車產業剛有了起色,不能因噎廢食從而前功盡棄。”
有市場就有投機行為,在第一電動網進行此輪采訪的過程中,有不止一位受訪者向作者表達了類似觀點。“騙補現象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夠倒逼和促進產業政策的完善。”一家國內領先的充電樁建設運營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對作者表示,產業發展初期出現投機甚至騙補的行為在所難免。而在他看來,行業中實實在在做事的終究是絕大多數。對此他進一步解釋稱:“這個行業真正投入干事的企業,它是一個5年10年的長期戰略,不會著眼于一點騙補的獲利而因小失大。”
日前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態稱,騙補的核查工作已經基本結束,局部區域少部分車企確有騙補情況,但并沒有此前相關媒體報道的那樣嚴重,最終的結果會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騙補這個“劫”雖然還沒過去,但透過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日前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期間的相關講話來看,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決心依舊堅挺。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劉志鵬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42774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