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百人會·清華大學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展高層研修班三期課程,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李克強從自身所處角度出發就互聯網時代的智能汽車與交通發展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智能汽車這一話題最近又火了起來,智能汽車作為汽車技術發展本身的產物,是互聯網思維與工匠文化的結合,他希望大家能夠理智和全面的去了解現狀。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李克強
產業技術大變革會帶來產業革命,內燃機代替馬車,汽車正式誕生從而引發流水線大規模的現代化生產便是如此。其實由于汽車的發展以及能源和環境的問題,當時就出現了電動汽車的討論熱潮,并一直延續至今。新一代的ICT(信息、通信、技術)技術、大數據、云平臺技術,又將和汽車產業結合起來,從而出現電動車、智能車以及智能網聯車這種又一輪變革的技術產品,這將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引起產業革命。
盡管大家站的角度不一樣,理解的內容不一樣,從而帶來認識的誤差。但智能網聯汽車的確是一門大的交叉技術。第一,汽車的三大變革技術:電動化、智能化、輕量化,是國際汽車發展的正確表述,產業的競爭最終將歸結到技術,并取決于技術未來的走向。第二,互聯網+非常重要,汽車將來對互聯網的影響將是全方位和全產業鏈的,有產品、有制造、有銷售。目前大家還是處于制造過程、設備的自動化以及數據的管理這個階段,但汽車和互聯網的結合將使最根本的產品架構發生變化。喬布斯的偉大在于他做了硬件,做了智能終端產品,相當于諾基亞加上一個觸屏就可以上網。而汽車也可以聯網可以重新架構,未來處于互聯網+的產品將會和今天不同,會發生一個大的顛覆。
互聯網技術有兩類,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要把這兩種互聯網技術結合起來,企業的產品從制造到銷售和管理,也需要從兩者結合的角度去理解。像“三化”一樣,并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一個新的融合和架構。
今天發展的智能交通系統,智能汽車是智能交通系統的一部分,車是一個主體,人基于移動互聯,信息電子,把三個要素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在這里ITS(智能交通系統)不僅僅是一個交通管理系統,還包括交通服務,更重要的還有AVCSS(車輛安全控制系統),它的終極目標就是智能車和智能公路。關于智能汽車有很多學術的定義,例如有一種是說車上的一種裝置可以部分或者完全替代人的操作,這樣的車就是智能汽車。
至于如何看待智能汽車,李克強認為可以從“四個兩”去入手。
第一,兩個階段:初級和終極目標,初級目標是指各類從一級到五級的自動駕駛,而終極目標是無人駕駛。
第二,兩個領域:軍用和民用,軍用目前價格偏高,而民用就要考慮成本控制。
第三,兩大功能:安全和舒適,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之后在滿足安全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視舒適性。
第四,兩種模式:自主式和網聯式,自主式是指智能汽車感知、決策和執行全部基于車載裝置,網聯式是說汽車的控制感知要靠通信,決策也要傳一部分到云端,通過云端來控制車輛。
基于以上的情況下我們給智能網聯汽車下定義:車上裝有傳感器,并融合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使車輛具有感知、決策、控制的功能,能綜合實現安全、節能、環保、舒適的新一代的智能汽車。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定義的智能網聯汽車不僅可以提高安全,還可以節能。這是因為發動機的電控單元是標列出來的,實際聯網噴油量會根據車前不同的路況而定,也就是達到了節能。
中國對于車聯網的描述,除了國際上車際網和車云網的結合,還要添加一個車內網。這就包含了端、管、云的三大技術和信息服務、結構變革、智能制造這三大功能。從而實現與國際的接軌。至于智能汽車里面的關鍵技術,第一個,要有感知定位系統。比如攝像頭、雷達這類感知系統,還包括電子地圖、車輛狀態信息估計系統,也就是傳感與定位技術。第二個,決策與控制技術,像復雜環境下的感知、規劃,都是基于這樣的控制。
智能網聯應該包括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智能汽車開發應該是互聯網思維與工匠文化的結合。打破行業壁壘,重視建立體系架構,了解完整的技術鏈,才有可能開發有效的突破技術,最后真正形成產業鏈。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樂偉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45989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