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日趨短缺,環境嚴重污染,高油價給我國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帶來嚴重影響的形勢下,發展水氫燃料電池來減緩能源壓力,促進環境保護成為一條可以預見的道路。而電力行業,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同時又是作為能耗大戶和污染大戶在一直困擾著我們,因此使用水氫燃料電池作為清潔電力以改善這種狀況勢在必行。因此需求水氫燃料電池應運而生。
氫能是地球上最清潔的能源,而氫能大規模進入市場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包括生產、運輸和存儲在內的供氫基礎設施的缺乏,也就是氫產業鏈上游和中游的完善度不足。就目前技術發展程度而言,氫的交貨成本遠大于等能量水平下的汽柴油成本,而其中氫的運輸成本在交貨成本中占約6%左右。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分析,2014年日本氫氣售價的構成主要由氫氣原材料、氫氣的生產運輸成本、加氫站的固定和可變成本以及加氫站運營維護幾個部分組成。其中涉及到氫氣的制備和儲運的成本占38%。而對比看來,汽油售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則是汽油的消費稅。
為解決氫氣的制、存、運等問題,廣東合即得董事長向華提出“醇匯”概念,依托諾貝爾獎得主喬治-奧拉的“甲醇經濟”理論,以“醇”為能源載體,進行多種能源形式的轉換。當某種形式的能源豐富時,可以將其變成“醇”,當需要熱能或電能等能源時,再將“醇”變成相應的能源。并已經研發出甲醇清潔新能源水氫燃料電池,目前的技術水平在世界位列前茅,已搶先發展可以樹立自己的行業標準和知識產權,該水氫燃料電池無污染物排放,排放產物只有水和近零的CO2,為中國清潔電力實現“彎道超車”,讓污染漸行漸遠。
水氫燃料電池是一種將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裝置,是采用催化重整及純化多項技術從醇水中獲得高純氫,通過質子膜系統產生電、熱等多種能源的裝置。該設備是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氫和質子膜發電雙系統的整合體,實現了在同一設備中可移動即時制氫和發電,無需存儲氫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水氫燃料電池更可以被稱之為一個小發電廠。
甲醇作為能源的存儲和運輸很簡單
石油、陽光等自然界原本存在的能源被稱為“一次能源”。與此相對,將一次性能源變為我們方便使用的能源就叫“二次能源”。二次能源的代表即電力。而根據這種分類,甲醇也屬于二次能源。所以說,電力與甲醇屬于“同類”。
由于電力可以隨意使用,所以它成為了轉動現代文明各種機器的能量源,這一點今后也不會改變。但是,電力也有弱項。其中之一是“存儲”。要將電力原樣儲存,這幾乎是做不到的。也許你會想,蓄電池不就是儲存電力的工具嗎?實際上,蓄電池并沒有保持電力的原樣,而是把它轉變為蓄電池內物質的化學能形式來儲存的。使用蓄電池時,化學能會轉變為電力(發電)。而且,遺憾的是,蓄電池中儲存的化學能數量不多。為此,要存儲大量的能源,需要的蓄電池數量非常龐大。
從運輸的角度來看,如果準備好電線,電力輸送很簡單,但是輸電損耗(電力轉化為熱量損失掉)無法避免。距離越長,輸電損耗越大。而甲醇可以進行長距離輸送(不過輸送也需要能源)。
現在絕大部分電力來源于火力發電,但現實是,在火力發電過程中,化石燃料原本所擁有的能量一半以上轉化為熱量而散失。熱量會在現場慢慢散失掉,所以難以運送到距離遠的能源消耗地。另一方面,如果用甲醇重整制氫進行燃料電池發電,不僅可以在各個家庭等能源消費地發電,而且能當場使用同時產生的熱量。這一點也是使用甲醇這種二次能源的有利之處。
另外,在此要強調我們并非在談論電力與甲醇何者更出色。電力有電力的優勢,甲醇有甲醇的好處。在明確這一點的基礎上將二者有效結合才是最重要的。
電力與甲醇的比較
下圖上半部分為電力,下半部分為甲醇,分別描述了它們各自作為二次能源的特征。
電力的使用
如果將一次性能源轉化為電力使用,發電過程中約60%的能量會以熱量的形式損失。但近年來,火力發電站的效率有所提升,有些發電站的損失可以降低至40%左右。
輸電時,會有一部分電力轉化為熱量散失(在日本,平均損耗率為5%)。
甲醇的使用
將一次性能源轉化為甲醇使用時,可以將其儲存到設備內。根據需要將甲醇運送到能源消費的現場,供各個家庭的水氫燃料電池使用等。使用水氫燃料電池產生的電力和發電過程中產生的熱量都可當場使用,以此可以實現能源的有效利用。
氫能社會
真正意義上的氫能社會,其本義是使用新開發的能源,所以這些氫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能源代替”的作用。我們的目標是大量生產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的氫。水氫燃料電池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僅為內燃機的1/3,且其原料甲醇在制備過程中需要利用二氧化碳,因此水氫發電機在理論上形成了一個二氧化碳排放到吸收的循環系統。這樣,我們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氫社會。
另外,目前全國建成并投入運營的甲醇燃料生產中心有30多座,具備1000萬噸/年甲醇燃料的生產能力。在建的甲醇燃料項目20多個,建成達產后甲醇燃料產能將達到2000萬噸,基本能夠滿足現階段全國的產業化運營。
不久的將來能否順利進入氫能社會,目前尚不可知。前方的道路充滿曲折。但即便如此,未來能夠實現可持續能源供給,同時可以降低環境負擔,而且能夠較早突破技術難關的現實方法,現在看來,似乎非“醇”莫屬。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廣東合即得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47258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