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Tim=Tim Cook,蘋果現任CEO;Steve=Steve Jobs,蘋果創始人;Steve Wozniac,蘋果聯合創始人。
在這個舉世矚目的、iPhone X發布的夜晚,我們卻分外想念Apple Car。
Tim, 你還好嗎?
這是你就任蘋果CEO的第七年,我們都知道你干得很不錯。然而,不幸的是,人們總是把你和Steve放在一起相提并論,質疑你的創新能力,你的激情,并認為蘋果已經不再偉大。
這對你很不公平,不是嗎?在北京時間9月13日的凌晨,這樣的對比和質疑到達了一個頂點。
在全新的、氣勢恢宏的Apple Park里,這個類似飛碟狀的、地球上最昂貴的公司總部大廈,普遍被認為Steve最后留給世界的遺作,你舉行了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推出了“舉世矚目”的iPhone X。
公平地說,這是一款令人驚艷的產品,無與倫比的設計、Face ID以及讓Alphabet驚恐的ARKit。但是,各種抨擊的聲音如約而來,他們說“這一點都不令人感到震驚”,但這得怪你們糟糕的保密工作。你曾經說過,蘋果的保密工作比FBI還出色,看起來這僅僅是曾經。
毫無疑問,主要的抨擊集中在創新精神的缺失上,他們將其歸咎為蘋果失去了自己的靈魂Steve,這TMD都是一些過時的陳詞濫調,不是嗎?
Tim,我知道你心中有一萬頭草泥馬在奔騰,因為此時蘋果的市值已高達8300億美金,拉開第二名Alphabet足足有十二條大街。
甚至于連一向不賣科技股的巴菲特老爺子都為了你食言而肥,吃進了你們將近200億美金的股票,為了掩飾尷尬,他親切地把你們稱為“消費品”,簡直是shit。
這TMD太不公平了。
承認吧,Tim,你對此感到不爽。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在吶喊,我不是Steve的跟班,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CEO,離開了Steve,蘋果一樣偉大。
Tim,我們都知道你是一個高尚、誠實、偉大的好人,為了移民問題、為了極端民族主義,你甚至不惜與神經病Trump開撕,為了全世界“同志”的尊嚴和權利,你不惜公開出柜。
但我們了解,Steve在你內心深處,處在一個柔軟的位置。是他,把你從IBM忽悠到蘋果;是他,總是委你以重任,不斷地逼你激發出自己的潛能;是他,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并一步步走向蘋果公司——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CEO的崗位上。像Steve一樣,在他成長道路上,也有非常重要的“father”。也許有一天,在回憶錄里,你會向我們坦承,你和Steve之間的復雜關系。
Tim,你一直在否認,你在證明一些什么?但事實上你一直在證明。人們對你的情愫有點復雜,一方面大聲地評論說你難以擺脫Steve的陰影,以逼迫你超越自己,超越Steve;另一方面,人們也承認Steve是極其罕見的商業天才,同時也不愿意他被你超越。
得了吧,我們都知道你有一個計劃,有一個One more thing,它就是Apple car,其實它也是Steve未竟的事業。
前段日子,像彭博、紐約時報等一班Steve眼里的蠢貨,聲稱說你的Project Titan掛了,他們顯然是被你耍了。
是的,在各個場合你總是顧左右而言他。但你的保密工作確實做得不如Steve,這點你得承認。當然了,造車的難度確實比智能手機大很多。
你試圖把一頭大象藏進冰箱里,這怎么會成功呢?另外,你們的人招人也太不謹慎了,總是一挖就是一整個團隊,這怎么能不引起受害者的天怒人怨呢?
你總是在各大汽車公司出沒,參觀各種汽車產品,甚至于連一家中國光伏企業的“太陽能汽車”都能引發你的駐足觀看。有一次你還讓Henrik Fisker帶著他的車到了你的總部,你也太不謹慎了。Tim,不得不提醒你一句,不要和Steve Wozniak講你的計劃,他是個好人,但他是個大嘴巴。
另外,Steve秘密研發手機時,蘋果的知名度和現在比,相差太遠了。那時候,Steve為了解決屏的問題,親自打電話到康寧公司的總機,要求和CEO直接通話,結果遭到了接線生的拒絕。但是,你現在的身邊遍布科技媒體、汽車媒體、財經媒體、社會媒體、可能還有娛樂媒體的線人,防不勝防吶。你的知名度和全球影響力甚至已影響到了你“女朋友”的正常生活。
當然了,我了解你的心情。憑著Apple Watch,AirPods這些小東西,怎么能夠Make Apple Great Again?Apple Car才是正確的選擇。
Steve,他開啟了全球范圍內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定義了IOS,定義了App Store,定義了整個智能手機的工業標準。現在,AI時代,只有Smart Car,才有希望成為新一個時代下的標桿性終端產品。它將讓你,以及你和Steve摯愛的蘋果,重新成為AI時代的標桿,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聽說你在發布iPhone X時,有一班臭屌絲在說什么價格太貴。簡直是na?ve!汽車中控里面一塊自動駕駛芯片的價格就可以買2-3臺iPhone X了。這里可大大地有錢可賺,像你這么精明的人一定是早就想到了。
2016年初,像你這么溫文爾雅的人,居然難得失控公開抨擊現在的汽車體驗實在太糟糕,需要大量的改進。當然,如果Steve在時,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怒斥這些產品為垃圾。
好吧,我們作為汽車從業者,對此也感到難堪。因為這個偉大的產業,自從亨利?福特和卡爾?奔馳這樣的大師之后,已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過顛覆性的產品經理了。
大野耐一帶壞了風氣,這哥們不好好地去打磨產品,費盡心思去革新生產方式,TMD的樓被帶歪了。從這以后,汽車產業遠離創新,無聊透了。眼睜睜地看著科技公司成了這個世界的主角,霸占了吃瓜們的朋友圈。
尤其是今天,你家的“春晚”強勢霸屏,科技媒體鑼鼓喧天,令人煩不勝煩,趕緊把汽車給弄出來吧。
昨天,馬蒂亞斯?穆勒,大眾汽車的頭,發布了一個計劃。他現在日子很難過,試圖在公司推進全面變革,迎接智能汽車產業革命,但在內部遭到重重抵制、步履艱難。穆勒是個好人,有眼光、有見識。但他昨天發布的840億美金的新能源汽車投資計劃還是讓人感到痛心,因為其中的240億美金用于車型研發的費用,居然要攤給300款車型,平均每款車的研發費用不到1億美金。搞什么飛機?
Tim,來吧,你不是不應該告訴他怎么打造一款激動人心的產品,盡管很多人在持續不斷地質疑蘋果是否還具備這樣的能力?
但是我們知道,這不是你的風格。一方面,你會感到竊喜,同時在“偷偷摸摸”地搞你的“the next big thing”,最后以原子彈的方式丟下來,把大野耐一的徒弟們炸飛。是吧?
那么趕緊來吧。
我們知道,你不能容忍讓蘋果成為一家蘋果的公司,不是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建約車評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56382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