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周五下午,寶馬集團宣布已經與長城汽車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正在深入探討在中國建立新合資公司,并實現MINI純電動車型的本土化生產,以進一步促進MINI品牌的發展。在雙方的公告中,有幾個比較重要的信息,一是寶馬強調合資后不會再新建渠道;二是長城汽車將控股合資公司,這與目前國內合資公司中外方對等持股的慣例有所不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4日,一個更為重磅的新聞再次浮出水面——吉利集團宣布,已通過旗下海外企業主體收購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此次收購完成后,吉利集團將成為戴姆勒最大的股東。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CFO李東輝表示,此次收購是通過李書福董事長持股的吉利集團有限公司設在境外的子公司進行相應的收購的,通過海外資本市場安排實現交易資金的自我平衡,沒有使用中國境內資金。從股權的價值來說,大約是90億美元。下一步,吉利集團將與戴姆勒集團就戰略協同、技術開發、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展開深入討論。
李書福董事長春節不休假是眾所周知的,在2017年3月的“兩會”媒體見面會上,李書福就提及自己上次在春節期間,走訪了冰島等地,并在2015年7月以約合人民幣2.8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冰島碳循環國際公司的部分股權。
看來,李書福“買買買”之旅也主要在春節期間,和我們沒有太大區別(開個玩笑)。
戴姆勒集團為何“佛系”表態? 對于這個爆炸性新聞,戴姆勒股份公司24日發表聲明,確認中國吉利方面已購入其9.69%股份,并對吉利董事長李書福作為新的長期投資者表示歡迎。這個聲明頗為官方,很難讀出態度和心情。 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就有外媒披露,吉利提出如果戴姆勒增發新股情況下,有意持有戴姆勒3%到5%的股份(約合45億美元)。戴姆勒方面拒絕了這個方案。公司發言人說,戴姆勒對目前股東架構非常滿意。但同時說,非常歡迎對公司一直有興趣的投資者前來投資。 在今年1月的日內瓦車展上,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蔡澈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表示:“戴姆勒與吉利公司做了一些初步的非正式的談話,但是沒有任何的決策。戴姆勒歡迎任何對于長期投資有興趣的投資人。” 也就是說,戴姆勒拒絕了吉利增發的方案,而吉利也沒有就此罷休,果真從二級市場購入戴姆勒股份,而且購入規模遠遠超過3%~5%,而是高達9.69%,一下子成為最大的股東。 對于為何要收購戴姆勒股份,李書福董事長給出的官方回答是:汽車產業正面臨巨大變革,如何在變革中抓住機遇?必須尋找協同發展的合作伙伴,共同占領技術制高點,尤其是在數字技術、線上技術取得主動權。 在李書福看來,包括特斯拉在內的造車新勢力對于傳統車企的沖擊遠比想象的要大,世界汽車產業正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期,傳統車企之間要加強融合。“全球汽車產業的未來,取決于如何應對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的深刻調整,取決于如何把握正在孕育興起的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取決于在開放合作協同創新中體系能力的提升。” 吉利與戴姆勒能夠形成協同效應? 雙方攜手甚至協同,是不是李書福的一廂情愿呢?收購完成之后,吉利能否在戴姆勒的董事會甚至監事會獲得相應的席位,也將成為雙方能否真正在技術上攜手的關鍵因素。 與2010年從福特汽車手中購得沃爾沃有所不同的是,當時的福特和沃爾沃都遇到了發展困境,亟需資金注入。吉利當時全資收購沃爾沃,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奠定了沃爾沃這些年來再次發力的基礎。 但戴姆勒并不缺錢。在1月底剛剛結束的戴姆勒年度媒體發布會上,戴姆勒宣布在2017年交出了息稅前利潤147億歐元,凈利潤達109億歐元的“學霸”成績。同時還宣布,戴姆勒董事會及監事會將在2018年4月5日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提出每股分紅3.65歐元的計劃,分紅總額創記錄,達到39億歐元。 當時,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唐仕凱表示:“我開過幾款中國的互聯網汽車,跟我的德國同事說,不能小看現在中國的汽車企業,他們在智能互聯等方面發展非常快,一定要引起重視。” 不缺錢的戴姆勒集團,對于吉利的大手筆收購,恐怕心情會有些復雜。這并不難理解,7年前,缺錢的瑞典人,同樣對于吉利有著既愛又恨的情緒,甚至連國人都不看好——收購容易,文化融合談何容易? 當時吉利就被認為是“蛇吞象”,如今,收購世界最強的汽車企業的股份,依然給外界一種“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感覺。對此,吉利集團副總裁、新聞發言人楊學良表示:“董事長本人表示將完全遵守戴姆勒公司的企業章程和治理架構,尊重公司的文化和價值取向。至于能否進入戴姆勒董事會,擁有多大話語權,現在還不便透露。” 全球化戰略需要什么大智慧? 不便透露的原因恐有兩點:一是還沒談妥,二是吉利希望此事低調、再低調。這符合李書福的作風,也是吉利這些年來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 在收購沃爾沃之后,李書福奉行的也是“放虎歸山”的政策,給瑞典人充分尊重,價值認同,并在各個公開場合表示“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在李書福看來,吉利和沃爾沃是兄弟不是父子,雙方要通過聯合研發、聯合采購來發揮協同效應。 正是這種“大智慧”,讓沃爾沃扭虧為盈,在中國市場的年銷量也突破了10萬輛,同時,新一代全系產品在外觀和技術上都非常驚艷,為進一步發力蓄能。同時,在沃爾沃的技術支持下,吉利博瑞、博越等產品實現了質的飛躍,年銷量更是突破100萬輛,2017年還推出全新的領克品牌,一炮而紅。 如今的瑞典人,不僅愿意跟吉利真正牽手,也愿意共享平臺,共同開發,這是尊重和價值認同的結果。有了沃爾沃的經驗,想必李書福對于戴姆勒有了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在吉利的全球化版圖中,成為戴姆勒的第一大股東,本身就是一個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至于話語權有多少,雙方能夠進行多少實質性的合作,目前并不是問題的關鍵。 高冷如戴姆勒,也已經意識到全球汽車行業的快速變革,并提出CASE(瞰思未來)的應對策略。此次吉利能夠順利收購高達9.69%股份,沒有戴姆勒的支持恐怕難以做到。至少,我們沒有看到如當年“萬科阻擊寶能舉牌”這樣的紛爭。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中國這么大的汽車市場,一定會誕生一兩家偉大的汽車企業,如今的吉利,已經“小荷才露尖尖角”,僅去年一年,吉利在1月收購沃爾沃集團80%的股份后,5月,又收購了馬來西亞寶騰汽車49%的股份,還獲得了寶騰汽車子公司英國蓮花汽車50%以上的股份;11月又收購了美國太力飛行汽車公司,一個全新的吉利集團已經初見模型。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果斷出擊、協同共贏、勇創未來。我想,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如今的吉利,這20個字恐怕再合適不過。我們樂于見到一個強大的吉利,樂于見到中國汽車企業與其他國際車企有更深的技術合作和協同,更樂于見到中國汽車在未來世界汽車競爭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無論你買奔馳,還是買沃爾沃,不都是圖個吉利嗎!”刷屏的這個段子,說出了吃瓜群眾共同的心聲——加油,吉利!加油,中國汽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華山論劍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6368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