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第十八屆COTA國際交通科技年會(CICTP2018)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開幕。滴滴的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博在演講時分享了他對未來交通的思考。在他看來,交通領域的科技變革分為三層結構:一是優化交通基礎設施;二是交通工具的變革,包括電動車和智能駕駛;三是共享出行網絡。根據滴滴的計算,如果所有的汽車共享出來,整個社會僅需要現在汽車保有量30%。換句話說,共享汽車如果達到理想狀態,現有汽車可減少70%。這將對目前的交通環境、汽車市場帶來巨大的影響。
以下為張博演講全文:
很開心在這里分享一下滴滴對于交通的思考,滴滴是一個年僅六歲的創業公司,我們在2012年開始創業。在創業的時候,只是一個簡單的想法——我們覺得在出租車體系里有效率的問題,如果一個乘客想打出租車,要走到路邊伸一下手。我把它稱之為是一個信號,這個信號只能被前幾十米、沒有視線遮擋的幾個出租車司機看到。
在滴滴出現之前,一個乘客打出租車,要等20分鐘,還有可能被拒載。當出租車沒有乘客的時候,就是開著車找乘客。在滴滴出現之前,30%的油是消耗在開車找乘客。我們想能不能用移動互聯網抹平信息不對稱,乘客在房間把信息傳出去,它在一秒可以抵達周圍好幾公里的司機。司機也不用開著空車找乘客,他在沒有乘客的時候可以把車停下來,打開手機就可以發現乘客在哪。這就是我們六年之前想解決的問題。
過去六年滴滴主要做了幾件事情,從出租車延展出去,連接各種各樣的車,快車、專車、順風車,到后來的代駕、公交等等;在地域層面,從北京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我們今年還在往四五線城市滲透。除了一站式出行平臺,我們還建立了汽車服務平臺,聯合產業鏈資源為車主提供更好的服務,攜手汽車產業鏈企業,共建運營商平臺。今年我們還啟動了國際化,在巴西、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亞,大家都可以享受到滴滴的服務。我們發現滴滴在中國積累的經驗,也可以改變世界人民的出行。過去接近20年的時間,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基本已經解決的信息流動的問題,而滴滴想解決的是物理世界人和物體的流動。該領域在過去20年還沒有被系統優化過,我覺得未來10年科技對于人類的影響,就是來自于優化交通。
在我看來,科技改變分三層結構。
最下面一層叫交通基礎設施。滴滴去年成立的一個非常高級別的團隊叫智慧交通,是一個由滴滴高級副總裁和智慧交通項目首席科學家牽頭的團隊。我們希望滴滴和政府一起合作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在去年我們有一個明星項目是智慧紅綠燈。我們北京的網約車每天可以把城市交通圖畫400遍,每一輛車會上傳它的速度和方向,我們通過數據不在道路安裝硬件的前提下,非常準確預測每一條斑馬線前面等車的隊列長度。我們通過這個數據調整紅綠燈。我們馬上會升級到紅綠燈4.0,做到動態自適應。我們跟全國20多個城市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現在我們優化了全國1300個紅綠燈,我們優化過的區域通行時間降低了10%到20%。我們今年會投入更多的基礎設施,我們希望開放給城市規劃部門。你想修一條路或者地鐵,到底怎樣的路線是最合適的,未來我給你模擬系統。你在模擬系統設置參數,我告訴你這條路線每天有多少人,會讓多少人的出行變好多少,有沒有更好的路線。這些系統都是在緊鑼密鼓往前推進。
中間這一層叫做交通工具的變革,未來有兩個非常明確的趨勢。
第一,能源會從汽油變成電,也就是電動車。滴滴在電動車方向也是重度投資者背后有一個經濟學模型。現在,對于購車用戶買汽油車更便宜,因為現在電池的成本仍然比較高。從經濟學模型來看,一輛汽車的生命周期里面,當駕駛里程小于20萬公里,買汽油車更便宜,當超過20萬公里,電動車成本優勢更大。一般私家車一年行駛2萬公里,它很難駕駛到20萬公里,而滴滴運營車每年行駛9萬公里,所以滴滴有非常強的動力做這件事情。同時我們也在建快速的充電網絡,未來充電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次充電。
第二,智能駕駛。智能駕駛是滴滴的戰略方向。我們在兩年半以前開始組建團隊,在研究和開發智能駕駛。現在滴滴在中國和美國有一個非常棒的團隊做智能駕駛,我們已經有40多輛車,在中美三個城市每天進行測試。滴滴做智能駕駛有兩個優勢,第一個是大數據的能力。大家知道智能駕駛從0到9分有一些公司能做到,但是最后1分會越來越難,因為最后要處理很多低頻的事情,如果只有幾千輛車,你搜集這些數據的信息是不夠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公司,看起來非常激進,但是它們最近半年、一年的進步不是太快。我們有非常多的數據,包括它們怎么面對各種場景的數據。這些數據對解決最后1分是最寶貴的,滴滴擁有這些數據。
智能駕駛未來最好的商業化機會是在共享出行平臺。智能駕駛在未來只有兩條商業化路徑,第一,進入到共享出行網絡。第二,賣給消費者。十年之內,第二條路不會大規模發生。因為技術成熟到全天候所有路段無人駕駛之前,只在晴天和好的路段可以無人駕駛。消費者買一個車,只在一些區域可以開,是不劃算的。滴滴商業化,就是在乘客發出訂單的時候,我們知道天氣、起點和終點,我們有信心是不是用無人車接。滴滴在這個方向重度布局,我們跟很多廠商也有合作。
最上面一層是共享出行網絡。
我們認為未來有更多的人放棄擁有一輛車,而選擇共享。邏輯是擁有一輛車,每天開一個多小時,剩下的23小時車在停車場,沒有產生任何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停車費還會越來越貴,因為道路資源越來越稀缺。我們算過一筆數據,所有的車共享出來,整個社會僅需要現在汽車保有量30%,這樣會節約大量的鋼鐵、停車位,這些停車場可以修建道路,讓道路更加暢通。
滴滴還在推進拼車,拼車我們希望把運載一個乘客的單位從汽車變為座位。如果我們把需求兩兩合并,馬路上的車會減到一半,從滴滴數據來看,馬路70%的出行需求是完全可以聚合的,只需要稍微等兩三分鐘。其實出行兩三分鐘,并不是不可達,可能只有20米,就能把需求聚合在一起。
未來我們希望整個城市有一個交通大腦,這個大腦可以對全城需求有一定的預測能力,它可以調整資源的分配,調整無人車的物理空間位置,高效滿足未來的出行需求。我認為未來十年沒有比這個對社會影響更加深遠的科技變革。滴滴致力于做世界級的科技公司,我們在科技上的布局不遺余力,我們在中國和美國都已經有研發中心,去吸納全世界AI方面的人才,推進科技方面的變革。
同時滴滴非常開放,我們跟很多政府部門有很好的合作,包括智慧交通。同時我們也非常開放跟研究機構,像清華大學這么優秀的高校一起合作。滴滴愿意開放滴滴擁有的交通大數據,在我看來全世界沒有哪個公司擁有比滴滴更好的交通大數據了。我們每天會新增106T的原始軌跡數據,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數據。我們愿意向學界開放脫敏以后的數據資源,開放滴滴的計算基礎設施,滴滴建設了世界頂尖的云計算平臺、機器學習平臺,我們愿意共同推進交通領域的研究,讓人類的交通變得更好。
非常高興在這里介紹滴滴的使命愿景,也非常歡迎跟所有同仁一起推進交通的變革,大家一起加油,謝謝。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清新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72081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