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C端充電是塊難啃的骨頭,行業唱衰的比比皆是,這期基于調研與云數據,聊聊C端充電運營,到底能不能干?
2017年9月,與兄弟企業唯電(國內最會玩的新能源汽車社區),組織了面向全國個人電動車主的問卷調研,有幾個特別好玩的數據:
日常行駛里程
按照A級純電動乘用車測算,1kwh≈5公里里程,94%個人車主單日在100公里以內,即消耗電量20kwh以內。
按照車載充電機3.3kw來測算,6-7小時充滿。
2017年開始,主流電動車企OBC都開始往6.6kw升級,3小時補滿。
最常用充電方式(多選)
國網等公共運營商用戶使用率14%,而小區與辦公充電場景占據絕對比例。
車友曾開玩笑,在家或單位充電,停車順手就插上去,不用到處找樁,不用重復注冊交押金,不用額外交停車費,更不用來回取車或坐車上等著玩手機.走時基本滿電,心里安全感十足。
這是如老婆孩子熱炕頭一般的本能需求。
因此,C端用戶長時間停車場景,如家里、辦公室、酒店、商場等,即是構成C端充電市場核心場景,后續簡稱C端停車充電策略
強烈的用戶需求與基數,必將造就廣闊C端停車充電市場。
無疆云目前已服務五家上市公司和二十多家中小運營商,數十家地產物業與近萬電動車主,基于無疆云數據,導出后做篩選分析:
全局數據較為敏感,僅抽取部分典型站點示例,并獲得合作伙伴授權,并添加水印
選取站點基本是北上廣深+其他省份二三線
平均每輛車單次充電電量在6-10度,換言之,單次充電時間普遍在2-3.5h,這才是平均使用率低的原因
使用率大于30%的場站,基本都是共享汽車或物流車合作網點。這類場站,普遍ROI周期在12個月,相當驚人!
一年回本、持續服務的生意在這個年代,簡直是不能再好!而再次證明,充電運營的核心關鍵是車樁配套
使用率在10%-20%的場站,即一天充1-2次,ROI周期普遍在20-30個月,即兩年半內回本
場景有不同充電規律
可確定的是,未來充電運營一定不是盲目投建圈地運動,而是精細預研、合理投建、智能運維。運營匹配用戶,而非讓用戶匹配運營,場景細分建模與落地,將是運營企業核心競爭力
充電運營,其實商業模式非常簡單清晰。只不過盲目的資本融入與互聯網圈地壟斷邏輯、模糊不清的地方補貼模式,將行業搞成噱頭十足,最后一地雞毛。
當我們回歸本質,就會發現充電運營,其實是一門還不錯的生意。
但需要足夠專業、用心經營、持續優化,建立更細致的商業邏輯,最終讓車主充好電,自己安心賺服務費。
在電動車主與充電設施基數達到臨界點后,衍生服務模式自然落地,而非資本催生。
最終,C端充電運營,值得好好做。要做好,還面臨一大堆問題:
地產與物業到底怎么看待充電,最終親自下場還是開放合作? 路漫漫其修遠,繼續上下探索!
C端充電最終格局是怎樣?
百度、高德地圖、支付寶、微信是否會是最終入口,傳統運營商淪為管道?
如何看到特來電等免費建站模式?
私人樁與共享能不能搞?
燃油車占位與電動車充滿電后不走,嚴重影響運營效率怎么處理?
光儲充或售電業務跟C端充電有結合可能么?
V2G及儲能綠色電價靠不靠譜?
停車與充電高度融合,車牌自動識別,出場一次扣除靠譜么?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鵬城論電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73182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