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在經歷了連續增長28年后。迎來了首次銷量下滑2.8%的市場表現,而新能源汽車領域,卻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時期,全年突破了百萬銷量大關,達到了127萬輛,與此同時,來自特斯拉的官方稱:18年特斯拉共賣出245240輛汽車,相當于公司自2003年創辦到2017年這15年的總和,并繼續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勢頭。而在19年伊始,國內新能源補貼就有了進一步的縮水,所以,今年的中國新能源市場,誰會笑到最后,還未可知。
19年新能源補貼大幅縮水,年內最高比例或達50%
17年中旬開始,新能源汽車補貼與2016年相比,就下降了足足20%!并且根據財政部等多個部委的決定,19——20年的補貼標準將在16年基礎上下降40%,最終在2021年,將財政補貼完全取締。
春節前夕,內部消息就不斷傳出:19年最新新能源汽車補貼,將于今年2月開始正式實施,預計補貼降低幅度達到30%-50%;2~6月在2018年基礎上退坡30%,7月起退坡50%!
政策過渡期間,符合2018年標準,不符合2019年新標準的相關車型,補貼額度為2018年的10%;符合2018年和2019年補貼標準的車型,補貼的金額為2018年的60%;全新政策制定之后,續駛里程低于250km或電池系統能量密度低于120Wh/kg的車型將被排除在補貼政策之外。
從目前來看,19年新政是為了避免2021年補貼退出后,新能源汽車產業產生較大波動,做出的“緩沖政策”。這也就意味著,19年的補貼退坡,僅是政策退市的開端,而退坡幅度將達到50%,不管是否屬實,補貼大幅退坡直到取締,已是大勢所趨!
造車新勢力受到較大沖擊,旗下車型售價持續走高
新能源補貼的大幅減退,對于北汽、比亞迪這樣的老牌車企,都是短時間內不可避免的巨大沖擊。而相比傳統車企,更為“差錢兒”的造車新勢力們,因為大多數車型都是由傳統車企代工生產,所以在大幅削減成本無望的情況下,造車勢力們將要受到的沖擊,顯然更加致命。
以榮威MARVEL X、北汽EU5 R500、長安EV460為例,這幾款車型在2018年都可獲得國家單車補貼6.05萬元,地方補貼獲得3.025萬元,如果按照退坡幅度將50%計算,這幾款車型補貼大約將減少6萬。這對于新能源車型的售價和產品競爭能力,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作為造車新勢力的龍頭企業之一,蔚來汽車目前沒有漲價,但是推出了一項保價計劃。計劃內容為:在2月28日之前前支付大定,在2019年國家政策發布后,4月30日前上正式牌照的,國家補貼將按照2018年標準享受,地方補貼按照2019年政策進行補貼的。
威馬汽車近期表示,如果2019年國家新能源補貼金額下調幅度超過了1萬元,那么2019年1月1日-3月31日期間內訂車的用戶,只需要承擔一萬元的差價,其余將會由威馬汽車承擔。
可見,若2019年新補貼標準落地,對于新能源車型的終端價格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補貼退坡后,購車預算由消費者承擔,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銷量一定不會太好。
特斯拉市場競爭力或增強,國產化后售價有望下探
作為純電動汽車的領導者,特斯拉對中國汽車市場,自然是倍加重視。剛進入2019年,特斯拉就宣布正式向中國客戶開放 Model 3 電動車配額,新訂單將會在今年三月陸續開始交付,新車的售價為43.3——56萬元。
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開建,工廠一期計劃年生產規模為25萬輛純電動整車,包括Model 3等系列車型。全部建成投入運營后,年產量將逐步增加至50萬輛純電動整車。
特斯拉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曾表示,上海工廠將于今年夏季完工,并在年底前將Model 3基準版投入生產,這也就意味著MODEL3的價格有望進一步降低至30萬元區間,屆時,勢必將會帶動特斯拉的在華銷量。
2018全年特斯拉在全球交付了99394輛Model S和Model X,其中51845輛是美國本土銷售。Model 3整個第四季度銷售了63150輛,全年共交付了14.58萬輛,該車在美國售價為4.5萬美金(結合當時匯率,合人民幣30.4萬元),卻比在美國與特斯拉售價相當的奔馳C和寶馬3系賣得還好。
如圖所示,不管是MODEL S還是Model 3車型,他們不僅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風頭正勁,其出色的產品競爭能力甚至可以搶走了不少BBA的意向客戶!而反觀國內新能源汽車,不管是續航能力還是制造工藝方面,都與特斯拉有著較大的差距,而特斯拉在上海建廠之后,售價可能會直接來到30萬元的區間,在國內新能源車型補貼退坡,售價上揚的同時,下探競爭的特斯拉MODEL 3車型,將會對售價下抵20——60萬元的自主新能源車型,有著碾壓式的產品競爭力。
小編說:無論新政策退坡幅度達到50%與否,補貼的退坡確實是遲早的事請。國內的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也應該意識到,銷量不能光靠國家養。隨著特斯拉全球化產業布局初現端倪,本土化生產帶來的價格優勢,給特斯拉旗下車型更為強大的競爭實力,國內自主品牌勢必也會持續發力,與特斯拉展開激烈的角逐,而究竟誰能笑到最后,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能源觀察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8683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