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近年被國家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市場層出不窮的新能源企業,不管是傳統汽車廠家還是新勢力造車企業,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你方唱罷我登場。汽車的發展的好像又到了一個關鍵節骨眼上,新能源汽車能否取代傳統汽車,各種新勢力又能否脫穎而出?在眼前新能源汽車還無法取代傳統汽車的形勢下,新能源車企該如何擺正自己的身位呢?看看汽車代替馬車的過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思考和啟示!
今天,乘坐馬車已經無法和汽車相提并論了。但100多年前,歐洲的紳士們喜愛坐在馬車上,在大街上噠噠而過,那是一種時尚。可是,無論是奔馳的汽車,還是福特的汽車,從生產線上下來開上大街,都經過了一個復雜的斗爭過程。因為,一開始,乘坐馬車的人,恨透了汽車。
其實,從1820年蒸汽汽車在英國誕生后,趕馬車的人就很反感。因為蒸汽汽車轟隆隆駛過,像一條火龍,噴吐煙火灰塵,聲音極大,行人受到驚擾。1858年,英國實行最早的道路交通法規“紅旗法”。該法規定蒸汽車“在郊外限速4英里/小時以下,市內限速在2英里/小時以下,而且在蒸汽汽車前方幾米遠的地方要有一手持紅旗的男人先行,以使人們知道將有危險物接近。”
直到1896年,這個對蒸汽汽車帶有歧視性的法律,才被廢止了。
那是蒸汽汽車很悲催的歲月,因為那些坐馬車的人視汽車為洪水猛獸,用各種惡毒的語言妖魔化著這個新生的怪物。歐洲的報紙上曾經刊登過描繪汽車爆炸場面的漫畫,坐車的人血肉橫飛,令人慘不忍睹,目的是恫嚇人們不要乘坐汽車。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拉菲爾鎮曾頒布法令,要求汽車司機在任何過路馬匹的300英尺以外停車。
1900年佛蒙特州的立法規定,每一名開車人必須雇傭一名成年人,在汽車前1/8英里處手持紅旗引路。舊金山市規定汽車在市內的行駛速度不得超過8英里/小時。有的城市甚至不允許汽車在大路上行駛。馬車鋪的老板對汽車恨之入骨,常常唆使兒童向汽車扔石塊。
英國的一些貴族們操縱議會通過了歧視汽車的法令,要求在汽車和馬車會車時,汽車要停車為馬車讓路,如果馬車夫有要求,汽車司機還要使發動機熄火,以便讓馬兒安靜地通過。
早期的汽車性能很不可靠,故障頻繁,走走停停,每當汽車拋錨時,開車的人就成為嘲笑的對象,而他們手忙腳亂的狼狽樣,更使街道兩旁噓聲四起。 早期的汽車外觀也并不像現在的這樣漂亮,開汽車的人渾身上下都是油泥,和燒鍋爐的沒什么兩樣兒,這同貴族馬車裝飾富麗堂煌,馭手制服整潔成為鮮明的對比。
為了使汽車能獲得合法地在道路上行使,并得到公眾的認可福特等汽車制造商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以期望得到公正待遇。
卡爾·本茨曾經寫信給所在地的縣政府,邀請父母官來自己的家鄉愛因海姆做客,他駕駛著汽車去火車站迎接官員,那位官員上了車,本茨慢慢地開著——巴登縣政府規定車輛的時速不得超過6公里。
官員正在欣賞路旁的風景,車后來了一輛送牛奶的馬車,馬蹄發出輕快的得得聲,很快超過了本茨所開的汽車,馬車夫回過頭來,放肆地嘲笑。縣政府的官員被激怒了,他對本茨說:“真丟臉,竟然比馬車還要慢。”本茨故意無可奈何地說:“要追上馬車易如反掌,可是政府有規定啊!”官員在車上大叫:“我就是交通規則,別管那個,給我追上去。”本茨心中暗喜,立刻加速,很快超過了那輛馬車,縣政府官員非常高興,取消了限制車速的規定。而這一全過程都是本茨一手導演的。
汽車與馬車的戰爭持續了數十年,最終,這個新生事物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戰勝了落后的馬車,成為人類的主要交通工具。
對于今天的新能源汽車來說,誰有敢說不是歷史的重演呢,新能源汽車作為一個相對新生的事物,因為續駛里程短、能源補充不便、成本、技術成熟性等原因被各種媒體、用戶黑的不成樣子。核心原因就是我們是用主流的尺度和準則去卡新能源,用一套成熟的標準來評價新生事物。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前期某著名車評人對蔚來ES8測評的觀點:‘沒有完工的產品就進行了上市交付’。這是典型的用主流市場的技術標準來評價新興事物。
誠然新能源汽車目前的技術還處于發展的初期,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進的方面,在‘在位者’(傳統燃油車車企業)已經基本把控市場的情況下,那新能源汽車的‘新進入者’(新進入的新能源車企)們還有機會嗎,機會點又在哪里呢?
‘在位者’已經在主流的性能維度,如續駛里程、能源補給方便性、成本等方面牢牢站穩地位,如果短期在這些方面與其進行正面戰場的廝殺,那肯定是以卵擊石。在這個階段‘新進入者’要做的就是需要放大自己的優勢,比如新能源汽車就應該在天生優勢如加速性能、噪音、環保、智能等方面進行大做文章,直至這些優勢可以覆蓋自己一定的短板。再者就是在技術發展初期,新能源汽車應該找準自己的應用場景,比如邊緣于新能源汽車的‘低速車’, 不到100公里的續航里程,2-3萬元的售價只因找對了場景和人群,前期獲得野蠻生長,雷丁作為低速車企業的佼佼者,還收購吞并了兩家傳統車企。再者如特斯拉,一開始就定位自己是富人的玩具車,Model S百公里加速可以做到2.28s,只憑這一點就可以狂虐市場上很多超過百萬級別的主流超跑車型。因此在筆者看來新能源汽車應該先從邊緣市場切入,一方面可以避開主流市場競爭的鋒芒,另一方面邊緣市場的目標人群因為其使用場景與主流市場的差異,也會對新能源汽車的短板給予更多的包容心。
再看目前的‘新進入者’們動輒十萬、幾十萬級別的銷量和產能規劃,就是把自己和主流在位者靠的太近,弄不好就會玩火燒身。一個新興事物對傳統主流市場的替代過程,那必須要耐的住寂寞,是一個持久戰。
目前市場一片浮躁的聲音,一夜之間冒出幾百家新能源造車企業。大家都在瞄著政府補貼的大餅,而且每家推出的產品都高度趨同,清一色的所謂長續航(都用等速續航里程給自己粉飾),零部件不是大陸、博世,電池不是CATL、中控屏幕沒有二十寸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殊不知市場可以進行無限的細分,不同的場景和用戶對車的要求不同,高度的趨同和跟隨只是人云亦云和自我麻醉。
留給‘新進入者’的時間已經不多了,2021年補貼退出后,靠補貼生存的企業會被狠狠的拍在沙灘上,曾經裸泳的姿勢將供世人‘瞻仰觀摩’。誰能卡準自己的位置,想明白自己的原生優勢以及與‘在位者’的差異化優勢在哪,才是自己能夠生存的不二命門。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慧眼識車市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87943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