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微信好友申請,一份真摯的邀請,讓一個老電動車主得到了3月21日觀摩合眾汽車研發中心的新品嘗鮮的機會。
對于這個機會,說實話,有點受龐若驚。因為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2代電動車的車主,目前已經開電動車近3年,5萬多公里的行駛里程經驗,這是第一次接到電動車企的邀請去觀摩新車,這是連目前在用的電動車品牌都沒有過的驚喜。
到了活動現場,感受到了滿滿的誠意與細心,一路詳細的指標準確的到達了現場,簽到后進了會場。
進入后才知道整個會場是一個合眾的研發中心,平時是不對外開放的。
創意的短片揭開了這次合眾汽車研發的探索之旅……一輛想法落于紙筆之間,通過電腦的數字模擬,轉化為VR的虛擬體驗,才能進入打樣階段,專業膠帶的落型,高尖端的數控設備,油泥半成品的精雕細琢,全頂棚的無影光線,還有天文數字的研發成本,默默的感嘆一下研發創造的不容易,現在經常聽到說車企在PPT造車,真眼見為實才發現從PPT轉為實物的重重困難,不是買幾個設備,找點人才就能解決的,這確實需要實打實的真金白銀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堅持。
進入正題,了解完研發中心,幾位合眾公司的管理層開始上臺講解,新設計頗多,有幾個亮點覺得很有意思:
亮點一:4種車型,車長4100-4700,軸距2550-3000
亮點二:五星安全,外顯式充能進度條
亮點三:透明科技屏A柱,包覆式后座
講解完后到了實車的揭幕和參觀,請原諒我沒有專業的拍攝,揭幕的那一刻沒拍著……不過合眾的實車U是非常亮眼的
正面:LOGO和前臉設計的非常有科技感和國際化,T型的前后燈很時尚,前燈里面也是細節滿滿,可惜現場無法試車,沒法看到燈光效果。
充電口:U所說是正向設計,電機為前置,所以快慢充電口安排在了前臉的兩側,個人很是喜歡,終于不再是懟“鼻子”了
車身:車的腰線也進行了反曲的腰線設計,線條很簡練。
車輪:尺寸比1、2代的電動車要大很多,U的安全目標也是五星標準,期待抓地力和制動效果。
一輛概念車,一輛即將量產的車,感覺上量產型比概念車還要漂亮,細節滿滿。唯一的缺憾是車輛高度,對于我來說貌似有一些矮,另外就是內飾現場還不能體驗到,之前去看過所謂一款高端電車,一關門那薄薄的感覺直接打消了我購買的一切欲望,希望U上市后的體驗如這次感觀一樣,表里如一。
我即不是技術控,也不是行業專家,這次參觀過后,我自己感覺,2019年對于1、2、3代電動車主來說,即嘗到了電動車的好處(省錢,不限號,安靜等),也感受到了各種不爽(冬天不能開暖風,開了暖風跑不了遠處,車輕,外觀太差路上受歧視等),對于外國電動車企的進入及國內各造車新勢力的崛起,正是更換現有電動車的好時機。老電動車主們也許沒那么多花樣心思,自動駕駛有必要嗎?HIFI音響有必要嗎?看電視開視頻對話有必要?這些未必是真需求,老電動車主可能想法很簡單,一個體面外觀設計,一次夏冬無變的300公里續航,必要的智能模塊,快速充電的功能,能保護車內人員的安全系數就足夠了。而現在很電動新勢力的車企都跑偏了,要么把重點放在天花亂墜的智能功能上,要么把外觀設計的不倫不類,這點我覺得合眾的U系列做的很好,功能都是必須的,而且針對的是大部分駕駛員的痛點,車用料足實,耐用耐跑。
今年我已經有了更換現有電動車的想法,也預約了幾款今年即將推出的新款電動車,這次合眾汽車研發中心之行,讓我又多了一個選擇,希望可以早點體驗到真車,知曉幾個檔位的配置和價格,如果合眾汽車能把U系列電動車打造的用料精良,價位合理,相信我會把新的一次選擇交給合眾,最后,再次感謝合眾汽車的邀請和講解,讓一個門外漢了解了真正的造車是個什么樣子,不論最后結果如何,任何的研發與創造都值得尊重。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一介布衣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8865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