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四月,雖然天氣算不上熱,但是著實也讓電動車“火”了一把。因為就是在4月份,特斯拉、蔚來、榮威、比亞迪的電動車仿佛是約好了一樣,分別在21日、22日、23日、24日接連發生了燃燒事件。
4月21日晚8時許,上海徐匯區某小區一輛Model S發生燃燒。4月22日上午,特斯拉方面作出回應稱,“在得知這起發生在上海的事故后,昨晚我們第一時間派出團隊趕往現場。我們正在積極聯絡相關部門并配合核實情況。根據目前的信息顯示,沒有人員傷亡。”
4月22日下午,西安一輛蔚來ES8在授權服務中心維修時發生燃燒。蔚來針對此次事件發表聲明:“蔚來工作人員和當地消防部門一起,迅速趕到現場,現已撲滅明火。現場無人員傷亡,也無其他財產損失。蔚來已開啟對燃燒原因的調查,會在后續及時對外公布調查結果。”
4月23日晚間,一輛榮威ei6插混車型在杭州路上起火燃燒。據了解,起火點在座艙內,不排除座艙內存有易燃物品。該車整個座艙已經燒光,且發動艙和尾箱都有火燒痕跡,但車輛前后杠保存完整。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當中。
4月24日,湖北武漢發生一起比亞迪e5起火事件,無人傷亡。據網友提供的視頻顯示,24日早上一輛白色比亞迪e5電動汽車起火燃燒,起火部位主要集中于車輛后方,視頻聲音稱,因為滅火器太小無法將火及時撲滅。隨后消防人員到達現場后將火撲滅,從網友提供的照片顯示,該車只是后方燒損,車輛前半部分并沒有遭到火勢殃及。
電動車燃燒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有外在也有內在,新能源汽車商業評論在這里就不多做科普,因為我們本身對這方面了解的也并不全面。
不過,在這四起電動車燃燒事件發生后,四家車企的反應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特斯拉:馬斯克覺得很委屈
4月21日,這輛Model S突發燃燒后,將自己連帶周圍的車輛都燒的一篇狼藉。
而特斯拉在微博上發布了三條聲明。
之后,特斯拉就再無官方聲明。國家質檢總局汽車缺陷調查與鑒定召回專家陶巍曾于24日向外透露,初步判定是電池短路問題。不過,有媒體報道特斯拉對電池短路一說進行了否認,并且發布了一份線下告知書,表示已經委托上海當地汽車服務公司,對涉事的車庫車輛提供免費的汽車美容和汽車檢查服務。
不過馬斯克對于此次車輛自燃后公眾的反應也很委屈,連發了三條推特。
概括起來,馬斯克就是想表達:
每年有超過一百萬輛油車發生燃燒、導致數千人死亡,都沒有受到什么關注,但一起沒有人受傷的特斯拉汽車火災卻上了頭條!為什么要雙重標準?
特斯拉汽車或者絕大多數電動汽車,發生燃燒的概率比燃油車低500%。
燃油車攜帶了大量易燃燃料,為什么從來都不關注?
對此,很多國內媒體質疑馬斯克和特斯拉沒有解決問題的態度。
我們認為,馬斯克抱怨和特斯拉解決問題是兩件事情。馬斯克說的可能是事實:從這方面來看,電動車其實比燃油車安全。但是電動車作為市場新秀,備受關注也是事實。既然希望自己的品牌和產品能夠成為行業標桿、受到市場關注,那么理所應當也要承受被市場拿著放大鏡來看的壓力。
不過,特斯拉到現在也沒有公布解決辦法,難怪大家會將目光轉移到馬斯克的言行了。可能馬斯克在事情妥善解決后再來抱怨會略微好一些。
蔚來:快速反應,但仍有質疑
蔚來的ES8燒的也很嚴重。
不過,蔚來這次自燃事件很快就有了后續進展。
4月30日,蔚來發出事故說明。經過調查,初步結論是該車輛在送修前底盤曾遭受嚴重撞擊,拖底導致電池短路起火。
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人對于蔚來的聲明提出了質疑,認為電池受到撞擊后并沒有及時處理,蔚來的售后維修存在問題。
因此,5月1日,蔚來CTO黃晨東于APP發表《電池包安全的答疑》。5月2日,蔚來服務運營副總裁王正霖又代表官方發布了《進一步保障動力電池安全的行動方案》,總結教訓、提出解決措施。
蔚來的應對相對特斯拉顯得更加妥當一些,尤其是在上圖中提到的第四點:免費更換具有安全隱患的電池包。對于一臺電動車來說,電池成本的比重非常大。而蔚來在加測出電池受到撞擊、存在安全隱患,將進行免費更換,這一措施實在是非常的實在。
關于榮威和比亞迪的電動車燃燒,兩者的反應就非常簡單。上汽榮威沒有做出任何公開聲明,而比亞迪官方回應稱,經初查動力電池完好,起火原因待查,還配上了證明電池包完好無損的圖。之后,比亞迪官方再未公布后續進展。
寫在最后
從4月份的電動汽車燃燒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電動車企在事故面前暴露出的一些不足之處。
由于蔚來是四家中唯一一家明確公布了起火原因的車企,所以我們從其中可以看到更具體的東西。比如,電動汽車的電池在碰撞后非常容易引起燃燒,而電池通常放置在車底,這就帶來了很大的風險。
我們在日常駕駛燃油車時,偶爾都會出現底盤受到撞擊的情況。從蔚來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出,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電動汽車上就會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
但是,在購置電動汽車的流程中,我們很少看見諸如此類安全隱患的告知或培訓。而車企在售后維修中,也并沒有注重這一方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果繼續衍生,我們電動汽車是否可以在安全提醒方面做到更深入呢?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能源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9103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