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都要逐月、逐季、逐年統計銷量,消費者可從各品牌汽車銷量,大致判斷出車輛的受歡迎程度,并對自己的選擇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目前,汽車銷量統計的途徑主要有來自車管部門的“上牌量”、保險公司的“上險量”和來自中汽協、乘聯會等的“銷量”。
那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這三者之間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到底哪個數據才能衡量一輛新能源車的受眾群體到底大不大呢?
車管部門上牌量
顧名思義,就是車管所上牌之后的銷量數據!按照國家規定,凡是機動車,購買后必須前往車管部門進行注冊登記,并懸掛號牌,方可上路行駛。
理論上,這部分銷量數據可以非常直觀的表示該車型真正得了零售水平的,但是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則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了。比如,由于機動車是可以轉移登記的,在國家補貼大幅退坡的情況下,一些4S為了能取得更多的補貼,在國家補貼退坡節點前,會以員工或公司名義把一部分新能源新車“買”下后上牌,并在事后以低于市場價的方式銷售給消費者;這就使新能源汽車上牌量高于實際銷量的情況出現。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的話,上牌量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并不能非常直觀的反應某款新能源汽車的受眾,或者說,至少會有一個時間上的滯后。
保險公司上險量
根據國家規定,交強險是機動車必須購買的險種,且是否購買交強險,是機動車上牌的先決條件,這里所指的保險數據指的是終端交強險數據!
所以,“上險量”實際等同于“上牌量”,理論上和“上牌量”一樣,是最能體現汽車實際銷量的權威數據,但這部分數據是滾動的,所以從總體來看總量和上牌量并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區別就在于時間上的滯后,尤其是月末或者年末這個時間段。
汽車銷量
這里指的銷量,多為廠家上報的銷量數據,由中汽協或乘聯會公布;時間基本上在月初的7號就會對外發布。具體來看,中汽協的銷量數據來自車企,車企在上報的時候,是以批發給4S等經銷商的數據為準的,至于經銷商賣出去多少,并無法直接體現;而乘聯會的銷量數據包括綜合銷量和批發銷量,即賣給消費者的數量和廠家批發給經銷商的數量,也是由廠家或經銷商自行上報的。
既然是廠家自己上報的,多多少少就會有一點水分!!例如:2018年,華泰汽車就出現了上險量不足900輛,而乘聯會銷量高達5.2萬輛的現象。
總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三種銷量統計的方式都無法完全真實地反映新能源汽車銷量;但一般來說,上牌數據和上險量數據是可以比較直觀的反應具體車型銷量的,存在的水分要遠低于中汽協或乘聯會的銷量。尤其是考慮到國家補貼的存在,所以在時間上可能會有一定的滯后,畢竟會有提前上牌拿補貼的情況。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氫云鏈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9685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