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已經逐漸形成了IT企業谷歌與汽車廠商分庭抗禮的格局。但放眼全世界,一股可以稱之為“第3類自動駕駛汽車”的勢力也想涉足這一領域。
這是一個名為“Citymobil”的項目,由EU(歐盟)提供部分資金援助,一期項目已于2006年啟動,目前實施的“Citymobil 2”于2012年啟動,將持續到2016年。
該項目的組織體系非常特別。并不是谷歌、汽車廠商這樣的特定企業主導,而是由歐洲的企業、地方政府、大學等45個團體聯合推進。
該項目已經在瑞士的洛桑、法國的拉羅歇爾等5座城市完成了驗證實驗,在拉羅歇爾4個月內共計運送乘客1.5萬人次。現在正在位于法國南部、有著歐洲硅谷之稱的索菲亞-安提波利斯進行實驗。
實驗車輛為法國Easymile公司制造的“EZ10”。該公司曾經參加過F1車賽,是由近幾年主營超小型交通工具的法國Ligier集團,與以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為母體、研發機器人長達30余年的法國Robosoft公司合作創辦的。
EZ10是外觀酷似巴士的箱型純電動汽車(EV),長3928㎜×寬1986㎜×高2750㎜。額定乘員為12人。配備鋰離子電池,容量為15kWh。充滿電可以行駛1天,在晚上使用家用電源充電。自動駕駛用傳感器設置在前后保險杠、車窗內側和車頂上。
△安裝了傳感器的保險杠
在索菲亞-安提波利斯進行實驗的時間為工作日的8時至18時30分,在乘客較多的清晨、中午和傍晚各使用2輛,其他時間使用1輛,實驗車輛在設有五個站點、長度為1km的路線上往返。筆者在始發站等待了一會,EZ10緩緩駛來。車上雖然有操作員,但不負責駕駛。EZ10準確變更車道,在停車后自動打開了車門。
車內只有6個座椅、顯示屏、開關車門的按鈕,沒有方向盤和踏板。雖然速度最高可達到每小時40km,但實驗控制在了15km/h。筆者起初覺得太慢,但講解員的解釋很有說服力:“開發這款車輛是為了方便最后一英里路程。”
△實驗車輛的內部
△顯示屏
△車門的開關按鈕
實驗車的加減速和轉向平穩,只要抓好扶手就能站穩。路面上的輪胎痕跡整齊筆直,仿佛在印證行駛精度的確達到了5cm。車門的開閉,以及在途中站點演示的輪椅斜坡都很順暢。乘客只要在停車的時候按下按鈕,斜坡就會從地板下方伸出。通用設計比現有的公交車還要周到。
在抵達終點,乘客下車后,EZ10自動駛向了相反方向。EZ10利用沒有駕駛席的特點,消除了前進與后退的區別。這在進出車庫時應該非常方便,是一種合理的結構。
可靠性方面,“自從2016年1月啟動驗證實驗以來,雖然有些微小故障,但沒有出現過事故”(解說員)。從實際乘坐的體驗來說,可靠性也非常好。
歐洲大多數國家都不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沒有駕駛員的狀態下上路行駛,因此車上需要設置操作員,要想實現完全自動駕駛還要克服幾道難關。但從車輛設計和實驗內容可以看出,與谷歌和汽車廠商的自動駕駛汽車相比,EZ10更接近公交車。只要指定路線、根據情況準備專用車道,自動駕駛應該比較容易推行。
在Citymobil 2項目進入尾聲的2015年,荷蘭WEpods公司和瑞士Bestmile公司等初創企業推出了自己的自動駕駛項目。雖然現在還在開展驗證實驗,但都計劃在不久的將來,讓一般民眾搭乘自動駕駛車上路行駛。如果實現,Z10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輛能夠在公路上搭載普通民眾的自動駕駛汽車。不僅如此,EZ10還要進軍亞洲。
Easymile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新加坡從2015年12月開始測試EZ10,計劃在2016年升級為驗證實驗。日本也有幾家企業在就引進事宜與該公司進行協商,預定于近期發布具體情況。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在日本坐上“第3類自動駕駛汽車”了。
來源:日經技術在線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jishu/42832
以上內容轉載自日經技術在線,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