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城汽車之前,大概還從來沒有一個企業會以這種形式為自己慶生。
2020年7月13日,長城汽車,這個穩居第一陣營的民營車企即將迎來自己30周歲的生日。“三十而立”,這原本應該是一個值得大肆慶祝的生日。
但令人意外的是,沒有預料中鮮花著錦的熱鬧場面,長城呈現給外界的是一部從命名到內容都頗為冷峻的短片——《長城汽車挺得到明年嗎》。
“長城汽車挺得過明年嗎?”
“依我看,命懸一線……”
這是來自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的回答。
就在這一短片發布之前,長城汽車6月份的銷量剛剛出爐:6月銷售82,036輛,同比大漲29.6%。至此,長城汽車的累計銷量也已經超過600萬輛,又邁向了新的臺階。
當600萬輛恰逢三十周年,在大部分人眼中,這原本應該是一個展示成就的絕佳時刻。但長城汽車卻選擇在此時給自己澆上了一盆“能否活過明年”的冷水,那么,這究竟是不是危言聳聽?
1
如履薄冰的企業,并非長城一個
在外界仍看好時卻自己給自己澆上冷水,魏建軍不是第一人。
2001年3月,在華為的輝煌時刻,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華為的內刊上發表了那篇后來被無數企業家廣為推崇的文章——《華為的冬天》,為自己乃至整個IT行業敲響警鐘。
雖然我們不能確定魏建軍是否也是這篇文章的推崇者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下的長城汽車與當年的華為,處境有著不少相似之處。
在《華為的冬天》發表之前,2000年,華為剛剛創下220億的銷售額以及29億元的利潤,高居中國電子百強首位。但也是在那一年,互聯網泡沫開始破裂,彼時,剛剛在美國上市的新浪、搜狐和網易,股價甚至一度掉到了1美元。
再來看長城汽車。2019年,長城汽車的年銷量超過106萬輛,同比增長0.69%,連續四年創下了百萬銷量。但對于整個中國汽車產業來說,這卻并不是歲月靜好的一年。在經歷2018年罕見的下滑之后,2019年車市的下滑幅度擴大至8.2%,甚至此前與長城并稱的吉利、比亞迪等也紛紛向下。
而進入2020年,隨著一場不期而至的疫情,這種下滑還在加劇,長城面臨的車市大環境變得更加艱難。
一方面,隨著車市競爭加速,長城汽車所屬的自主品牌領域,生存空間被劇烈壓縮。
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自2月份之后不斷下滑。6月份,雖然乘用車市場的銷量達到176.4萬輛,環比增長5.4%,同比增長1.8%,回暖態勢明顯。但具體到自主品牌,59萬輛的銷量,僅占整個市場33.5%,不僅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5個百分點,更是創下了2009年有記錄以來的新低。
而另一方面,當汽車“新四化”進程被按下加速鍵,汽車產業變革和產業轉型進入深度陣痛期。對于習慣了以往造車思路的傳統車企,如何做好軟件,如何發揮互聯網思維,都是嚴峻的考驗。
“惶者生存”,這是任正非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惶者永懷生存危機,敏銳感知環境的變化,提前準備“過冬棉襖”。而在外部環境波譎云詭,汽車產業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這也正在成為眾多車企面對未來的信條。
2018年年初時,中國汽車產業的另一個巨頭,吉利集團的總裁、CEO安聰慧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先活下去,每一天都如履薄冰。
而彼時,吉利風頭正盛,熱銷車型一度供不應求。但在安聰慧看來,這并不是謙虛,“汽車走勢的嚴重性當時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但是我們已經意識到了。我覺得實際上吉利做的還不夠,我們應該要如履薄冰,應該要非常小心翼翼的,應該更加注重基礎建設。”
是的,不被過去的成功所羈絆,小心翼翼專注前行,才能走得更遠。
2
波詭云譎之中,長城靠什么贏得未來?
“三十而立”,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三十歲意味著人生新階段的開始。對于車企來說,也不例外。站在三十年的新起點之上,下一步,長城汽車將駛向何方?
我看到,未來的理念在變,從關心造好車,到更關注人,和關注用戶的出行體驗。
我看到,未來的格局,也在變。走向全球的,將不僅是產品,不僅是價值,更是新的價值觀!
這是魏建軍在短片里分享的思考。而事實上,從長城汽車此前的規劃,以及最近預告的一系列動作中,不難發現這個企業的巨變或許即將發生。
在今年上半年,即使疫情打亂了所有車企的營銷節奏,但長城卻一改往日形象,憑借快速反應,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出圈的現象級事件,讓疫情成為了企業變革的加速劑。
尤其是不久前發布的全新車型哈弗大狗,畫風清奇的命名,在引爆全網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感嘆,長城玩起創新營銷已經越來越得心應手。
而除營銷氣質的轉變之外,在車型及技術上,長城也有了新的規劃。除下半年即將上市哈弗大狗,以及WEY的硬派越野車型之外,從哈弗H6開始,長城也將啟用全新升級的第三代造車平臺。
據說,新一代的平臺不僅適配多種動力系統,還能同時生產左右舵車輛,并具備海外市場同步開發和接受當地安全認證的能力。而在這一平臺之上,長城也將推出自己的技術品牌,擺脫過去的性價比標簽,以技術和價值獲得市場認可。
而這種“市場”也并不只包括國內,“全球化”,是魏建軍一直以來的目標。
此前,長城汽車曾先后在日本、美國、德國、印度、奧地利和韓國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構建了以保定總部為核心,涵蓋歐洲、亞洲、北美的“七國十地”研發格局。
而按照長城此前發布的規劃,從2020年開始,WEY品牌將用兩年進軍歐洲、三年打入北美,五年實現年產銷30萬輛規模。與此同時,繼去年俄羅斯圖拉工廠落成之后,今年,長城的印度和泰國工廠也曾相繼落地,推動長城汽車進軍東南亞,在日系車企的后花園與之一決高下。
只是,盡管已經做好了準備,但伴隨全球性經濟下行危機與逆全球化趨勢,長城的前行之路注定波詭云譎,充滿挑戰。
今年年初,長城汽車原本要帶著中國媒體前往新德里共同見證籌備已久的發布會,卻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節奏,而當國內疫情形勢轉好時,印度的累計病例數卻已經到了全球第四。
而在嚴格的封鎖政策的影響下,印度4月的車市銷量竟然掛零,即便五月市場恢復到3.7萬輛的規模,但同比下滑幅度還是達到了84.5%。
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前由于政治原因,馬哈拉施特拉邦對長城當地汽車項目的暫停投資,更為其在印度市場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不夸張的說,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如今的長城汽車的確站在驚濤駭浪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
但好在,這個已經有三十年成功經驗的企業并沒有囿于過往的成功和經驗。
“沒有退路,才見出路”。“向死而生”的堅毅,這是長城汽車面向未來的理念,也是其應對變化與挑戰,最有力的武器。
來源:汽車產經網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120938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產經網,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