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備受關注的大氣治理”國十條”正式發布。一時間各大媒體紛紛推出評論、分析、預測,網絡一片熱烈。而本周山東”深井排污”辟謠、浙江”局長下河”兩宗新聞事件也引發媒體更深的思考。此外,新能源車企將獲政策扶持,也成為行業利好。
”國十條”帶來”最嚴”新政
9月12日上午,國務院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條措施,并明確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實現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中國為防治空氣污染制定的最嚴厲、最具綜合性的計劃,也被業內稱為大氣”國十條”。
這項由環境保護部牽頭、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住建部等多部委共同編制完成的行動計劃,對2013年至2017年的PM2.5治理、淘汰落后產能和煤炭消費比重給出具體量化目標。
9月12日上午人民網迅速推出評論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新一屆政府成立伊始,就將其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著力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作為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抓手,作出全面部署。”國十條”在深入研究、反復論證的基礎上發布實施,體現了中央科學嚴謹、實事求是,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和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改善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權益的堅定決心。
9月12日新華網也對”國十條”的出臺進行了報道。文章認為,我國大氣污染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治理好大氣污染任務重、難度大,必須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必須堅持防治大氣污染人人有責,在全社會樹立”同呼吸、共奮斗”的行為準則;必須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9月12日的人民網股票頻道提到,多家券商認為,大氣污染防治是重大民生問題,”國十條”的出臺,不僅是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還將有效提升環保板塊配置價值,由此帶來的投資機會不可忽視。華泰證券則認為,國家大氣治理行動已經遠超出環保行業范疇,而將成為推動經濟升級,特別是推動多個重工業產業在內的工業轉型的重要舉措。
本周,圍繞”國十條”即將出臺,各大媒體紛紛約請專家就新政所涉行業可能產生的變化進行解讀。
中國證券網預計”國十條”公布之后,未來各年度治理進度會逐步明確。由于污染源總量基本固定,”國十條”帶來的大氣污染治理總需求已經較為明確,預計中央政府會繼續與各地政府和央企簽訂新的減排目標責任書,明確2014~2017年間的大氣污染治理任務。
中國新聞周刊稱PM2.5防控是今后五年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透露隨著大氣”國十條”的出臺,預計未來5年將投資17000億元用于改善當前大氣污染狀況。資金將主要投向空氣污染嚴重和PM2.5水平高的地區。
行動計劃將全國分為重點區域和非重點區域,并對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設定了不同的PM2.5控制目標。其中,京津冀地區目標最嚴,要求到2017年PM2.5濃度下降25%。
中國新聞周刊進一步分析認為,根據大氣防治”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將細顆粒物納入考核指標,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6%。而在行動計劃中,該項指標被大幅度提高。
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稱,與大氣防治”十二五”規劃不同的是,行動計劃對目前大氣污染形勢的判斷要嚴峻得多。同時,前者注重的是針對空氣污染要做什么,而后者更注重治理大氣污染要做到什么。
產業結構調整被視為治理大氣污染的治本之策。”國十條”特別針對鋼鐵、水泥和平板玻璃等提出了具體的淘汰產量目標。行動計劃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21個重點行業有可能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務。
行動計劃對大氣污染的重要污染因素煤炭也提出了總量控制:計劃到2017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降為65%,取而代之以清潔能源。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王金南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未來,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質量管理和達標管理等手段將結合運用,以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宋國君則認為更為嚴格的環保政策或將成為撬動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并促進產業升級的利器,苛刻的環保政策落到實處,將造就健康的優勝劣汰法則。
”挖地三尺”未見”地下排污”
9月8日,山東省環保廳官方微博@山東環境發布《關于網傳”高壓泵深井排污”有關情況的通報》,公布25家接受群眾舉報并調查的企業,表示并未發現高壓深井排污情況,針對調查企業存在的其他環境問題,環保部門做出了停產、罰款等處罰。
9月10日的大眾日報指出,從今年春節網絡爆出”濰坊市許多企業通過高壓泵深井排污并形成打井排污產業鏈”的傳言后,山東省環保廳即派出調查組赴濰坊市進行暗訪,同時在全省組織開展了以地下水污染為重點的環保專項行動,先后出動執法人員1.87萬人(次),排查涉水企業5400多家(次)。同時,建立和公開了舉報電話和網上舉報平臺,呼吁公眾實名或匿名提供線索,并根據舉報對疑似”高壓泵深井排污”企業逐一進行了現場檢查,一些輿論關注的熱點企業還邀請媒體作者、民間環保志愿者和舉報人全程參與。
9月10日的新京報題為《治地下排污,別因”舉報瑕疵”而廢》的評論稱,通報情況說明,雖然沒發現”高壓泵深井排污”,但根據公眾舉報而開展的環保執法,確實揪出了一些環保問題。涉及環境污染的網絡舉報,或許難以達到多高的精確度,但只要不是惡意,就值得重視。
評論指出,公眾參與對環保事業來說是關鍵而且必要的。即使公眾的線索有粗陋、不精確之處,環保部門也要友善待之,不能因噎廢食。只有環保部門與公眾互動,重視坊間呼聲,方能為環保工作打開新局面。
9月11日中國青年報刊登報道《”高壓泵深井排污”爭議溯源》,文章指出,”最重要的,還是政府的日常工作要深入實處,多調研現實環境,同時予以信息公開,比如這段時間政府環保部門到底在干嘛,工作重點是什么,查證當中存在哪些問題等等。” 這樣可以緩解公眾與環保部門可能存在的一些誤解。
就”深井排污”產生言論交鋒,并不是壞事。道理是越辯越明的,而不應是”一言堂”。有網友也表示,政務微博敢于表達,聽取異議,正視質疑,并遵循議事規則,成為互動平臺,這也不失為善治圖景。
[page]
新能源補貼新政直補車企
在經過上一輪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9個月的缺位后,新的補貼政策呼之欲出。
日前,有關專家在天津舉辦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表示,國務院已經正式批復新一輪的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方案,科技部、工信部等四部委正在制定實施細則,并將于近期正式啟動。
按照上一輪政策,我國對新能源汽車均按照3000元/千瓦時對企業給予補助,插電式混動乘用車最高補助5萬元/輛,純電動乘用車最高補助6萬元/輛。
9月11日的21世紀經濟報道稱,這不僅意味著新一輪的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即將啟動,而且為新能源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調子,”新一輪的國家支持政策目標是激發企業技術創新和地方推動市場的積極性,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順利地走向成熟”。
新一輪補貼政策的內容主要有以試點城市為核心,設立試點區域,擴大輻射范圍,加速區域電動汽車推廣;改善原有財政資金補貼方式,加快資金補貼落實力度;混合動力客車將向全國推廣;對充電站的建設進行財政支持。
21世紀經濟報道的文章中提到,直接補貼到企業是新一輪補貼政策最大的變化。除了直接補貼企業、鼓勵做量之外,新政將對充電設施進行補貼,也是一大亮點,此前中央財政并不直接補貼基礎設施建設。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貼資金88億元,25個示范城市推廣各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27432輛。截至2013年3月,示范推廣數量達到3.98萬輛;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達到4.78萬輛。
科技日報報道稱,補貼政策空缺多日,發展亟待新政。未來3年將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重要的3年,重點將從示范運行轉向市場化,從公共交通領域轉向開拓私人用車領域,并為2015年以后的工作定下基調。
”局長下河”見證水質改善
今年年初,”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一度成為熱門話題,而本周,網絡上此起彼伏的”請局長下河游泳”呼聲終于等到回音。9月8日《錢江晚報》稱,7日上午,浙江金華市副市長、蘭溪市委書記以及金華各縣市區、衢州市龍游縣的環保局正副局長15人,與1000多名市民一起參加了”保護母親河,暢游蘭江”活動。
一條河的水質是否改善,能不能游泳是直觀感受到的標準。9月9日的北京晨報報道稱,受這一事件推動,浙江自今年以來在全省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治水行動,明確”水的問題,根源在岸上”,治水的關鍵是調整產業結構,衡量標準是百姓的感受。
新京報在9月9日的題為《環保局長們換條河敢游嗎?》的評論中指出,呼吁”局長下河”,體現了民眾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和監督問責意識,其中的官民互動,更是環保事業的真正動力所在。
評論強調,蘭江是當地最重要的一條河,選擇它固然有標志意義,但環保局長們決不能滿足于治好一條”樣板河”、每年來游兩趟,他們轄區的其他河流能不能游泳,也需要回答。
新華網也發表網評指出,應當從環保局長集體下河游泳這一事件中得出3點啟示:其一,面對輿論呼聲,官員應敢于回應,勇于直面。其二,治污需要行動,行動勝過豪言。其三,局長應到更多的河流游泳,如果官員有一天敢于到曾經污染嚴重的河流游泳,才能說明治污效果明顯。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王昆婷 張黎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2184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