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網】2014年1月9日,由GNEV官方機構主辦、第一電動網承辦的2013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GNEV2013)在海南海口隆重開幕,大會主題為”市場化前夜的中國戰略”。江淮汽車原董事長、安徽省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左延安發表主題演講稱,發展電動汽車是自主品牌、特別是自主品牌轎車產業的戰略選擇,整車廠應該承擔起拉動、牽引、引領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作用。
他還認為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戰略是清晰的,計劃也比較科學,推進有力成效也是明顯的。全產業鏈已具備了發力的基礎,包括汽車零部件的選擇核心部件、整車產品、使用環境、示范推廣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電動汽車的春天會很快到來。”
以下為左延安發言實錄: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非常高興也很榮幸有機會在這里跟大家做一些交流,我這個發言主要是基于自己對這個電動汽車的這個行業目前發展狀態的一種判斷,我覺得我們主機企業就是整車廠應該承擔起拉動或者牽引、或者引領這個行業發展的作用,所以就這個話題我實際上把過去在這個業內經常討論的話題,和一些主機企業做一些交流,供他們做適當的參考。
所以今天我發言的題目就是”發展電動汽車是自主品牌特別是轎車產業的戰略選擇”。第一個話題就是認清大勢、順勢而為,我們做企業的一定順勢而為,不能逆勢而為,首先還是要看一下我們國家的能源安全,這個壓力非常之大,一個方面體現在我們石油進口的依存度逐年增加,去年有可能超過60%,到2020年有可能超過70%,這個依存度是非常厲害的,我們都知道美國石油的自給率已經超過80%,包括石油和天然氣。
同時我們的石油進口國受地緣政治的影響挑戰也是非常大的,石油進口通道,包括運輸石油的一些巨輪,我們都沒有足夠的掌控能力,這些油輪都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等地區,這些地方正是非常敏感的地帶,大家非常清楚。
第二點,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大家都是比較清楚的,二氧化碳減排壓力對發展中的中國汽車產業而言非常巨大,即便我們有2000萬輛或者2200萬輛,我認為對于自主品牌來講,特別是轎車仍處在發展的大勢,這一點必須認清楚。
第三點,天下霧霾一般濃。這個話題是我從合肥到黃山的路上突然想出來的一句話,黃山是風景秀麗空氣相對較好的地方,但是合肥出發就有霧霾,我心里盤算到了黃山可能沒有潔凈空氣了,其實是一樣的,所以我想起來了近期得到的一些信息,就是全國各地的都有霧霾,所以叫做天下霧霾一般濃,而且這個汽車尾汽包括二次揚塵對于PM2.5貢獻度大家知道已經達到22%以上。所以霧霾導致人體危害已經成為舉國關注的重大課題,治理霧霾、控制汽車排放,以及治理尾氣的迫在眉睫。
第四點,前一段時間談的比較少的話題,就是我們國家的電力生產,也就是供給車和需求車的這種變化趨勢,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也就是說這個我們國家今后的電能有可能會過剩,原因就是從需求端來看,我們的鐵公基,就是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在減速,我們的工業化城市化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了,像高鐵大部分線路建設差不多了,高速公路更是如此,一個國家不能整天修路造橋,總有停的時候,同時房地產降溫是必然的。這個不多說了,美國人也好,或者是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對我們國家的房地產都是比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更擔心,它要降溫的,高耗能的產業產能過剩已成必然,鋼鐵前年7.8億噸,全世界14.4億噸,所以這個產能今后會逐漸的縮減,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四大高耗能的產業產能都會逐步的遞減。這樣造成了供應鏈的有一定幅度的下降,雖然生活用電可能適度增長,但是不能沖抵工業用電需求的下降。從供給來看,這些年全國各地火電生產是大躍進,60萬千瓦變成100萬,30萬變成60萬,有的省份一年競爭一千萬千瓦的電量,核電蓄勢待發,風電和太陽能新能源加速起步。所以剛才的結論就是我們有可能電是多的,這個給我們發展電動汽車提供非常好的前景。
第五點,我國發展電動汽車是汽車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點我們國家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文件上面可以看得到的,我在上次北京”特斯拉”的論壇上面講一個觀點,中國傳統汽車產業是沒有戰略的,是沒有頂層設計的,我以為新能源汽車在四部委的共同努力下,尤其在科技部的這個引領下是有戰略的,是有頂層設計的。所以,我認為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戰略是清晰的,計劃也比較科學推進有力成效也是明顯的。全產業鏈已具備了發力的基礎,包括汽車零部件的選擇核心部件、整車產品、使用環境、示范推廣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第六點,榜樣特斯拉,我以為特斯拉給電動汽車點亮了一盞燈,這條路可以通的,正是在我們國家對電動汽車,尤其很多的主機企業在猶豫彷徨時候,特斯拉的績效展示出來,給電動汽車點了一盞燈。
第七,世界大潮澎湃,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全球汽車大國轉型調整的發展方向,可能大家感覺到了很多的場合,我們聽到一些跨國大公司知名品牌對電動汽車的調子并不是很高,但是我們從多方面了解到,這些公司都儲備了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的很多技術,一旦發力會有很快的速度,所以在三年前還在任的時候提出一個觀點,不要想著彎道超車,我們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不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里面再一次重演傳統汽車的歷史,這個是我的一個基本觀點。
作為自主品牌,不能糾結技術路線的選擇,在發展道路上徘徊,這將可能錯失良機,至于路線,剛才說了混合動力作為汽車廠來講是一定要搞的,但是基于我們國家傳統汽車的產業基礎,這個也是一條鋪滿著艱辛的路程,這個必須清醒的認識,我們做汽車22年對行業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也就是說這個在電動汽車的這一塊,我以為如果洞悉這里的發展規律的話,很多東西由簡到繁,最后由繁到簡,我認為汽車產業有可能遵循這樣的一個規律。我去年八月初去了美國一趟,也坐了特斯拉車,還有菲斯科,特斯拉純電動和特斯拉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這兩個企業的后來發展大家已經很清楚。
第二方面說一下電動汽車是我們自主品牌轎車,我特別強調轎車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選擇,我到美國去之后,有一個在汽車行業里面做了很長時間的專家跟我說,電動汽車可能是我們自主品牌突圍的唯一選擇,我講了是不是能夠柔和一點,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選擇,理由是首先自主品牌,特別是轎車目前的市場占有率在持續下滑,在中國汽車市場高歌猛進的同時,特別是去年乘用車的整個銷量增長幅度比較大的,而自主品牌的乘用車的市場占用率在持續的下滑,2013年11月前十月自主品牌當中基本上格局沒有什么大的變化。
同時,合資品牌大舉向經濟車型進軍,過去那種所謂的河水不犯井水的格局已經打破了。合資品牌以快速議價和品牌技術的優勢對于自主品牌形成了高壓合圍之勢,我這樣說不是微言聳聽。根據初步的統計,國內十八家合資企業,目前在2012年建成的產能是1158萬輛,主要的合資企業在全中國的廠點布局基本上完成。自主品牌目前低成本相高成本轉換,現在都在賽跑,怎么樣跑,合資品牌用高品質向低成本賽跑,自主品牌用低成本向高品質賽跑,這兩個賽跑中間都會丟失一些東西,高品質低成本走一定會丟失一些高品質這個品質,那么低成本向高品質躍升的時候一定上升一些低成本的優勢,自主品牌切入市場要擴大份額,唯一的或者不二的法寶就是低成本的優勢,在跑的過程當中一定非常困難的,有一些兩難的選擇,特別是在零部件采購過程當中,和一些工程能力建設包括研發能力的建設方面都會一些兩難的選擇,太好了成本上去了,不好品質上不去,這個非常簡單的,而合資品牌即便向低成本下探的過程當中,它由于多少年積淀的優勢短時間不可能喪失的,這個自主品牌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結論就是,電動汽車是自主品牌實現突破或者突圍的戰略選擇,那么是不是沒有這個條件,我以為已經具備了一些基礎,首先是自主品牌在電動汽車市場化方面已經積累了很好的實踐和經驗,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比亞迪、江淮、長安、北汽、長汽等企業的大膽嘗試不懈努力,為我國電動汽車的產業做出重要貢獻,同時歷史證明每次產業升級都蘊育著產業巨頭,在新的品類展開競爭,后來者接受新技術新方法的理念成本更低,再出現所謂的后發優勢,這個里面其實有很多的文章可以探討的,時間關系,我想一個大家一直比較糾結的,就是電動汽車是不是一定要全面的替代傳統汽車,我的回答應該是一個兼容的關系,很長時間內是并存的關系不是替代的關系,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就是我曾經提出來,電動汽車是ipad,傳統汽車就是平板電腦,平板電腦不可能全部覆蓋ipad功能,ipad不可能徹底替代平板電腦,電動車一次充電跑150公里,在很多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都好用了,關鍵是創新我們的市場理念消費的理念,同時我們全國的老百姓要提升我們的公民意識節能減排凈化環境是全中國人每一個人的責任,觀念新了責任有了,我相信電動汽車的春天會很快到來。謝謝大家!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2717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