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此文原發布于2013年第三期《第一電動月刊》,當期封面故事是“追問補貼”,本文為卷首語。當時正值新舊推廣階段轉換之際,我們回溯反思補貼措施,提出了我們的建議。如今,騙補核查結果公布,五個典型騙補案例被曝光。另外,與2013年的情況類似,新能源汽車行業迄今也一直在等待關于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的修訂。
第一電動編輯部特重發此文,以期待更好的補貼新政。
兩會之后,盛夏之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新政策將揭開面紗。
博弈還在繼續。就在3月中旬,六個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的負責人,應中央部委召集,赴京參加會議,提出了各自對新政策的意見。此前的兩會,利益相關者紛紛發聲,要補貼、爭補貼,不絕于耳。補貼之于新能源汽車行業,如指針之于迷途行者。
大規模的補貼不可避免,但無論回望歷史,還是遠觀他國,都提醒我們,必須尋找最不壞的補貼。
要尋找最不壞的補貼,先認清最壞的補貼。
補貼之罪源于補貼自身——取財政收入,投入企業,增其實力,以收公共長期利益。
財政收入是公眾資金,應當用于公共服務,不應投向競爭性行業,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加大民眾財政負擔。此罪一。
有關行業發展的知識、信息散見于市場各個角落。唯有置身其中者,才能獲悉早春消息,投入資源,賺取利潤。而在一個“好的市場經濟”中,個人、企業之利,也將是公眾之利。哪種技術能有效利用能源、便利出行,同時不污染環境?只有各種技術的競相創新、攜手競爭,由時間給出答案。政府要代替市場做商業判斷,替消費者選擇企業,根據何在?政府并不比民眾、企業更具能力,更能識別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其選擇難免有誤。另外,補貼一出,就引逐利者。補貼難免傾向有利益關系的國有企業、大型企業。此罪二。
最壞的補貼則呈現此機制之弊的極端:豪取公共財政,胡亂投放或投往利益相關者,養活、養肥低效企業,有損公眾利益。
因此,最不壞的補貼應透明地決策、發放、驗收。當每一筆補貼都能被清晰追蹤,其決策者、執行者才會謹慎行事。于此,美國政府的做法已經提供了參考。
最不壞的補貼應自我設限:金額有限制,實施有時限,發放有條件。新一輪新能源汽車補貼據稱將延續三年,但總金額也應明確,原來享受補貼的企業、地方政府,也需兌現既有承諾,才能繼續申領新補貼。
最不壞的補貼應當開放競爭,既容納不同技術路線,也容納不同屬地企業。工信部部長苗圩稱,新的補貼政策將不問技術路線,只論節油效果——這正是正確的方向。但如何防止地方政府再舉地方保護的大旗,有待新政策的機制設計。
我們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補貼,建言設計出補貼的好機制,讓補貼避其所短。
作者:第一電動編輯部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45698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