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1年,北非持續不斷的政局動蕩和”扶不起”的美元推動國際原油價格一路扶搖直上,100美元、110美元等各個心理關口相繼失守,直奔2008年的歷史高位而去;清明節過后,國內成品油價格再度上調,”10元時代”也不再遙遠……
市場總是需要噱頭。有了油價這個最佳題材,電動汽車再一次被高調地推到舞臺中央。從已有80余年歷史的日內瓦車展到近期如火如荼的上海車展,電動汽車無不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幾乎各大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電動車型。從豐田的HSD技術到寶馬的E-drive系統,在賺足眼球的同時,仿佛在告訴人們:曾經千呼萬喚的電動車時代已經觸手可及。
其實電動汽車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早在100多年前,大眾集團的第一輛純電力驅動的汽車便已經下線。20世紀初,電動汽車甚至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市場份額。根據1903年紐約《汽車時代》雜志統計,在美國的4000多輛機動車中,蒸汽汽車占40%,電動汽車占38%,內燃汽車占22%。1912年在美國注冊電動汽車達3.4萬輛,居各種機動車的首位。但在其后百余年,電動汽車的發展軌跡卻呈現出了高開低走的態勢。在此過程中,以油氣混合物為燃料的內燃機成為了汽車領域的霸主,被廣泛采用,地位至今仍然無人可以撼動。直到近些年,能源成本節節攀升,以及人類環保意識逐漸增強,電動汽車才又一次回到了公眾的視野之中。
電動或者新能源汽車是發展趨勢,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如果將電動汽車作為高油價時代的”救世主”,那么很抱歉,目前的現實是:電動汽車什么的依舊還只是浮云。
既然百余年來電動機始終未能取代內燃機成為汽車的動力之源,那么其自身必然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缺陷。
首先,為電動汽車提供能源的是隨車攜帶的電池組。同時,車身重量則是限制車輛行駛里程和行駛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就形成了一個理論上的死循環悖論:為了使汽車行駛速度更快、續航里程更遠,就要攜帶功率和容量更大的電池組;強勁的電池組又意味著車輛自重的增加……當然,這個悖論的前提是電池技術沒有取得革命性飛躍。而這個問題對于使用燃油的車輛來說,則相對容易得多————在油箱容積一定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燃油經濟性。目前,使用大眾TDI(渦輪直噴增壓)柴油發動機的POLO轎車,每百公里的油耗只有3.3升。雖然鋰電池的出現,使得在更小的空間之內儲存更多的電能成為可能,但令人遺憾的是,一個世紀以來,在提高電能轉化率方面,人類始終未能取得質的飛躍。
其次,電池自身存在的各種弊端也是其無法解決之痛。第一,以目前國內處于公認領先地位的比亞迪為例,其引以為豪的純電動”旗艦”車型————E6單次充電在綜合工況下行駛的里程也僅為300公里,續航能力仍然與內燃汽車不可同日而語。第二,電量補充也會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加滿一箱燃油僅僅需要幾分鐘,而即使使用快速充電模式,充入60%的電量仍需要兩個小時。如果使用家用電源,等待時間恐怕會讓更多的人抓狂。無法縮短充電時間,將是電動汽車推廣的致命軟肋。此外,充電站的數量與分布也是電動車產業化的必要前提,據測算,全國充電站數量需要達到8萬~10萬,想要完全消除充電”盲區”,其數量則更為龐大。?第三,電池的工作原理是將儲存的電能進行釋放的化學過程,但這一過程是無法精確控制和掌握的。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原本過半的手機電量,很可能在一個電話之后就開始”罷工”。誰敢保證你的電動汽車不會突然拋錨?
再次,電動汽車所謂的”零排放”真的就是”零污染”嗎?電池需要充電,那么交流電從何而來?據統計,目前,80%以上的電能仍然來自于使用傳統化石能源的火電站。除去水力及核能,目前,即使在日本、德國,包括風能、光伏、潮汐等在內,真正無污染的新能源所占的比例也不會超過10%。所謂”零排放”不過只是換了一種污染方式而已,其環保效果遠不如前文提到的低排放車輛。
最后,作為消費者,我們真的已經做好準備,為購買電動汽車多從賬戶上支出5萬~10萬元嗎?
在筆者看來,與其指望電動汽車緩解”能源之癢”,不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發展混合動力,實現燃料多元化,從而減少對于傳統汽油、柴油的依賴。具體到我國,鼓勵使用目前已經趨于成熟的TDI和GDI(汽油直噴燃燒技術),提高柴油品質,推廣更為環保的柴油版汽車也許更為現實。切忌好大喜功,舍本逐末。
( 編輯/邵陽 )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鐵志海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518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