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者就舍弗勒研發策略以及如何看待創新對企業發展的作用等,對舍弗勒技術有限公司汽車事業總裁Peter Pleus博士進行了專訪。
作者:在與整車廠合作方面,您如何看待同外資企業和同中國本土自主品牌的合作?
Dr. Peter Pleus:同外資企業與中國本土自主品牌企業合作有很多共同點:首先,外資企業與本土自主品牌企業對產品性能、技術含量、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要求是相同的;其次,二者對產品研發速度的要求也幾乎一樣,甚至本土自主品牌企業對產品研發速度的要求更高。合作模式方面,本土自主品牌企業與外資公司也并無差異。
中國是個很大的國家,它代表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舍弗勒強調由本土團隊直接服務于本土需求。立足中國本土市場,就近服務中國客戶,這樣才有利于迅速滿足客戶的要求,及時解決客戶的困難。
作者:您提到本土化,請問現在舍弗勒在人才、管理本土化方面已經做到了怎樣的程度?是否有相應的本土化發展規劃?
Dr. Peter Pleus:多年來,舍弗勒不僅僅在中國,而且在亞洲的各個國家都推廣人力資源計劃,人才的培養對于企業發展非常重要。我們的人才培養基本可以分成兩類:首先,舍弗勒內部比如工程、制造、采購等重要崗位都會進行在崗培訓;其次,舍弗勒有完善的外部培訓模式,通過與同濟等高校的合作,能夠吸收到優秀的汽車人才。
作者:目前舍弗勒已在上海安亭建立研發中心,并且在上海、南京、太倉等地設有工廠。能否介紹一下舍弗勒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在研發方面是否有更長遠的打算?
Dr. Peter Pleus:舍弗勒的原則是客戶在哪,我們就在哪。自從1990年在香港建立辦事處,舍弗勒進入中國市場已超過20年。2003年公司對中國進行大舉投入,建立太倉工廠,帶來了很好的效果。舍弗勒所有的產品都已在中國投入生產,幾乎可以為中國客戶提供從發動機、變速箱到底盤等所有產品。
2007年,舍弗勒在上海安亭建立了亞洲最大的研發中心,大約有700名技術工程師。上周我們剛做了一個新的決定,將繼續擴大安亭研發中心的規模,目標是使該研發中心能夠容納1200名研發人員。舍弗勒在中國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發工作,所以最終目標是員工人數翻番。舍弗勒未來最需要招聘的人員就是研發人員,規模會從現在的700人發展到將來的1200人。
作者:新能源汽車正在中國蓬勃發展,舍弗勒作為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發展策略是什么?
Dr. Peter Pleus:舍弗勒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總體戰略是兩條腿走路:首先,傳統內燃機的動力總成還有很大的動力優化空間,所以還會持續發展;其次,新能源汽車或者電動汽車方面,舍弗勒要協助各個主機廠開發解決方案。目前,大家普遍認為,傳統的動力總成完全能夠實現節能減排20%。這個解決方案就是:發動機小型化,尺寸變小、重量變輕、能量密度變大。
作者:您認為緊跟新能源行業發展趨勢,取得技術突破的困難主要在哪里?目前舍弗勒已推出什么技術滿足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要?
Dr. Peter Pleus: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最大瓶頸是解決方案還未完全定型。混合動力汽車有輕度、中度、重度、全電等不同的混合方案。作為零部件廠商,舍弗勒也做了很多配合主機廠研究解決方案的工作。我們直接把發動機的怠速起停裝置做到附件傳動里,能夠實現微混。中混方面,舍弗勒開發出了電動差速器(電動差速系統實際上就是一個驅動的中置電機)可以實現一個電動驅動橋。同時還有落實到輪子上的輪邊電機。舍弗勒通過把技術應用在不同的樣車上,以探討它們的最佳應用。舍弗勒與保時捷和斯柯達都有關于混合動力汽車的合作項目。
作者:請問您如何理解”創新”在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Dr. Peter Pleus:舍弗勒集團一向以高創新能力在德國聞名,在德國申報專利總數排名第四,每年大約會有1600個專利。這與舍弗勒產品發展戰略也有關系,我們堅信必須加強創新能力才能夠發展。上海安亭是比較大的一個研發中心,地位幾乎與美國研發中心相當。我們現在還要進一步擴大安亭研發中心的規模,說明中國市場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創新是根本的根本,舍弗勒對員工的要求也比較寬松,盡量為他們提供一個創新的氛圍,對于創新持鼓勵態度而不是壓制員工的自由發揮。創新是舍弗勒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 編輯/邵陽 )
來源:蓋世汽車網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530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