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資本市場的一項“重舉”,科創板推進的每一步都走在市場的聚光燈下。
從2018年11月5日國家領導人宣布設立科創板到今年5月25日,僅僅用了半年時間,申報企業數量已達111家。
在申報大軍中,造車新勢力如奇點汽車、威馬汽車、知豆汽車、合眾新能源等多家企業曾就“挺進科創板”這一目標傳遞出相當積極的信號。
讓人唏噓的是,時至今日,仍沒有一家新勢力的名字出現在科創板申報企業名單中。
在科創板剛剛設立時,政策明確指出,將重點鼓勵新能源及節能環保,主要包括新能源、新能源車、先進節能環保技術等領域發展。 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自身所處行業正好屬于科創板重點支持范疇,又能帶來了新的融資機會,對于其本身發展的作用不容忽視。 那么,為何在科創板這方“吸金”之地,迄今沒有出現造車新勢力的影子?難道它們連這點“硬實力”都沒有?
據精選君觀察,在目前申報的111家企業中,有95家選擇的適用上市標準是: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 此條標準的特點:要求上市企業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 而對照造車新勢力,“造血難”已經成為橫亙在他們面前的無法逾越的鴻溝。
精選君隨手就能舉出一大批例子:奇點曾被傳出拖欠工資,拜騰為取得造車資質背上8.5億元巨額債務,蔚來財報不佳……新勢力背負的“缺血”無奈已成普遍現象。 而造車作為一項龐雜的系統性工程,從建廠、研發再到生產、銷售乃至售后等諸多環節都需要巨額資金投入,這些“坑”要用多少錢來填滿?誰也說不好。 如若產品在市場打不出優勢,更將進入愈發困難的窘境,使得造車新勢力們先天“造血”遲緩。 這些原因,都導致造車新勢力在登陸科創板時便被“門檻”所攔。
不過,即使獲得機會站上科創板,造車新勢力在資本市場能否被投資人認可、甚至募得足夠的資金支持還很難說。 譬如登陸美股的蔚來,就是個例子。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傳統車企入局、特斯拉國產化的推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逐漸加劇,這將更加考驗新能源車企的產品實力、盈利能力等。 而銷量,便是產品實力的一大證明。但造車新勢力在“量”上的表現并不出挑。 2019年一季度,造車新勢力交付總量也不過1萬多臺,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占比不足1/10,市場地位堪憂。
不爭氣的是,造車新勢力不僅在“量”上沒跟上,在“質”上也浮現出很多問題。進入2019年以來,新勢力品牌質量問題屢屢被曝。 例如今年年初發生的威馬“車門把”事件,以及4月下旬頻發的電動汽車起火事件,都讓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交付車輛數量跟不上,產品力差,二者對消費者購買信心形成消極影響,致使新勢力品牌銷售表現不佳,難獲資方認可。
造車新勢力盈利能力薄弱,難博資方青睞;產品質與量都沒有突出優勢顯現,消費者信心難以提振;登陸科創板融資結果的不確定性,催生了新造車企業的觀望決策。 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當下造車新勢力申報科創板的冷清局面。 精選君預計,首批登陸科創板的企業中沒有造車新勢力或許是大概率事件。
來源:新能源汽車精選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9262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