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東方IC”
8月2日上午,日本內閣批準通過《出口貿易管理令》修訂案,決定把韓國排除出獲得貿易便利的“白名單”,預計于8月底實施。該名單包含27個國家,韓國自2004年加入該名單,至今已有15年,但卻將成為第一個遭排除的國家,這標志著日本與韓國在經貿領域的矛盾進一步升級。7月1日,日本經濟產業省正式宣布,自7月4日起,包括“氟聚酰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3種材料將限制向韓國出口。
韓國業內人士表示,日本政府指定限制出口的三個品種,是生產半導體和顯示器面板所必需的材料,對依賴日本供應鏈的韓國而言,無疑造成了巨大打擊。兩國之間,甚至不惜為此大打口水仗,由于雙方都不肯退讓,顯示強硬姿態,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韓國甚至不惜向美國施壓,來調停此事,可美國似乎“不好意思”。
從這次事件,聯想到此前的華為和中興,不難發現,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如果不能將核心技術、資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至少也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而日本限制相關物品出口,可能破壞韓國電動車產業未來,則給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提出了反思,當然,也創造了機遇。過度依賴日本,韓國深度憂慮汽車K線查閱資料發現,韓國依存度較高的日本企業TOP10中,電子機器、精密機器、機械等電子系廠家、化學系廠家等企業居多,實際上從在韓國有業務的53家日本上市企業的銷售額來看,大約有6成為上述行業。這些基本上都是手機、超薄電視、汽車等工業品的基礎部件。
7月28日,據韓國《亞洲日報》報道,韓經濟研究院發表《韓日主要產業競爭力比較及啟示》報告顯示,去年韓國對日本進口依賴超90%的產品共48項,總進口額達27.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1億元)。具體來看,韓國礦物產品進口額為10.9億美元,化學工業或相關工業產品為5.4億美元,塑料橡膠等產品為5.1億美元;紡織用纖維產品的進口依賴度為99.6%,化學工業或相關工業的產品為98.4%,汽車、飛機、船舶及運輸機械相關產品為97.7%。
報告分析指出,針對韓日貿易專業化指數(TSI)分析結果顯示,韓國大部分重化工業落后于日本,韓國半導體和汽車產業都相對日本處于劣勢,日本宣布限制對韓國出口,或將嚴重威脅韓國經濟增長。
在此背景下,韓國不免擔憂,其在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的發展及產業布局也會受到影響。眾所周知,汽車智能化、電動化均是當下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和智能手機一樣,汽車智能化最關鍵的一步便涉及到芯片、原材料、電子元器件等重要部件。
由此看來,日本限制三大原料出口韓國一事,影響力就可想而知了。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據韓媒報道,繼限制向韓國出口半導體材料之后,日本正在醞釀向韓國出口電池材料的限制令,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審查與電池有關各種核心材料的規定。也難怪韓國像炸了鍋,認為日本此舉會破壞韓國電動車產業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動力電池企業正在全球范圍內加速動力電池產能布局,原材料供給短缺無疑將制約其擴張速度,甚至對其造成嚴重打擊。日韓交鋒,中國迎來機遇?
當然,兩者的交鋒,很可能隨著美國的介入出現緩和。不過,隨著日本限制出口韓國事件發酵,中國相關產業或迎來一次發展機遇,提升自主核心競爭力。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科技政策計劃主任路易斯表示,盡管經過40年的投資,目前中國仍然無法制造先進半導體,中國使用的半導體只有16%是由該國生產,其中更只有半數是由中國公司制造。
而在5G產業快速發展,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大潮席卷下,芯片、原材料、電子元器件等核心部件研發制造掌握在誰的手中,都決定這未來世界汽車產業格局。因此,我們要抓住機遇。
首先,受本次事件影響,日本和韓國長期形成相對穩定產業鏈關系,由此將發生改變。隨著日韓貿易戰給產業鏈格局帶來的新變化,中國企業有望破局,迎來半導體芯片行業的機遇。
據韓國KBS電視臺報道,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企業近日派出高管前往中國,尋找新供貨商,并陸續向一些中國企業開出半導體產業重要原料——電子級氫氟酸的訂單。《日本經濟新聞》則稱,三星電子、SK海力士已著手對非日本廠商的氟化氫進行性能試驗,供應商很可能是中國企業。
引人注意的是,隨著產能轉移,相應的產業投資也將有所增加,先進的設備工藝、人才以及管理理念可能將涌向中國,在此影響下,中國芯片發展將迎來技術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提升。
屆時,中國芯片、原材料供應、電子元器件,在自主發展、構筑強化本國產業鏈的同時,也將參與到全球產業鏈,實現融合發展,而在汽車智能化的發展上,也將更加游刃有余。
其次,不論日本是否會向韓國出口電池材料的限制令,吃過依賴日本進口苦頭的韓國,也將會在電池材料方面采取舉措。
目前,韓國電池企業在電池材料方面的應用,尤其是隔膜材料,如旭化成、東麗等產品進口對日企依賴度高,因此,推進鋰電池隔膜采購多樣化也將被韓國電池企業提上日程。
從路徑來看,改變這一現狀的方式只有兩種,一是將進口隔膜產品國產化,二是尋求其他替代供應商。
事實上,今年以來,韓國電池企業在隔膜供應鏈采購多樣化布局方面已經開始加快腳步。5月,LG化學與上海恩捷簽訂5年合同訂單;星源材質從2013年開始就與韓國LG化學形成戰略合作關系;紐米科技也是LG化學產品長期保持穩定的供應商……
技術方面,中國隔膜企業也在積極配合頭部電池企業需求,無論是在動力電池領域、儲能領域還是在3C數碼領域,為其提供薄型化、高韌性、高性能隔膜產品。
在產能布局方面,今年以來,包括星源材質、滄州明珠、紐米科技、上海恩捷等都在加速擴張/釋放產能。
中國為何要抓住機遇可以預見的是,一旦韓國供應鏈采購多樣化趨勢轉向中國,在技術、產能、資金等方面已經做足準備的中國隔膜企業,或將迎來新一輪市場增長空間。
不僅如此,這也將對中國電池及新能源汽車發展帶來積極影響。整體來看,日韓事件的發展,或將推動中國電動車產業和智能網聯汽車,在核心競爭力上的提升。
當然,這也為中國汽車公司敲響了警鐘,因為目前不少中國電動車供應商,在核心部件方面,嚴重依賴國外供應商,缺乏自主研發能力。
筆者依稀記得,日本是全球重要的電子產品生產國,也是全球領先的元件廠商主要出口地。當年,日本“3·11”特大地震發生,震動了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神經,中國市場上不少電子產品售價飆升,依賴日本上游核心部件的公司面臨著零配件短缺的煩惱,不少中國汽車公司也因此缺乏電子核心部件而停產。
如今,面對著全球汽車產業的大變革時期,中國已經在電動汽車、智能汽車和互聯網走在了前面,如果沒有培養出一批強大的技術公司,那么這微弱的起跑優勢也可能瞬間被逆轉。
因為從傳統汽車產業來看,這已經有了非常鮮明的例子以及教訓。試想愛信、電裝等日本供應商突然遭遇自然災害,將有多少中國企業被迫停產。所以,中國汽車產業需要更多的華為。
K線點評:危機與機遇引發的思考牽一發而動全身。全球經濟由全球所有國家共同組成,一方受損,其余國家多多少少也將受到牽連。因此,不管是哪個產業,哪個國家,發動經濟制裁,并不是上上策,畢竟,制裁的不僅是對方,還有無辜的他人,以及自己。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式,誰又會是贏家呢?
日本與韓國的糾紛,雖然給中國帶來發展機遇,但也不免使人警醒,掌握核心技術、把握經濟命脈、擁有重要資源的重要性。只有將關鍵的核心技術、經濟命脈和重要資源緊緊抓在手中,才不會受制于人,才能實現真正的強大。
當然,這并不是鼓勵閉門造車,畢竟,歷史告訴我們,閉門造車的路,也是走不通的。現在是開放的時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相互合作,各有所長,相互融合是趨勢,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將核心競爭力,和關乎命脈的東西,掌握在自己手中。
來源:汽車K線
作者:李曉瑞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9624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K線,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