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排放門”后,奧迪未徹底擺脫其負面影響,在全球汽車銷量不景氣的情況下,使得其電動化轉型面臨巨大壓力。根據大眾集團旗下汽車品牌奧迪11月27日宣布的“裁員計劃”,這一次將為公司節省數十億歐元,從而用于轉向電動汽車的生產。
顯然,向電動化轉型的投資是巨大的。財務數據顯示, 2018年奧迪品牌營業收入為592.48億歐元,相對于2017年的597.89億歐元有小幅下滑。扣除特殊項目支出前的營業利潤為47.05億歐元,比2017年的50.58億歐元有6.97%的下滑。且2018財年其營業回報率為7.9%,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18年奧迪品牌全球交付量為181.25萬輛,同比下降3.5%,基本而言,奧迪并沒有達到此前的盈利預期目標。奧迪也曾表示,去年因在E-Tron等電動車型上的支出增加,導致其銷售回報率從7.8%降至6%。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分析認為,奧迪在電動化發展方面起步較晚,其優勢并不明顯。以BBA三家為例,2016年奧迪、奔馳、寶馬幾乎在同一時間鎖定“電動化”戰略。彼時,奔馳公布未來戰略“CASE”,在2022年之前,奔馳將推出超過50款電動車,其中純電動車型達10款。同樣,寶馬內部孵化了面向未來競爭的發展戰略“ACES”,將在2023年推出25款電動車,其中純電動車型將達到12款。而按照當時大眾集團“攜手共進――2025戰略”,奧迪將在2025年之前推出30余款電動車,其中純電動車型為20款。
更重要的是,作為全球新能源最大的市場,奧迪在中國的電動車產能布局也并不那么明確,而奔馳與寶馬早已在華著手布局。2017年,戴姆勒就與北汽集團簽署電動車合作框架協議,于2020年開始生產奔馳品牌純電動汽車。作為落地,2018年5月,北京奔馳戰略重組項目落戶北京順義,按照此前的規劃,北京奔馳新能源工廠將于2019年年底投產,未來將生產奔馳新能源汽車產品。2018年10月,寶馬對外宣稱投資30億歐元對大東、鐵西兩大工廠進行升級,其中升級之后的鐵西工廠將擁有電動車型生產能力。
雖然,身不由己,但是無論是在電動化戰略上,還是在華的電動車產能上,奧迪顯然有些落后了。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有可以期待的地方。今年11月8日,上汽大眾新能源工廠正式落成,預計將于2020年10月正式投產,并生產大眾、奧迪等多個品牌的全新一代純電動車型。這其中,“生產奧迪純電動車型”的信息意味著“上汽奧迪”項目落地的時間或許越來越近了。近日的廣州車展上,奧迪中國總裁武佳碧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正在與比亞迪進行對話,但是不能透露細節”。業內認為,尋求與本土電池供應商的合作,也表明了奧迪對中國市場電氣化戰略落地發展的決心。
毫無疑問,全球汽車產業已經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眼下,奧迪必須切準目標市場來迎合市場的需求,不斷優化產品矩陣,針對不同的市場趨勢來調整產銷計劃和車型布局。更重要的是,加強與優勢企業的有效聯動合作,以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價值。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業績波動合理區間穩步轉型。
來源:新京報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05225
以上內容轉載自新京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