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引領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轉為“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僅僅這一句的謙遜,就意味著國家發展新能源事業的態度產生了不可忽略的轉變。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如果回溯到一年前,正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征求意見稿》公開的時間。
從征求意見稿進化到正式定稿,這份新能源汽車發展綱領性文件更趨于務實和完善,將成為未來中長期行業的核心指導方針。
產業人士習慣于指摘舊政策中不符合產業規律、過于激進的目標。然而決策者自身也有進化機制。從這份最新的發展規劃看,相比2012—2020版本以及一年前征求意見稿的設定,目標更為切實可行,并且在內容上發生了較為重大的調整。
最典型的例子是幾個“減法”:
首先是汽車產業已經形成的“新四化”技術發展方向,共享化因為實際作用和地位不如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不再是作為重點的發展方向。其次則是到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占比,從征求意見稿的25%下調至20%,發展步驟更為合理。插電式混合動力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平均百公里油耗2.0升也被刪除。
“新四化”被砍掉四分之一,銷量占比被砍掉五分之一。想必各大車企看到這里,內心會松一口氣——接下來國家制定的目標應該不會過于激進。但有減法就有加法,一些更值得重視的目標被放在更顯眼的位置:
在汽車產業開放模式中,外資的進入和本土車企的走出去處于并列地位,比征求意見稿更完善。在發展愿景中,也首次將安全性放在和市場占比同一行列,以示重視。此外,諸如純電動車百公里電耗等目標也得到進一步強調。
以下是《汽車公社》整理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正式規劃與征求意見稿的差異,從中可以洞悉國家發展新能源車事業的思路朝著更為務實、踏實、可落實的方向轉變。在文末,我們還將附上規劃和征求意見稿原文件,供各位讀者參考。
六大變化
在總領全文的開頭:
新:2012年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來,我國堅持純電驅動戰略取向,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世界汽車產業發展轉型的重要力量之一。
舊:自2012年國務院發布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來,我國堅持純電驅動戰略取向,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引領世界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
解讀:仍然強調“堅持純電驅動戰略取向”,刪除“引領”的高地位,確定是“重要力量之一”。純電動為新能源技術路線核心并未動搖,而在自我定位上,態度更為謙遜踏實。
《第一章 發展趨勢》和《第二章 總體部署》里:
新: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
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發展方向。
解讀:在“新四化”中刪掉了“共享化”。與前面三種汽車技術發展路線有別,共享化是一種商業模式,和硬性技術進步的關聯相對較弱。從迫切程度和戰略收益層面分析,共享化主要是用來緩解都市擁堵和降低相關的排放油耗,提高車輛的利用率。然而在一定層面與汽車消費存在沖突,在可見的將來也達不到大規模推廣、普遍取代私家車的程度。
《第二章 總體部署》修改了產業開放的模式:
新:踐行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新優勢,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
舊:踐行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落實汽車領域對外開放時間表、路線圖,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產業國際合作,提高企業國際化、規范化經營能力,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
解讀:不再是單純的開放,而是以改革發展創新為目標,“進出”同時受重視。一方面敢于打開大門引入外部的良性競爭,另一方面推動國內汽車產業完成此前屢屢受挫的揚帆海外目標,并且“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新優勢”。無論是與本國產業利益的契合度,還是體現的自信和遠大愿景,都在合理程度上有了提升。
《第二章 總體部署》的發展愿景作了重大調整:
新: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
力爭經過15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品牌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規?;瘧?,充換電服務網絡便捷高效,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水平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
舊:力爭經過十五年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質量品牌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我國進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純電動汽車成為主流,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趨于普及,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水平和社會運行效率提升。
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載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左右,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3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
解讀:量化目標提到前面,體現出對規劃具體目標的重視和清晰化。
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從“普及”轉變為“規模化應用”,基本變化不大,程度上更容易落實。
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這個目標從征求意見稿的《第三章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專欄1提前到《第二章 總體部署》的發展愿景中,意味著受重視程度更高。
新能源車銷量占比下調,從25%轉為20%。在銷量規模的預期上,發展節奏更加趨于穩妥,摒棄了此前對規模一味地盲目追求。從之前“2015年新能源車保有量500萬輛”的激進目標走到今天,國家和行業都意識到之前高估了新能源車的普及速度。近期工信部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甚至將占比設定為15-20%,這樣的目標更為務實、踏實、可落實。可以預見,包括雙積分在內的相關細化法規,也會有所調整,使得車企承受的壓力更為合理,符合健康成長的訴求。
刪除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比。目前國內對新能源汽車有著明確定義,即純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增程式電動車、插電式混動車(在產能規劃中歸于燃油車),而對智能網聯汽車的定義界限相對不夠森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中定義為:“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并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X ( 車、路、人、云等) 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復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并最終實現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笨梢娭悄芫W聯汽車的界定細分標準眾多,且邊界沒有新能源車清晰。這就意味著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比目標可操作性意義不大。
強調了安全性的全面提升,而在征求意見稿里愿景這一章節并未提到安全性。根據《汽車公社》調研消費者反饋,目前新能源車推廣的阻攔因素中,原先占據首位的續航焦慮所占權重在下降,而失火、失控引發的安全顧慮則在上升。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新能源車,隨著市場銷量規模和民間保有量的快速增長,自燃、自動駕駛失控等安全事故頻發,這與電池材料和設計、電控合理性、智能技術等方面的缺陷有關。經研究發現,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在安全性方面各有短板,以燃料能量密度而論,實際上燃油車產生爆炸的后果更為嚴重,但電動汽車在失火燃燒等事故中,殺傷途徑有高溫、有毒物質泄漏、漏電等多種可能性。故而在傳統燃油車主動被動安全訴求的基礎上,新能源車需要對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新:專欄1 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實施電池技術突破行動……實施智能網聯技術創新工程……實施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提升工程
舊:專欄1 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實施電池技術突破行動……實施智能網聯技術創新工程……實施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提升工程……到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降至2.0升/百公里。
解讀: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被提前到第二章愿景里,地位有所提升。而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平均百公里油耗2.0升被刪除。插混車的內燃機油耗降低緩慢,同時除了不能采用燃油驅動的增程式之外,插混車的實際使用油耗難以達到理想水平,多數車主“習慣將插混車當成燃油車開”,電驅動比例很低。這種場景下,電驅動系統成為無用的死重,油耗甚至高于傳統燃油車,不符合節能減排的初衷。故而,非增程式插混車地位在下降,而相關的油耗標準也因為可操作性和現實性不足,在文件里被刪除。
新:加快建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建立健全龍頭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聯合研發攻關機制。
舊:進一步健全動力電池、智能網聯汽車等制造業創新中心市場化運行機制。
解讀:龍頭企業地位得到提升和國家的更多重視,未來國家將重點扶持領先企業,通過舉國體制實現聯合攻關,形成更強的推動力。我們一直都說,汽車行業受到馬太效應影響,強者恒強,弱者沉淪。這樣的機制也有利于資源集中,實現更高效的產業進步。
從數量到質量,以基礎帶發展
包括上述變化在內,新戰略規劃最為核心的要旨在于,將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質量訴求提升,降低不合理的數量規模目標,同時對產業基礎發展路徑加以細化和明確。
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這個目標從征求意見稿的《第三章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專欄1提前到《第二章 總體部署》的發展愿景中,新能源車銷量占比從25%轉為20%,這一升一降,體現出發展新能源車在注重數量規模的同時必然注重質量和效率。
而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基礎研發和設施體系構建是最終目標達成的先決條件。為此,新規劃重點突出了技術開發和配套設施的關鍵地位。
在《第三章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第一節,規劃提出深化“三縱三橫”研發布局,涵蓋突破計算和控制基礎平臺技術、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等瓶頸,提升基礎關鍵技術、先進基礎工藝、基礎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等研發能力。
而在配套設施方面,充換電地位的顯著提升?!凹涌斐鋼Q電基礎設施建設”部分,規劃專門劃分了不同場景,對充換電技術的選擇進行了引導,并補充要“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城市停車等的統籌協調。”
在細分場景中,規劃提出,居民區充電服務應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而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則應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此外,規劃也同樣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加強智能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發,同時新型技術中還增加了一條“無線充電”。
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百年汽車產業領域的落后,然而制造業從來都不能違背行業發展規律,穩步篤行才應該是基調。
從“新四化”被砍掉四分之一,銷量占比被砍掉五分之一,到大力補足產業基礎能力、強化產業鏈,更為完善的新能源事業發展圖景正在成形。那么問題在于,國家已經給出了改進后的答卷,那么身為具體執行者的車企們,又該隨之作出怎樣的調整呢?
文/Barosaurus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p>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31052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