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自從選擇踏上造車這片焦土,一言一行總會被放置在放大鏡下反復解讀。這不,沉寂數月的雷軍便在投資日上迫不及待地分享了小米汽車的最新喜訊,“小米造車及團隊各項工作的進展都遠超預期,預計小米汽車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3年時間,是一個與生俱來的封印,緊緊束縛著每一個試圖參與造車的人。只是,當雷軍躊躇滿志地表達著期待時,亦有聲音質疑,無論是前期的關鍵技術儲備上,還是相關的造車經驗上,小米可謂是一窮二白。與幾年前方興未艾的新勢力局勢不同,目前整個行業正在經歷重大技術變革期,整車架構、自動駕駛、快充技術……每一項技術都足夠小米喝上一壺,汽車不是手機,3年的研發時間顯然不夠。
可時間由不得雷軍做主,造車向來都是一場殘酷的“魷魚游戲”,蔚小理扎穩馬步、蘋果、富士康嚴陣以待、傳統巨頭迅速轉身,整個產業鏈紛紛覺醒,留給小米的時間能有多少?
“極度保守下的極度冒進”,這是此前雷軍對自己的評價,可見只要大方向明確了,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小米必然會快速推進。造車也是一樣,在決定造車的那一秒開始,雷軍何嘗不知道這其中暗流涌動,懸崖之上,每一腳都有可能萬劫不復。可他也同樣深知,時間窗口期或許恰恰就是小米汽車所要面臨的最嚴峻短板。
于是,可以看到,從今年6月開始,小米發布了大量自動駕駛招聘信息,包括數據平臺、控制、感知、定位、多種算法及高清地圖等方面的崗位;8月,以77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億元)的價格全資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eepMotion(深動科技),加上此前對比亞迪半導體、禾賽科技、贛鋒鋰業等相關公司,小米的“朋友圈”正在快速擴張,“自研+投資并購”雙軌模式成為小米追趕時間的必然選擇。
當然,雷軍的造車信心可遠不止來源于構想了一套技術發展路線遠。在投資者日,雷軍便表示,小米造車有三大優勢:小米模式、小米品牌及用戶積累、全智能生態。
在雷軍看來,過往的11年中,小米之所以能在與華為的競爭中實現了高速增長,一是因為主張技術為本,二是掀起效率革命,這也正是小米模式的核心理念。技術不必多說,至于效率革命的生動體現便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小米之家。
小米之家經過6年新零售探索,目前的戰績是:約零售價10%的全銷售環節費用,實現線下零售,同時實現渠道伙伴30% ROI(投資回報率) 。預計今年10月,小米之家的線下門店數將突破1萬家。對于白手起家,苦苦鋪設渠道的新勢力而言,1萬家門店的渠道能力簡直能饞哭一大片。不怪乎,小米中國區總裁盧偉冰在轉發雷軍微博時表示:想一想小米之家中間放一輛車就很美。
其次是品牌效應,“米粉”的用戶粘性是毋庸置疑的,其狂熱程度一度比肩“果粉”,其中的原因在于小米品牌創建之處便貫徹了“和用戶互動來做好產品,靠用戶口碑來做傳播營銷”的品牌發展策略,這一套說辭聽上去是不是特別熟悉?是的,這幾乎與當下所有汽車品牌都在高談闊論的“用戶共創”如出一轍。品牌營銷這一塊,小米確實沒服過誰。
最后便是生態體系,小米已經構建出從智能手機到智能家居再到智能辦公的一整套智能生態化體系,一旦其可以跟電動汽車進行全方位整合的話,有極強的擴張性。傳統車企苦苦求而不得的體系生態鏈,小米顯然是走在了前面的。
其實在投資日上還有個小插曲,那便是雷軍用來演示的PPT圖被人發現是從網上扒下來的,而且不止被小米一家用過。在很多人看來,這種級別的項目,怎么著也得是自己的設計部去單獨設計呈現圖,而不是從網上直接買一張,顯得小米應付了事,沒有造車誠意?
這就有些過度解讀了,我的圖是扒的,但我造車的心絕對是真的。在雷軍眼里,電動車已經從機械產業轉變成信息產業,小米不做就會被淘汰。智能汽車或許是科技企業未來存在的方式之一。小米造車是為長遠打算,事關生死,一張示意圖決不能成為懷疑小米造車態度的證據。當然,我們也期待量產車發布時,小米汽車能露出真容。
如果說,“三年量產”的小米汽車,有一股子緊迫,那自從宣布造車就開始一波三折的恒大則多出了一絲悲壯。
針對產業調整和轉型,許家印近日表示,恒大房地產的銷售規模要從去年的7000多億,10年內要壓降到每年2000億左右,并在10年里完成由房地產向新能源汽車的產業轉型。
“原則上恒大10年內不買地,但現在也不能賤賣土地。”實際上,恒大確實已經放緩了拿地速度,加快產業轉型。數據顯示,恒大今年上半年獲得土地儲備15幅,新購土地儲備預計建筑面積771萬平方米。而去年同期獲得土儲11幅,新購土儲建筑面積5459萬平方米。
截至上半年,恒大總土地儲備項目778個,總規劃建筑面積2.14億平方米,土地儲備原值為4568億元,其中一二線土地儲備原值占比近七成。此外恒大還有146個舊改項目,其中大灣區131個,大部分集中在深圳。恒大的業務轉型意味著,未來恒大將全面轉變發展路線,形成新能源汽車為主、房地產為輔的產業格局。
從“買買買”到“賣賣賣”,恒大造車不過3年的時間,已經滿是度日如年的掙扎感。過去半年,恒大接連出售旗下恒騰網絡、嘉凱城等多項資產,同時也在為恒大汽車、恒大物業等資產的部分權益尋找買家。只不過,除了盛京銀行外,其它出售集團資產的情況都未取得重大進展
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汽車板塊的長期虧損,已經讓恒大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售出部分業務資產,是一場迫不得已的自救行動。
如今,許家印一轉攻勢,直接AII IN造車,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房地產行業紅利時代漸行漸遠,恒大轉型勢在必行,而能夠承接恒大龐大體量的產業也似乎只有蓬勃發展的智能汽車產業。
另一方面,恒大已經在造車上投入了太多的資源。2021年上半年,恒大汽車虧損擴大至48.2億元,累計虧損178億元,流動負債凈額為130億元,此時一旦放棄,這巨額的資金窟窿將無處找補。此外,恒大汽車在股市上最新收盤價報未3.59港元,總市值只有350.71億元,相較年初高點已跌去95%,此時出手那也必定損失慘重。
所以,恒大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深度轉型造車是唯一的出路。對恒大來說,我的地是圈的,但我造車的心絕對是真的。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59250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