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蘋果M1芯片設計總監Jeff Wilcox宣布,即將離開蘋果,并前往英特爾擔任新職位。Jeff Wilson表示,他計劃將與英特爾一起打造開創性的 SoC。
據了解,Jeff Wilcox曾是蘋果桌面和筆記本電腦產品開發的關鍵角色,并在蘋果擔任 Mac 系統架構總監,且任職時間長達8年間。但此時的他,卻即將離開蘋果,趕去擔任英特爾研究員和設計工程組的首席技術官的領導職位。
Jeff Wilcox在宣告帖上這樣說道:這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我對我在蘋果工作期間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自豪,最終以 M1、M1 Pro 和 M1 Max soc 實現了蘋果芯片的轉型。我會深深地想念所有的蘋果同事和朋友,但我期待著明年年初開始的下一個旅程。
大神的離去,終究會留下不少的回響,要知道Jeff Wilcox可是蘋果由英特爾芯片更新成現在M系列芯片的靈魂人物。但有意思的一點在于,在加入蘋果公司之前的2010~2013 年之間,Jeff Wilcox是在英特爾工作,擔任個人電腦芯片組首席工程師的職位。
Jeff Wilcox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究竟是因為大神們的腦回路與眾不同,喜歡“自己打自己”等高難度動作?還是剛剛觸及3萬億市值的大蘋果,人文關懷不夠,難以留住人才?
其實,早些在年前的時候,就有消息傳來,聲稱蘋果為防止工程師跳槽,將提供5萬-18萬美元的股票激勵。只要獲得該激勵的員工不跳槽至其他公司工作,股票就可以在4年內變現。
彼時的蘋果,已經是被Meta(原Facebook)挖走了約100名工程師,所以雙方當時的狀態便是互相“挖角”,現在應該也是一樣。而相對于5-18萬美元的股權激勵,想必也很難改變大神們對遠方、未來科技的向往吧。
而另一方面,除了芯片這一關鍵點,萬眾矚目的蘋果汽車,也在面臨著人才危機,其最直接的表現也是“留不住人才”。
2021年9月,蘋果造車項目主管Doug Field被福特高薪挖走。據悉,Field是電動車硬件專家,2008年加入蘋果,擔任硬件工程副總裁;2013年,Field跳槽到特斯拉,擔任高級工程副總裁,并領導Model 3的開發;2018年,蘋果又從特斯拉挖回Field,讓他管理造車項目“泰坦計劃”;直到現在, Field選擇再次離職,加入福特。
同年12月,原蘋果公司的全球電池開發主管Soonho Ahn也宣布離開蘋果,入職大眾汽車,并將在大眾汽車的PowerCo部門參與未來的電池相關項目。據了解,安順浩也大有來頭,曾在LG化學擔任研發副總裁,并參與研發了LG 化學賴以成名的三元鋰電池。另外,安順浩還擁有著大量電池方面的專利,且覆蓋了 LG 化學的主要動力電池產品。
接連的人才流失,或許足以為蘋果敲響警鐘。而且無論是英特爾“挖角”也好,Meta“偷家”也罷,在本篇文章的最后依舊想說:一家公司的強大,總是少不了人才的支撐;哪怕現在的它,具有著領先世界的技術,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后來者,憑借人才的優勢,迭代出更符合時代節奏的新技術。
換言之,以人為本,大概率不會有錯。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張之棟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65765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