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凌晨,歐洲聯盟27個成員國環境部長直到深夜才達成協議結束了長達16小時的談判,一致支持“到2035年實現汽車零碳排放”的目標,屆時將不再銷售燃油汽車。
該提案此前已在歐洲議會通過,因此在歐盟成員國與歐洲議會最終談判后,將正式立法生效。并且本次提案是去年7月歐盟“減碳55%”減排一攬子計劃中的一項。
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是實現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減少55%,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從2035年起,歐盟將實際上停止銷售燃油車,完全轉向電動車。
意大利、葡萄牙、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爭論將汽車目標推遲到 2040 年。最終各退一步,認可了歐洲最大汽車市場德國提出的一項方案:保留2035年目標的同時,歐盟委員會將在2026年評估是否給使用合成燃料的汽車或油電混合動力車“開綠燈”。
會議還批準將所謂“小眾”制造商、以及那些年產量少于1萬輛的汽車制造商的排碳義務豁免期延長5年。這些廠商將不用滿足2030年之前減少55%碳排量的要求,但到2035年底也要和其它廠商一樣完全轉為新能源。該條款也被稱為“法拉利修正案”,尤其有利于奢侈品牌。
“反對無效”
雖然歐盟禁售燃油車有較為廣泛的民意基礎,但歐盟各國家一直有此起彼伏的反對聲音。其中最惹眼的是一直為環保“抗旗”的德國。這自然是因為德國的雙面身份。
一方面是內燃機的先行者,一方面被稱為歐洲“低碳經濟的領軍者”、“環保先鋒”。所以當德國財政部長在本次會議前提出反對時,大為震撼,畢竟這個禁售燃油車的提議追溯起來可以德國第一個提出來的。
反對的原因很簡單,雖然一直在聊燃油車和氣候環境但燃油車背后牽動的是利益和資源的重新分配。在歐洲汽車是離經濟政治最近的產業,一旦歐盟開始禁售燃油車,德國是最直接的承壓者受損方,因此德國反對禁售燃油車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同時德國匯集了歐洲老牌豪華車企,但德國在電動汽車的研發與生產方面并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從燃油車到電動車,很有可能德國在燃油車時期的統治力將會隨著轉向電動化而消散。
從最后的結果來看,德國財政部長并沒有代表德國的意思,或者說反對了但反對無效。歐洲其實并不慌,甚至說準備好了。
彭博社預測稱,德國大眾汽車將在18個月內,在2024年之前超過特斯拉的電動汽車銷量,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
分析師邁克爾·迪恩的觀點認為,這家歐洲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將通過銷售16款新的全電動車型,包括奧迪Q6和ID.5,來占據第一的位置。大眾汽車無可匹敵的規模將有助于抵消電池成本上升侵蝕利潤率的壓力。
2021年,大眾汽車集團就已交付純電動汽車45萬輛,增長近一倍。在純電動汽車領域,集團銷量位列歐洲市場第一,美國市場第二。梅賽德斯-奔馳也在去年宣布,奔馳的電動化戰略將從“電動為先”轉為“全面電動”。在2030年之前,在條件允許的市場上,奔馳將為實現全面純電動做好準備。
困難模式
新能源車不僅意味著對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顛覆,也意味著整個汽車產業鏈的顛覆。各國發展新能源車,除了環保方面的考慮,能源依賴、產業鏈的爭奪,都成為需要考慮的重要原因。
歐洲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之一Stellantis警告稱,除非電動汽車變得更便宜,否則汽車行業將變得動蕩不安。
6月30日,Stellantis首席制造官Arnaud Deboeuf表示,該公司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電動汽車的制造成本降低40%。Stellantis計劃自行生產部分零部件,并向供應商施壓,要求其降低產品價格。Deboeuf表示,如果電動汽車不降價,“市場將會奔潰”。
近期,電動汽車的價格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上漲。特斯拉本月將每輛車的價格上調了6,000美元,甚至去年每個月份都會漲一波價,福特首席財務官John Lawler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次投資者會議上表示,原材料成本上升導致一些電池驅動車型無法盈利。
一方面車企會因為盈利較少而承壓,另一方面,新能源車企將壓力轉移給了消費者,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唐唯實表示,政策制定者們似乎“不關心”汽車制造商是否有足夠的原材料來支持這一轉變。
同時,歐洲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材料主要依賴進口,以鋰電池為例,主要是含鎳、錳和鈷的鋰離子電池都主要進口自中國。但就在兩周前歐盟委員會正在評估歐洲化學品管理局提議,將碳酸鋰、氯化鋰和氫氧化鋰列入對人類健康有害的物質。如該提議形成法律,歐盟針對鋰化合物的管理將會更加嚴格,歐洲相關電池供應商的生產成本也將上升。有專家稱,把鋰列入有害物質將阻礙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在歐盟本土化。
所以現在在歐盟內部面對這個長期目標仍然沒有協調并且高效運作起來。
其實圍繞著禁燃這個話題,有很多機構和專家都充滿了擔憂和顧慮,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表示,目前歐洲的充電基礎設施遠沒有能力支撐得起社會全面轉向電動車,貿然停售燃油車只會增加消費者的買車用車成本。并表示:“這將增加消費者的成本,并將消費者信心置于風險之中。”數據顯示,目前德國境內的充電樁總量約為六萬個。
歐洲議會也提出,2025年歐洲必須建成100萬個以上的充電站,到了2030年這個數量還要增加至350萬,同時還必須保證在高速路上每隔60公里就必須有一個充電站,每150公里必須要有一個加氫站。計劃時總是雄心壯志,實施起來面臨的問題可能會更多。
事實上,全球市場每天都在經歷波動和不確定性,目前還處于早期階段,可能任何超過十年的長期監管都為時過早。就現階段而言,這仍然是個終會到達但困難重重的目標。剩下的13年是只能對燃油車說一句:且行且珍惜。隨著燃油車主流地歐洲開始調轉車頭駛向新能源,美國和中國有感到一絲壓力嗎?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79126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