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田與日產相繼公布了最新財季的“成績單”之后,本田的財報似乎來得稍微晚了一些。
2022財年(2022年4月-2023年3月)第一季度(4-6月),本田累計營收3.83萬億日元,同比增長6.9%,歸母凈利潤為1492.19億日元,同比下降32.9%。
本田副社長竹內弘平表示,由于半導體供應不足和上海因奧密克戎病毒導致的鎖緊,本田汽車產量下降,且影響較大的是中國和北美等市場。
過去4-6月,本田全球累計銷售了81.5萬新車,同比下滑18.3%,與此相比,該公司的摩托車實現425萬輛的累計銷量,同比漲幅高達9.6%。由此可見,汽車業(yè)務依舊是拖累整體業(yè)績的主要因素,奧密克戎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挑戰(zhàn)又給產能端帶來新的壓力。
正是得益于可圈可點的摩托車銷量,過去三個月依舊維持了與上年同期持平的營業(yè)利潤率。
本田首席執(zhí)行官三部敏宏在財報發(fā)布后,接受了《日本經濟新聞》的專訪,從攜手索尼跨界造車,到搶灘電動化和碳中和的新時代,再到他試圖推進的自上而下的變革,交流的內容幾乎涵蓋了本田轉型的方方面面。我們整理了三部敏宏的最新采訪,以饗讀者。
主戰(zhàn)場,不只日本
“我認為,從燃油車到電動車,整個行業(yè)改變的,不只是從發(fā)動機到電池的變化,還有移動出行的新價值。” 三部敏宏告訴日本媒體,跨界造車將帶來最切合實際的新價值,只有和非汽車領域的公司合作,造車的“外殼”才能被打破,誕生出新的商業(yè)模式。
去年掌舵本田的三部敏宏,比任何人都急于打破這層固有的“外殼”,為了盡快迎接新的產品生態(tài),他主動向索尼扔出了橄欖枝,并熱情地找到索尼一把手吉田憲一郎,建議兩家公司各自派出了一支由年輕骨干組成的專項小組。
2021年12月,三部敏宏接到一個電話,索尼掌門人吉田健一郎告訴他,索尼已經確認參加第二年年初的美國CES電子展,臨行前,他決定和本田確認彼此的合作關系,攜手進入電動汽車市場。
從2021年底決定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關系,到官宣攜手的3月之前,本田與索尼進行了5次以上的深入商談,不到半年,塵埃落定。
“快”的背后,是焦慮。
當下的索尼和本田都有十分強烈的危機感,兩家公司都在電動車業(yè)務的創(chuàng)新與推進上延遲于競爭對手,而在本田那邊,攜手索尼又帶著三部敏宏強烈的個人意志——
本田高管曾悄悄向日本媒體透露,三部敏宏對公司電氣化的緩慢進度“咬牙切齒”,并多次在公司大會上怒批管理層對其號召敷衍了事,這讓他一度懷疑“2040年停售燃油車”的計劃很難實現。
2021年底,他親自督戰(zhàn)組建了直接向其匯報的“電氣化業(yè)務推進辦公室”,后又因對公司執(zhí)行力的不滿,從22年4月起將其升級為“業(yè)務開發(fā)本部”,提升至與四輪業(yè)務總部和摩托車事業(yè)部同級的位置。
按照計劃,2025年是索尼與本田新車發(fā)布的時間節(jié)點,拘謹也只有不到三年的時間。
“我們試圖建立一個沒有舊有束縛,不妨礙所有創(chuàng)新可能性的公司,它既不是本田,也不是索尼。” 三部敏宏提起新成立的聯合新公司,索尼本田移動出行(SonyHonda Mobility)只是最初的名字,他透露說,公司內部還在探討公司的新名字,目前并不排除中途更改公示名字的可能性。
“不是追趕特斯拉,而是從自己身上發(fā)現新價值。” 在三部敏宏看來,本田完全有可能打贏電氣化轉型的競賽,但是日本政府的舉措,還是慢了半拍——
三部敏宏坦言,在過去幾年中,碳中和已成為全球產業(yè)轉型的新常態(tài),日本政府也多次放話,表達了推動汽車等核心產業(yè)實現碳中和的藍圖,但事實上,沒有具體行動。
“但是,如果我們要在50年內真正實現碳中和,本田不得不從現在就要發(fā)力,不能再等了。”
三部敏宏自己算了一筆賬,很多國家的脫碳目標,是2030年實現電動車40%的銷量占比,2035年則上升為80%。
這意味著什么?如果只把日本作為主戰(zhàn)場,那本田有足夠的自信順利轉型,但反過來看,日本脫碳與全球的差距并不小,跑贏日本的新能源賽道,未必能搶占全球競賽的制高點。
“不能躺在功勞簿上”
“我一直在幕后推動。”
三部敏宏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他履新本田首席執(zhí)行官之后的第一個決定,是宣布2021賽季結束之后退出F1。
這是他試圖傳遞給外界的一個信號,無論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都有必要看到本田改變的決心。
目前,本田每年依舊對外交付3000萬臺燃油車發(fā)動機,在三部敏宏看來,這是公司的負資產。“我覺得很不舒服,特別是在生產的一線現場,有些工廠正在制造發(fā)動機,有些工廠則制造變速器。機器轟鳴,生產線忙碌不停,但大家的業(yè)務模式并沒有變化,當然,工人們的工作模式也沒有任何變化。”
“浪潮已來,但很多員工并不知道。”
三部敏宏告訴《日本經濟新聞》,本田最初是一家以發(fā)動機為主要業(yè)務的制造商,為汽車、摩托車提供動力產品,這在彼時是個金礦。
”我們每年銷售大約3000萬臺發(fā)動機產品,如果豐田以每年交付1000萬輛汽車為豪,那我們推出三倍的發(fā)動機產品,拍著胸脯說,這是本田的驕傲。
最難的,是不吃老本。
“從員工的角度看,我們在燃油車時代確實很順利,但時至今日,很多業(yè)務都是在重復昨日的輝煌,而非開拓新的天地。” 隨著世界潮流的不斷變化,員工做行業(yè)變革的理解也逐漸加深,但是在三部敏宏看來,難點在于,讓每一位員工都意識到,流水的方向已經變了。
三部敏宏認為,電動車和燃油車在制造和銷售邏輯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零部件不同,采購和供應鏈管理就完全不同,由于零部件差異大,生產線的操作也將有很大變化,銷售和商業(yè)模式也將完全不同。”
這也意味著,從上游到下游,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員工,其角色也完全不同了。即使有高效的規(guī)則來維持目前的業(yè)務,它也不適合電氣化時代。
“不變革,十年后公司就不存在了。”
三部敏宏用“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來形容本田現在的局面,在他看來,這是本田自1948年成立以來最為關鍵的轉型期。除非做出正確的選擇,否則十年過后,公司將不復存在,為了存活,每一步都很重要,且沒有太多試錯的機會。
“創(chuàng)業(yè)是從零開始的。”
為了激勵員工,三部敏宏一直用“二次創(chuàng)業(yè)”來形容本田的轉型,“因為我想對所有員工說,從現在開始,你們需要把一切歸零,自己再做一次。大家現在都是躺在前輩們一手奮斗出來的功勞簿上,但每個人都應該做出改變。”
“進取,是最高的信念。”
三部敏宏反復強調,進取和創(chuàng)新是本田的風格,無論利潤率和盈利回報如何,這都是貫穿公司管理和經營的一條準則。
“除了本田哲學,一切都可以改變。”
三部敏宏在采訪時坦言,即使有很多東西需要傳承和守護,但當它成為新時代的一個障礙時,也該被本田畫上句號。
“過去的成功經驗,是我們這一代人創(chuàng)造的,但是現在作為公司中流砥柱的年輕人們,他們不需要再遵循這些經驗。恰逢時代的變革,一切都是恰逢其時,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希望大家都能創(chuàng)造,而不是守舊。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北岸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82348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