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能源局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WNEVC 2022)于8月26-28日在北京、海南兩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其中,北京會場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亦創國際會展中心。
大會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單位承辦,將以“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電動化與全球合作”為主題,邀請全球各國政產學研界代表展開研討。本次大會將包含20多場會議、13,000平米技術展覽及多場同期活動,200多名政府高層領導、海外機構官員、全球企業領袖、院士及行業專家等出席大會發表演講。
其中,在8月26日舉辦的主論壇:“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上,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強發表精彩演講。
張國強總經理對燃料電池產業的三點展望:
1、燃料電池技術是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跨時代的技術;
2、燃料電池未來應用的市場非常廣闊,能夠廣泛應用在多個領域;
3、一定要抓住重大的發展機遇,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
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各位領導,大家下午好,我是億華通的張國強。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這次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我演講的題目是發展氫能產業,助力“雙碳”目標達成。
首先第一方面是行業情況。第二是億華通的情況,第三是我們對產業的預期。
隨著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的問題日益凸顯,全球能源向著低碳化發展,氫能既可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能源轉型的必由之路,目前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布了氫能的路線圖。我們國家對氫能的重視程度也非常高,我本人04年開始從事燃料電池氫能的研究和產業化,說實話這十幾年來我們國家各個部委,特別是包括科技部、發改委發布了眾多的,超過50項國家級的氫能產業的相關規劃,百余項地方的產業推廣政策。大家知道對產業發展促進作用最大的就是去年年底五部委發布的氫能的十城千輛示范城市群的計劃,以及國家的氫能中長期發展規劃,這兩個政策一近一遠,一個解決了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一個解決了未來15年的發展目標,有了這兩個政策為做氫能的人吃下了定心丸。在產業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生態鏈,為后期國家氫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說實話有一種聲音是說我們國家的氫能產業發展過熱,我個人不是這么認為的。各位嘉賓都在講數量,實際上氫能產業剛剛起步,大家所謂的熱其實還是在資本這一側的熱,這恰恰是我們氫能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資源,如果沒有資本的助力,中國的氫能產業不能有今天的成績,但是需要引導它健康的發展。
2021年國內公開投資氫能產業的總額達到了3100億元,同比增長了一倍,國內的央企,大型能源企業紛紛在氫能和燃料電池布局,助推了產業的發展。在技術方面,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們基本掌握了燃料電池汽車的,包括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核心的技術,與我們08年相比,我本人也是08年奧運會的氫能保障組成員,我們從進口的最高端的燃料電池大巴,經過十年發展無論從定價、性能幾個方面都超過了08年進口的車型,體現了我們的進步。
加氫的基礎設施保障是氫能產業發展的基礎,我們希望后邊一定是70兆帕是發展趨勢,但是目前我們還是一個短板。我講一個數據,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共建成運營的加氫站269座,除了甘肅、青海、西藏以外,其余每個省至少有一座加氫站,目前加氫站的總數已經是世界第一。這個數據是從國家能源局得到的。示范應用推廣規模也發展的比較快,截止到2022年7月,我們國家的燃料電池汽車的保有量達到了10561輛,是全球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車輛運行涉及全國68座城市,從小規模的示范進入了商業化推廣初期。在“雙碳”目標和各項氫能政策支持下,在資本助力,產業協同發展,技術進步、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示范政策的帶動性,我們國家很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商業化的國家。
下面我稍微把億華通的情況匯報一下。我知道除了現場的領導和嘉賓以外,也有很多領導同志,我代表億華通對國內外關心億華通成長的老師、前輩、同仁們表達一下感謝。億華通在氫能行業介入的時間比較久了,經過這么多年努力,我們基本掌握了燃料電池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的十大核心技術,這一次展會我們也把這些核心技術都拿到了,也歡迎大家去我們的展臺看一看。也是我們國家較早實現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電堆的批量化生產,并在商業化實踐中實現了較大規模的應用。在自主化方面實現了雙極板、電堆、控制器以及燃料電池發動機、測試臺等縱向一體化十大核心技術的突破,獲得專利數超過520項。目前功率覆蓋是30到240千瓦,今天首先發跟福田共同開發的全球單系統功率最大的一款發動機的49噸的,可以實現高速運營的重卡,歡迎大家去看。
這款發動機采用了多項自主的集成技術,實現了燃料電池氫空水熱電的協同控制,具有高效率、高響應、高集成、高經濟性的特點。剛才感謝董總介紹了我們和豐田合資的情況,包括去年和今年聯合開發了兩款發動機產品,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在商業化初期,我們通過鉆石模型,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構建產業形態,解決了前期市場推廣的難題,推動產業發展。目前我們與國內30多個整車企業開展合作,一共發布了103款燃料電池整車產品,涵蓋了客車、貨車、乘用車,目前億華通也是公告車型最多的系統廠家,在市場推廣策略方面堅持點線面。因為推廣燃料電池汽車需要有外圍的配套設施保障,我們在北京、張家口、上海開展運營,拓展半徑不超過300公里的城市群,最終形成推廣城市為紐帶,不斷完善氫能網絡系統實現全市場的覆蓋。按照市場推廣策略,截至到8月超過2400輛搭載億華通發動機的在全國23個城市運營,累計運營里程超過1億公里。
再講一下冬奧會。確實這次盛會我們非常亮眼,一共投入了超過1200輛各類燃料電池汽車,累計運營里程超過了375萬公里,實現二氧化碳減排一共是2700噸。我覺得這次冬奧會最大的意義第一點讓全世界真正看到氫能確實可以作為能源保障人類的出行需求,而且是大規模出行需求。第二燃料電池技術成熟了,剛才董總講了我們經歷了高海拔、嚴寒、復雜路況,實現了零事故。可能也是巧合,在我們冬奧會結束一周之后,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出臺了醞釀已久的國家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
包括剛才我的導師歐陽院士講的,成立國際氫能委員會,參與氫能出行的專項,圓滿完成了在海拉爾的極寒測試,相約北京的測試賽,提前研發和驗證了針對冬奧會環境下的燃料電池產品和技術,為在冬奧會的成功運用打下了基礎,真正實現了無一輛賽事保障車輛出現延誤,很好完成了保障任務。
最后,我把我們億華通對產業未來的預期給大家匯報一下。
燃料電池汽車被譽為是柴油汽車最好的替代者。2018年中國柴油車的總量是2103萬輛,占汽車保有量9.1%,年耗柴油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15億噸,未來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制氫和燃料電池技術耦合發展,把這些車輛都替代為我們零排放的燃料電池汽車,屆時燃料電池至少可以實現每年15億噸的二氧化碳減排的貢獻。我們預判,在2021年到2025年產業進入規模化,市場總規模應該到50萬輛,到30年應該達到或者超過100萬輛。其實剛才歐陽老師講了,我們針對散熱的問題,包括效率的問題進行大投入的攻關,為滿足不同階段市場應用需求,燃料電池系統將走向輕量化、高集成、長壽命、低成本,強環境適應性,進一步增強續駛里程,我們認為70兆帕將成為主流。這個后面我們也會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流。
同時液氫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一定環境里實現應用。
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基本掌握了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后期隨著量的增長,我們的成本會以指數級下降。剛才大家的預測不太一樣,這是我代表億華通公司的預測,只要25年達到10萬臺,就可以降低到1000塊錢人民幣,23年市場規模到100萬臺,可以到200塊錢。未來產業發展還是面臨很多挑戰,眼下最急缺就是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保障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了瓶頸。北京揭榜掛帥前面集中推廣了一千臺車,說實話加氫的問題是我們面臨的非常大的問題,當然北京市正在積極地增加加氫站的數量,我們相信到今年年底之前加氫站的數量會增加很多,這個問題會緩解。我們也希望在全國能夠提速加氫站的建設速度,同時政策法規標準的完善,包括氣瓶的標準,站上制氫的標準,氫能作為能源落地標準,希望進一步加速推動。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各位線上線下的朋友們,燃料電池技術是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跨時代的技術,未來應用的市場非常廣闊,能夠廣泛應用在多領域,我們一定要抓住重大的發展機遇,以產業報國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為己任,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為實現國家的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我們的貢獻。
我的報告到此,謝謝各位。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
來源: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83507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