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易思琳
受訪者供圖
11月14日,港口自動駕駛公司斯年智駕宣布完成超億元A+輪融資。本輪由水木創投、容億投資領投,辰韜資本、廣發信德、智氫實業、湖濱資本等股東跟投,投中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斯年智駕官方稱,本輪融資資金將用于持續擴大研發投入,加速推進無人駕駛在港口領域的業務拓展和場景應用。
斯年智駕成立于2020年4月,是一家專注于泛港口領域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及運營服務的提供商,其核心業務是做港口無人駕駛服務。現階段公司的主要產品是無人集卡(在港口內運輸集裝箱的無人駕駛卡車)和IMV(無人智能平板運輸設備)。
港通四海,陸聯八方。中國擁有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與3.2萬公里長的海岸線,連同長長江、黃河等內陸水運一起,組成了中國四通八達的水運體系。
據法國航運咨詢機構Alphaliner統計,2021年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30的榜單中,中國獨占10位。在吞吐量數據方面,去年全球前30大集裝箱港口吞吐量合計超4.5億標箱,其前三十位的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占比幾乎達到一半(47%)。
不僅如此,國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也在不斷上漲。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55.45億噸,同比增長6.8%;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83億標箱,同比增長7.0%。
斯年智駕CEO何貝介紹,按照運輸20元/箱來計算,純封閉的港口內市場集裝箱運輸收入在60億左右,散貨運輸收入可達240億。除此以外,港口下屬的不同碼頭、園區、工業園區之間,還存在一個短途運輸市場(短駁),規模在1200億元左右。
在港口吞吐量不斷上漲的背景下,如何實現降本增效成為了各大港口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然而目前全國僅有1%的港口實現了自動化,有人駕駛重卡依然是主流。有人駕駛目前在整個行業里占據了較高的成本、利潤率低,且提升空間有限。
根據中國水運網,目前國內港口作業卡車司機成本占據整個港口運輸成本的50%以上。過去5年里,物流行業的司機工資漲了近一倍,從原來的6500元/月漲至1.2萬元/月。同時,港口24小時作業要求司機三班倒,易產生疲勞駕駛等現象,造成安全隱患。
一系列用工問題給了港口無人駕駛發展的機會和空間。目前,為港口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并進行自動駕駛測試和運營服務的企業不少,大部分是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如斯年智駕、主線科技、飛步科技、西井科技等,剩下的市場份額則由傳統的工程機械與汽車電子的公司占據,如上汽集團、一汽集團、三一重工等。
據公開資料,截至去年,主線科技累計向國內港口客戶交付超百臺無人駕駛電動集卡;上汽5G+L4級智能重卡也累計完成了轉運集裝箱約6.1萬的工作;斯年智駕起步較晚,目前在寧波港、唐山港、珠海港、廈門港、蘇州港、宿遷港部署了百輛規模運營車輛。
斯年智駕介紹,公司的發展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代運營模式,港口不用自己購買無人卡車、無人平板車,也不用雇人做運營,由斯年提供設備的租賃和后續的運營服務。在此模式下,斯年類似于物流服務供應商,按照運力收取運費,運價低于當前傳統卡車貨運價格。
另一種是銷售模式,即由斯年將裝配好的設備一次性打包賣給港口,為其提供技術服務,后續也會收取一部分的運營費用。在此模式下,斯年的身份就成為了無人駕駛技術軟件供應商,按照運營里程收取技術訂閱費。
以下是未來汽車日報專訪斯年智駕CEO何貝的訪談,經摘編發布:
Q:最近行業的一些動態大家覺得像在過冬,你怎么看?
A:市場觀念好的時候,大家追求的是精神文明,觀念不好的時候,還是得追求物質文明,能不能養活自己成為關鍵。對我們這種專注于垂類市場的自動駕駛企業來說,包括港口、礦山、環衛,可能是反而是一個轉折點。因為在礦山、港口這些垂類領域,無人駕駛是剛需。前兩年我們在教育客戶,從今年開始,行情和風向已經變了,客戶更多看到了自己真的需要無人駕駛。
Q:有觀點認為這一次比19年的寒冬更厲害,整個行業可能處于一個洗牌的關鍵節點?
A:其實很正常。經濟不好,淘汰的并不是自動駕駛行業本身,市場并不是唱衰無人駕駛這個行業,而是唱衰不能掙錢的公司。
Q:您怎么看自動駕駛行業的商業化?什么時候能盈虧平衡?有沒有一個預估?
A:公司盈虧一般有一個經典算法,用公司人數按照每人每月5萬去攤。以我們公司為例,現在公司150人左右,那公司每個月開銷在 5 x 150 =750萬,一年在8000 萬到 9000 萬。如果毛利能達到 40% 的話,也就是說我們的收入在到兩個億的時候,基本上就能達到盈虧平衡。
有關整個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質疑,我覺得這是正常的,就是最開始的新能源,像鋰電,最開始的光伏都是一樣。一個行業處于野蠻生長的階段時肯定要交很多學費。
Q:你怎么看資本對行業帶來的影響?
A:我覺得偏理性了,之前可能更多按照整個市場的 time 去算你的估值,比如,整個市場是萬億,資本認為你們公司可以占到10%的市場份額,那么你這個公司就是家千億美金的公司。但是越往后可能還是會回歸到一個商業本質,就按照 PS系數 或者 PE 系數去算。
Q:對斯年智駕而言,哪種算法更合適?
A:對于我們這類公司而言,按照 PS 算更合適一些。
Q:現在自動駕駛行業,一些解決方案供應商的生存很難,但自動駕駛芯片公司活得比較好,你怎么看?
A:芯片公司走的路線屬于智能駕駛,相關技術是 L2 或者 L2 +,這已經是被證明是可以實現的。但是無人駕駛,像 L3 、 L4 ,全世界包括美國在內都沒有人能證明這個路徑已經是走通或者是能走通的。所以相較來說,自動駕駛公司的難度會更大一些,因為得去證明這個事情是否存在。但是就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所以它在資本市場上的 PS 系數會更高一點。
Q:作為一家初創企業,你覺得能夠持續獲得資本認可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A:不管是一級市場融資還是上市去二級市場融資,我覺得核心點在于你能不能說服自己。如果你編造了一個故事,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和同事的話,就不要想著去說服其他人。我們能夠獲得資本認可的點就在于,首先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合規的,合理合法,其次是我們的每個 milestone 都可以按時實現。每次吹牛的東西只能管一輪,你能不能給新投資人一個交代,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不要追求過高的估值,如何在狂風大浪里面有穩定的收入,這是未來應該要做的事情。
Q:斯年所涉及的業務模式很多,包含運營、銷售方面,公司在人才方面會面臨壓力嗎?
A:不太會。我們現在還在招人。預計明年會把團隊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擴大到170-180人。
Q:大家都在裁員,為什么你們還在招人?
A:很多公司裁員可能是因為戰略定得不清晰,業務定得不好,或者是有一些派系斗爭產生的一些影響。裁員是一件事非常“傷”的事,公司得賠錢,也很傷人品,公司本身內部的人,就算留下了,可能也會人心慌慌。
Q: 有沒有哪些融資經驗可以分享?
A:融資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有的時候可能聊一次就知道對方會不會投自己。隨著公司的擴大,知名度越來越高,融資可能會更容易些。其他方面,商業計劃書得足夠干貨,講清楚公司所處的行業、公司的選擇以及商業模式,就可以了。還有,圈子很重要。如果你在整個行業里面或者是整個朋友圈人口碑不好的話,投資人也不會投。
Q:自動駕駛公司要能熬過寒冬,得具備哪些因素?
A:能不能熬過這個寒冬,第一看你有沒有錢,第二看你什么時候能夠開始持續造血,第三就是看你花的多不多。現在是對公司管理和經營的挑戰。大家都不富裕的時候,你的下游也沒錢,那誰來付第一筆錢,這個是關鍵。
Q:過去兩年,公司都有過哪些調整?
A:2020年,我們是窮在鬧市無人問,面臨的問題是20人如何做口碑、如何讓客戶相信你的商業模式、技術能力跟產品能力,這是最關鍵的。2021年,需要的是怎么做好運營、怎么去深耕細節,在捋這些商業經。今年的難點在于收入的成形。比如未來如果要上市或者是可能為了要面臨下一輪融資,我們可能會想著就是說到底什么樣那個收入才是高質量的,然后怎么去經營,怎么去管理公司,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考慮的。
Q:明年的重心是什么?
A:“提純”,就是毛利率的提升。因為無人駕駛有了,收入也有了,接下來就是提純。我們現在基本上已經到了 growth 的階段,明年可能會想到怎么去提升我們的一個毛利率,怎么去提升更多的訂單量。
Q:現在公司發展的現狀有實現當時創業的初衷嗎?
A:大家都一樣,一年前定的 KPI ,現在回去看會覺得很搞笑。現在能夠實現我們最開始所想的并不是因為我們多強,而是因為我們的戰略目標可操作性比較強,而且也是可以實現的,同時目標也比較單一。因為目標清晰、人也靠譜,最后的實現路徑才沒有走很多彎路。
Q:復盤一下過去兩年,有沒有哪些遺憾?
A:后悔的事情就是肯定會有,但是也還好吧,因為人都在往前看,所以我不太去遺憾之前做過的事。然后整個公司抉擇的話其實也沒有,都在按部就班往前推。像就是說很多人想什么面臨生死抉擇這種,我們好像還沒有。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作者:易思琳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89217
以上內容轉載自未來汽車日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