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理想汽車一舉突破2萬輛的交付大關,創下交付記錄,使得自身甚至是整個新勢力在市場份額與聲量上再次邁出一大步。
來到1月份,一方面是特斯拉強勢掀起價格戰,掠奪市場訂單,另一方面汽車行業迎來春節假期的短暫考驗,部分新能源品牌的交付壓力陡增。
不過,位居價值高位,獨樹一幟的理想似乎并未受到明顯影響。1 月份,理想汽車共計交付新車 15,141 輛,雖然環比有所下滑,但是同比仍增長了 23.4%。如此一來,理想汽車的累計交付量已達到 272,475 輛。
這種階段性勝利自然離不開理想汽車精準的產品定義能力,更重要的一點在于,理想汽車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運營模式以及組織架構,這是一次組織系統的勝利。
新能源時代,看著傳統企業拖泥帶水的轉身步伐,技術路徑、產品布局的搖擺不定是一方面,組織架構的束手束腳是另一方面。
不久前,跟隨李想一路打拼的沈亞楠離職,這其實便是理想汽車的運行機制迅速適應發展的代表性事件。在李想的眼里,之所以要對組織架構進行了一番調整,核心原因在于公司的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要為千億、萬億規模營收做好準備”。
從0至1的發展階段,速度就是效率,垂直型組織的模式幫助實現了百億收入規模;而從1至10的發展階段,質量成為了效率,需要用組織升級實現千億收入規模的突破,向萬億收入規模發起挑戰。
矩陣型組織的管理模式是最適合理想汽車當前發展的模式。在理想汽車看來,矩陣型組織最大特點是確保全流程的管理質量。橫向團隊規劃路、修路、運營路,縱向團隊造車、開車、運營車,高質量的道路配合高水平的車隊,把持續創造的價值源源不斷地運送給消費者,并獲得商業上的成功,產生良性循環。
在新的階段里,李想很謹慎,“任何一個糟糕的重大決策,任何一個低質量交付的產品,對于公司都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所以,理想組織架構調整就是要防患于未然。
與此相對應的是,理想汽車堅定不移高價值的產品布局。兩天前,李想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理想L9會堅守40-50萬的價格區間,理想L8和理想L7會堅守30-40萬的價格區間,中型的理想L6和理想L5會堅守20-30萬的價格區間。三種(全尺寸、中大型、中型)尺寸級別車型的價格區間也都會嚴格遵守。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李想強調產品矩陣中不會有20萬元以內的車型,并且首度公布了理想L5是一款非SUV形態的車型。
此般產品布局戰略,延續了理想汽車一貫高價值高利潤的打法風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20萬元內這一極度內卷的價格區間,這種精打細算的打法其實與當年選擇增程路線一般狡黠,可能也很實用。
1.5萬甚至是2萬的交付量顯然不足以滿足理想的市場目標,隨著理想L7的登陸,理想汽車的交付目標已經躍升至3萬輛。加上理想L6以及理想L5的陸續推出,理想汽車目前的市場勢頭看上去已經處于新能源三杰中的領先水平。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文/羅超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94940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