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繼2021年突破300萬輛大關,去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繼續高歌猛進。
尤其在年底沖量階段和新能源政策紅利臨近結束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動之下,僅四季度就售出215.3萬輛,因此2022年銷量幾近翻番達到649.8萬輛。
這也使得我國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中的占比首次突破60%,達到63.2%,同比增加10.9個百分點。我國占比的大幅提升,必然意味著其他區域市場占比的縮小。
根據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公布的數據來看,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另外兩大區域市場歐洲和美國的占比確實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前者最為明顯,直接從2021年的34.4%收窄至23.8%,甚至還略低于2019年的26.7%。這已是歐洲連續第二年在全球新能源市場中占比明顯減少。
屋漏偏逢連夜雨
那么為何2021年和2022年歐洲在全球新能源市場中的占比會連續走跌呢?這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得到解釋。
外因是,期間其他區域市場的新能源快速增長,搶占了大量的份額。這一點在作為全球新能源最大單一市場——中國的表現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得益于消費者認可程度的提高、車企的大力推廣和政府利好政策的持續出臺,中國新能源銷量開始快速增長,2021年從117.9萬輛增加至331.2萬輛。2022年,在這一系列利好因素以及油價高企和政策紅利臨近結束的推動下,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更是大步躍進至600萬輛以上。
與此同時,雖然歐洲各國也相繼出臺了針對新能源的補貼政策,但由于車企重視程度不夠、芯片供應緊缺和疫情肆虐等因素的共同影響,2021年歐洲新能源銷量同比僅增長65%,幾乎是只相當于全球市場的一半,因此自然只能落于下風。
更沒想到的是,在經歷連續兩年的下跌之后,2022年歐洲車企們原本期盼著,隨著疫情的緩解和芯片供應的逐漸恢復,歐洲大陸汽車市場能再次回到增長軌道,可俄烏沖突的爆發和持續以及由此導致的零部件供應緊缺加劇,卻讓該市場的境遇“雪上加霜”。
作為沖突雙方的俄羅斯與烏克蘭在汽車供應鏈中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兩國均有工廠生產汽車制造過程中所需的線束、輪轂、汽車座椅以及金屬部件等原材料或零部件。
以車輛電氣系統的關鍵部位——線束為例。烏克蘭是歐洲重要的線束生產基地,沖突爆發后,全球線束龍頭萊尼在烏克蘭的2家分工廠和日本線束供應商住友電氣在烏克蘭開設的工廠都曾關閉,另一大線束巨頭安波福也宣布在數月內轉移烏克蘭工廠全部產能。
這些線束工廠的停工對歐洲汽車供應鏈造成了直接而且巨大的沖擊,彼時大眾汽車公司德國茨維考工廠、保時捷德國萊比錫工廠和寶馬德國丁戈爾芬工廠等皆因線束不足出現停產。
不僅如此,隨著沖突的長期持續、能源價格的上漲和經濟前景的惡化,歐洲消費者的汽車需求也逐漸減弱,因此2022年歐洲乘用車銷量再次走跌,同比下跌4.1%至1128.7萬輛,創下近年來的新低。而其中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雖然達到260萬輛,但同比僅增長 13%左右,繼續大幅落后于全球整體市場的63%的增長。
特斯拉首次摘得桂冠
不過,從具體的品牌和車型來看,2022年歐洲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還是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特斯拉首次成為歐洲新能源品牌銷量冠軍。
2021年特斯拉在歐洲的交付量僅為16.6萬輛,在彼時的歐洲新能源品牌中還居于大眾、奔馳和寶馬之后。
而隨著德國柏林超級工廠的投產,以及后續柏林和上海超級工廠產能的提升,2022年特斯拉在歐洲的交付量增加至近23萬輛,這使得其在歐洲新能源市場占比達到9.0%。其中,在去年12月的季度末交付高峰期,特斯拉的銷量達到5.2萬輛的新高,憑借著這一表現其在歐洲新能源全年中的份額增加0.9個百分點,從而以0.4%的優勢超過寶馬拔得頭籌。
旗下兩款主銷車型Model Y和 Model 3分別以13.8萬輛和9.1萬輛獲得2022年歐洲新能源乘用車車型銷量的冠、亞軍頭銜。
相信隨著柏林工廠產能的提升,Model Y的銷量應該會繼續大幅增加,2023年極有可能會再次成為歐洲新能源的銷冠。不過,Model 3的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2022年其銷量已出現36.1%的下跌,而身后的大眾ID.4又開始來勢洶洶,因此2023年其能否守住亞軍頭銜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至于被特斯拉在最后時刻超過的寶馬,2022年雖只獲得了品牌榜單第2,但市場份額同比增加0.6個百分點,排名也從2021年的第3前進至第4,旗下最暢銷車型寶馬3系PHEV亦以3.5萬輛的成績躋身歐洲新能源年度銷量TOP20中,同時其還是該榜單中唯二的插混車型之一,另一款是福特Kuga PHEV。
與寶馬相比,大眾的表現更值得關注。2022年大眾沒能如此前一般將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在10%左右,僅為8.4%。
不過,隨著大眾德國埃姆登工廠以及大眾美國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工廠的投產(不再需要由歐洲運往美國),2023年大眾ID.4在歐洲的銷量應該會有明顯提升,畢竟去年12月其就首次超過萬輛達到1.4萬輛。
實際上,大眾也希望2023年該車在歐洲的月銷量能穩定在1萬輛以上,這樣一來其全年的總銷量就可能會達到20-30萬輛,有望與特斯拉Model 3就年度車型亞軍頭銜一較高下。
再加上ID.3的產能也會有所增加,又有其他車型的協助,因此2023年大眾與特斯拉將在歐洲市場就榜首之位展開激烈的角逐。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95406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