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月刊】(作者 王慰祖) 5月26日, Better Place宣布破產清算決定,并向以色列LOD區法院提交了清算文件。這家知名的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商正式走向破產。董事會聲明稱,”因為我們無法找到合適的投資者參與這項投資,Better Place公司將按照程序向法院提交清算申請。”
Better Place是世界知名的電動汽車運營商,總部位于硅谷,但主要業務在以色列和丹麥。其運營模式包括為電動汽車提供更換電池及充電服務,在其智能系統的幫助下,引導電動汽車駕駛者選擇更好的電能補給方式。Better Place也是首家采用乘用車換電模式的公司,在換電模式上的影響力很大。
這家公司將破產的消息從去年便開始流傳。管理層頻繁變動,對資金需求過于龐大,未找到現實的盈利模式,以及業務發展進度遠低于預期,顯示這家公司未來將非常困難。此前,Better Place的虧損已達5億美元。雷諾日產總裁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5月初表示,Fluence ZE將是雷諾最后一款采用換電模式的電動車。而Fluence ZE采用的正是Better Place提供的換電模式。戈恩的表態對Better Place無疑是不小的打擊。
一位對Better Place較為了解的業內人士告訴第一電動作者:”今年跟Better Place員工交流時,便知道該公司經營狀況比較差。破產也在預料當中?!彼J為,Better Place破產,資金問題是一個方面,而運營模式和盈利能力是更為嚴重的問題。
”Better Place的商業模式,投入過高所得回報較小,在經濟上算不過賬來。而且沒有真正將車企拉進來,跟雷諾的合作也僅僅是采購的形式,給雷諾下了一個很大的訂單,但實際上只買入了少量的車。”上述人士如是說。
Better Place模式的優勢:剝離電池,降低購車成本,換電比充電更省時等等,沒有等來消費者的大規模響應。而運營成本高昂、車企不支持等天生缺陷在現實中一一應驗。Better Place走向破產,它首倡的換電模式會隨之沉淪嗎?
順利起步
Better Place創始人夏嘉曦(Shai Agassi) 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以色列人夏嘉曦在24歲時創建了軟件公司TopTier。TopTier被歐洲軟件巨頭以4億美元收購,夏嘉曦由此進入SAP。后來,他成了SAP最年輕的董事,也是董事會唯一的非德國籍成員,甚至被列入了公司總裁的候選名單。
[page]
夏嘉曦說,他2007年創立Better Place,是因為希望在2030年之前把地球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即英文Better Place)”。他認為,當前最重要的事是”找出一個國家,讓它擺脫石油的束縛”。他相信,如果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不依賴石油而正常運行,那么其他國家都將緊隨其后,效仿它的做法。
夏嘉曦這個夢想需要滿足叁個條件:一個國家、一家汽車公司以及足夠的資金。他的想法得到了曾任兩屆以色列總理的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的支持。仰賴”當今在世最有名的以色列人”————佩雷斯和夏嘉曦,以及他們極其美妙的設想,Better Place得以順利起步。
汽車公司方面,同樣信奉電動汽車未來的雷諾日產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曾經十分認同夏嘉曦的理念。他說:”夏嘉曦的觀點絕對正確,我們肯定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了。我相信未來屬于電力,我們有車,也會有蓄電池?!?/p>
國家支持方面,佩雷斯還帶夏嘉曦去見了當時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Ehud Olmert),并向其保證這項計劃能使以色列成為第一個擺脫石油束縛的國家。奧爾默特當時開出了兩個條件:首先是夏嘉曦必須和世界五大汽車制造商中的其中一家簽約;其次是要籌集到2億美元資金,用于開發”智能電網”,將現有的50萬個停車場改造成充換電站,并建設電池交換站。
在戈恩的支持下,Better Place滿足了奧爾默特的第一個條件。資金方面,以色列億萬富翁伊丹·奧弗(Idan Ofer)表示愿意出資1億美元,后來又額外增加了3000萬美元的投資。
Better Place成立之初是堅定的”換電”派,該公司認為這種模式一方面將電動車中最貴的部分————電池,從車身剝離出來,降低購車成本,從而加速電動車的推廣。另一方面,換電比充電更省時。尤其對集團客戶而言,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充電成本,當一輛車廢棄時,也并不意味著電池也必須要一起被丟棄。”如果這個項目成功了,那么Better Place在全球經濟、政治以及環境方面的影響,將很可能超越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公司。這種理念也會從以色列傳播至全世界?!?一本名為《創業的國度》的書如此評價Better Place公司。這本書講述了以色列創業型公司出現數量如此之多的塬因。
走向破產
Better Place的成立僅僅將夏嘉曦的構想置于現實世界,但這也是真正挑戰的開始。6年后的今天,夏嘉曦的夢想已被現實擊碎。
Better Place之所以能夠順利成立,主要源于其給予車企、政府及投資人太過美好的承諾,而這些承諾卻均難以實現。
公司成立之初,佩雷斯承諾以色列每年可以生產10萬輛電動汽車。2012年,Better Place與雷諾汽車公司簽署協議,2016年前將在以色列和丹麥兩國銷售10萬輛雷諾Fluence ZE電動車。
但Better Place在以色列和丹麥這兩個最大的市場中,僅有數百輛車上路運營。而在荷蘭、澳大利亞、美國、中國以及日本等地,更多地是示范性或者嘗試性地運營,并沒有太多車輛的投放。
雖然車輛不多,但Better Place的充換電模式需要大量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在以色列,Better Place 已有33座換電站正在運營,另外5座即將投入運營,在丹麥分別有17座和1座換電站和充電站已經投入運營。
因此,Better Place的模式對于資金依賴較高,這些資金的用途包括充換電網絡的建設,購買電池和運營管理成本等。
截至目前,算上伊丹·奧弗和夏嘉曦本人的投資,Better Place共吸引了8.5億美元投資,其中包括通用電氣(GE)、瑞銀(UBS)、優點資本(VantagePoint Venture Partners)、拉扎德資產管理公司(Lazard Asset Management)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這筆資金在以色列和丹麥兩個市場已經花去了大部分。
而在面積更大的澳大利亞市場,Better Place塬本需要籌集到10億美元建立起充電網絡,但最終只籌集了2500萬美元。
[page]
事實證明,Better Place運營模式的投入與收益難以達到平衡。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第一電動作者表示,電池的管理和成本都需要Better Place背負,而目前電池技術并不成熟,運營兩叁年后便需要更換大量電池,這無疑是個”定時炸彈”。
無法取得盈利讓Better Place的投資方逐漸對其失去信任。持有約30%股份的伊丹·奧弗近日在一份獨立聲明中表示,董事會反對投資Better Place。
經營困難之下,Better Place在短短不到一年內接連更換叁位CEO。
2012年9月,公司創始人夏嘉曦離職。對此,伊丹·奧弗曾公開表示:”雖然夏嘉曦對Better Place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公司需要加快推進市場戰略,銷售更多汽車,而不僅是舉辦展會和推行替代石油理念。”這似乎在暗示夏嘉曦賠本只賺了吆喝。
緊接著,澳大利亞人伊萬·斯沃利(Evan Thornley)成為夏嘉曦的繼任者。他上任后提出要增擴全球客戶群,但是業務拓展仍不順利。
2013年1月下旬,伊萬·斯沃利將CEO的職位交給了接替他的丹·科恩(Dan Cohen)。他坦言:”經過一年的商業運作,我們清楚地看到,盡管許多客戶對我們的產品和運作模式表示滿意,但是以普及率衡量,仍未形成規模,并且沒有得到汽車制造商的鼎力支持?!?/p>
最終,科恩看到了Better Place的問題存在,但是他已經無力回天。他上任4個多月后,Better Place宣告破產清算。
來源:第一電動月刊
作者:王慰祖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979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