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銷冠”豐田終于坐不住了。
在特斯拉利用一體壓鑄將新車研發時間縮短至18~24個月之際,豐田也首度公開了自家的一體壓鑄車身技術。
豐田表示,部署該項技術將減少生產線所需的工人數量,這個比例可以達到20%~50%。同時隨著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生產線所需的工人有望減少一半。
問題是,豐田的一體壓鑄技術最早要等到2026年上車量產,與其他車企相比,這一時間似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圖片來源:Foundry Planet
一體壓鑄的好處想必不用贅述。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多家車企完成相關布局,并取得成果。
例如,特斯拉Model Y使用的是鎖模力為6000噸的壓鑄機,而未來Cybertruck將用上9000噸級別的巨型壓鑄機。
作為業內第一家吃螃蟹的車企,特斯拉在一體壓鑄技術領域持續突破。有外媒報道,其已經可以將傳統汽車生產的大約400個零件,也就是整個底部壓鑄成一個整體。
國內方面,包括蔚來、理想、小鵬、極氪、賽力斯、長安、小米等車企也都正積極推進一體壓鑄的應用。其中,極氪早前發布了中段一體式壓鑄蜻蜓結構。小米則緊跟特斯拉,自研了9100噸的巨型壓鑄設備。
和這些已經投入使用一體壓鑄技術的車企相比,豐田的一體壓鑄尚停留在前期階段。
去年9月份,豐田首次介紹了自家的一家壓鑄。據其稱,在部署一體壓鑄技術前,一個完整的車身后部需要約86個零部件,并且需要經過33個獨立工序進行組裝。
這一過程通常需要數小時完成,而在應用一體壓鑄工藝后,只需要大概3分鐘,即可對車身后部進行整合壓鑄。
按照計劃,該項工藝將在2026年用于豐田的下一代電動汽車。屆時,豐田將正式加入一體壓鑄EV陣營。不過,豐田也指出,由于壓鑄設備體型龐大,安裝運輸目前是一個問題。
據悉,僅壓鑄模具就有100噸重,根據日本道路交通法規,豐田需要采取單獨措施進行運輸,拿到運輸許可可能需要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因此在壓鑄機的輕量化方面,豐田也正持續改良。
圖片來源:日本經濟新聞
可以這樣說,一體壓鑄是豐田電動化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對傳統制造工藝的顛覆,一定程度上也對企業的研發效率、成本效益起到了重塑作用。
盡管該項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還有很多技術瓶頸需要克服,但毋庸置疑,在未來幾年,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加入這一陣營,就像豐田一樣。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lobalData的數據,2023年豐田在全球的銷量同比微增1.62%,達到1065萬輛,連續四年蟬聯全球銷冠。雖然影響力一如往昔,但豐田在電動汽車領域確如外界所評價的那樣,稍顯落后。
2023年,特斯拉全球范圍內共計生產電動汽車約185萬輛,交付約181萬輛,分別同比增長約35%和38%。在完成180萬輛年交付目標的同時,其也蟬聯全球純電動車交付量榜單冠軍。
而豐田一直以來希望追趕上特斯拉的銷量,其計劃到2026年純電車型可以年銷150萬輛,這個數字是2022年銷量的60倍以上。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挑戰實在不小。
和其他頭部車企相比,豐田依然堅持押注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固態電池領域,豐田雖然也在積極布局,但量產時程不斷延后。目前官方確認的穩定量產時間是在2030年,只是不知電動汽車市場留給豐田的時間還有多少。
再者,豐田創始人豐田章男雖已卸任社長一職,但其對豐田的影響沒有完全消失。
豐田章男近日公開表示,未來純電動汽車最多只能占到30%的市場份額,剩下的將由混動車、氫燃料電池汽車和燃油車占據。他認為,發動機肯定會留下來。
回到一體壓鑄技術,豐田并未否認該技術不會用于燃油車領域。該公司僅指出,一體壓鑄不會適用于全部車型,而是要根據具體類別、車型再具體考慮。
這或許也是豐田在電動汽車業務上緩慢爬坡的原因之一。似乎拉長戰線就能避免風險。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17806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