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大嘴”如何閉上,“狠手”都未曾中斷。
“微博之王”李想的微博,在3月MEGA風波之后,只剩下寥寥無幾的轉發。
但理想品牌終于在5月份超越華為鴻蒙智行,重新收復新勢力月銷量王座,3.5萬輛成績比問界+智界超出近5千輛。
“我的性格、骨子里不喜歡在外面拋頭露面的,不喜歡在外面天天顯擺的,那不是我的風格?!庇喑袞|如是自我定性。無論你信不信,5月31日問界M7 Ultra發布會上,“遙遙領先”只有臺下粉絲還在叫喊,余承東自己放棄了口頭禪。
但問界M9在5月創下15,873輛佳績,不僅力壓BBA等傳統豪門、連續兩個月成為5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冠軍,也打破了去年12月理想L9創下的14,913輛新勢力旗艦車型銷量紀錄。
話多不多都不妨礙人狠。
那么,余承東VS李想,華為鴻蒙智行-問界VS理想,狠人之間的狹路相逢,該如何去描繪?
問界給理想留下了“奪7之恨”,問界M7真正阻擊了理想L7“月銷量穩定過2萬”的目標,同時也讓問界品牌乃至華為智選車-鴻蒙智行在去年打了翻身仗。
理想則“6之大吉”,快速調整,以更為務實的“嫡系”L6,短期內重新回歸增長軌道,并在5月扳回一局。
余承東留給李想“奪7之恨”,并非只有虛妄、浮夸,而是體現了他自分布式基站到華為手機業務一路走來的決絕、果斷,蓄力而擊。
李想回敬余承東“6之大吉”,并非流于怯懦、逃竄,而是彰顯了他在逆境中能夠反思此前的自大狂妄,回歸隱忍、務實,伺機待發。
只是,兩大狠人的對決,太過具備“當下時代特色”:偏重效率,看輕傳統,急于攫住當下,相對淡化長期。誠然,“活不過今天何談明天”,但問界門店拉起的維權橫幅,是不是和前些年理想的遭遇如出一轍?
一個巨大的隱喻——狠人們之間的鏖戰,背后隱藏著他們與下個時代的交鋒,能否順應行業規律,在當下流行的“恣肆狂暴、爆發生長”和曾受推崇的“長期主義、有余綿長”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那可是馬斯克們都未能給出完美答案的議題,而造車新勢力的頭部狠人們,還有很長的路要用足跡去證明自己。
輪流王座周期律?
“理想終于贏了,L6新車果然給力,”這是中立觀察者看到5月銷量排名的結論,“不過問界單車均價占據了優勢,M9單月1.5萬輛簡直是自主車型的奇跡?!?/p>
“華為耍賴而已,4月份用問界+智界,那個月就已經輸給理想,”理想粉絲心有不平。
“呵呵,M7比M9更適合作為銷量擔當,4-5月是問界調整期,M7換新,”華為粉絲據理力爭,“也不看看問界才3款車,理想5款車降價才取得差不多的成績?!?/p>
倘若簡單地將問界和理想輪流問鼎新勢力銷量榜首,視為“各領風騷幾個月”的周期律體現,那未免太過膚淺。
無論是“奪7之恨”,還是“6之大吉”,背后的份量都相當沉甸甸,甚至足以載入自主汽車發展史。
2023年9月換新以來,問界M7成為華為智選車-鴻蒙智行的“救主良將”,也在為中國自主車型單月銷量寫下奇跡數字。
●第一次讓問界品牌和賽力斯月銷量過萬輛,2023年10月的12,193輛對問界來說史無前例,此前M5和舊款M7月銷量最高不過分別7千輛和4千輛;
●第一次讓自主25-30萬元級SUV,逼近月銷量3萬輛大關,2024年1月,新問界M7的29,997輛零售交付量創下新高;
●第一次讓賽力斯和華為鴻蒙智行業務實現盈利,今年第一季度,賽力斯營收暴漲421.76%至265.61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0億元,一季度毛利率提升至21.5%,余承東也表示,華為智選車扭虧為盈;
……
而理想L6,雖然還未達到問界M7水平,但也已經在力挽狂瀾。
理想多個大區的戰報里,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便是雪片似的“戰敗、戰敗、戰敗”。今年3月的MEGA風波,更是將理想從“戰無不勝”的巔峰狀態打落塵埃,整個一季度連續被問界“摁著打,抬不起頭”。
4月份理想品牌銷量25,787輛,在5月份直接跳升至35,020輛,理想L6貢獻了四成左右銷量,也創下了新勢力車型銷量高速攀升的好成績。
“7”和“6”的貢獻還在繼續。
不要看到4月問界M7銷量跌破萬輛,就覺得它已經可以功成身退,交棒M9。
畢竟M7鎖定的25-30萬元中大型家用SUV,應對的市場比M9這種50萬元以上豪華SUV容量大得多,同時受眾面也比規格接近、但側重操控而犧牲空間的M5更寬。
M7在4-5月的階段性銷量環比下滑,很大原因在于消費者等待換新、持幣觀望,6月之后必然銷量抬頭。根據5月31日余承東的銷量預期,6月預計問界M9的銷量為17,000輛左右,問界M7的銷量為20,000輛左右,問界M5的銷量為8,000輛左右,合計4.4萬輛左右。M7仍然還是規模擔當。
以勢頭而非單月銷量作為觀察維度,理想目前氣勢不如問界強勁,那么L6就更為關鍵了。
原定80萬輛年銷量目標,在第一季度僅交付8.04萬輛之后,理想已經徹底放棄。即便目標下調為56-64萬輛,理想仍然困難重重。理想汽車對于二季度的業績指引為交付10.5萬至11萬輛,也就是上半年完成不到20萬輛,下半年必須確保月銷量6萬輛,才能勉強達到56萬輛的下限。
更為實際的估算是怎樣?
從4月和5月銷量看,理想L6突破1.5萬輛之后,為理想帶來近萬輛增量。由于L6和L7定位接近,又有問界、極氪等強敵環伺,故而很難再提升凈增量。又因為M系列純電車和MEGA共用設計語言,被安排到2025年上市,故而理想全年的銷量增量,只能維系在L6一款車身上。
按6-12月每個月3.5萬輛水平看,后面7個月合計24.5萬輛,加上前5個月累計的14.12萬輛,大約是38.6萬輛,與2023年的37.6萬輛基本一個水平。
因此,“奪7之恨”和“6之大吉”的故事,無論悲喜色彩有怎樣的變化,都是華為鴻蒙智行和理想今年必須持續唱下去的重頭戲。
山高絕頂人為峰
新M7和L6的精彩演繹,絕不是“上了一臺新車”那么簡單,背后都是關鍵人物對盤局的操弄,以及在攪動風云過程里的性格體現。
就在澄清自己“骨子里不喜歡顯擺”的同時,余承東補了一句:“我就是干事情不想服輸,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這是我的風格。干這個行業逼迫自己,必須得出去露面、去講,這沒辦法?!?/p>
這位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的昔日理科狀元,比同省老鄉太湖大別山區的李斌,少了幾分溫和儒雅,多了幾分穩準狠。
早在2004年,華為陷入歐洲困局時,余承東就通過創新的“分體式空調”思路,提出分布式基站解決方案,將基站室內部分做成DVD大小,而其他功能模塊放在室外。借此,華為終于開始拿到歐洲訂單,進而走向全球。
2011年,余承東又接手終端和消費者BG,拿到更為難啃的手機業務骨頭?!叭A為要在三年內超越蘋果,五年內超越三星,把華為的手機做成世界第一”的豪言,給余承東博得“大嘴”名頭。但比嘴巴更大的,是他的大刀闊斧,砍掉運營貼牌手機和非智能手機,專心走高端路線。
2012年的P1失敗了,再重來。2013年的P6和2014年的MATE 7,終于讓華為和余承東的投入有了回報。一直到MATE 20將華為手機業務推向巔峰、MATE 40在制裁陰影里絕地反擊,乃至MATE 60的王者歸來,都是如今公眾耳熟能詳的故事。
而余承東希望在汽車行業重寫手機的故事,我們依稀能看到似曾相識的痕跡,只是汽車行業的水,比手機更深。
去年9月上市的“新M7”,雖然剛剛被Ultra版剝奪了“新”的頭銜,但它是問界第一款真正具備高度“含華量”的問界車型,它的成功本質,是余承東繼續用自己當年的狠勁,讓問界和華為賦能做到了知行合一。
鴻蒙智行的前身華為智選車,一開始手里并沒有捏著最好的牌。合作伙伴小康賽力斯,在一眾中國車企里實力平平;華為內部,最強的智能化技術則是在車BU手中,供應給阿維塔等Huawei Inside品牌。乃至于問界起初和華為的關聯只是在于智能座艙、電驅和銷售渠道,智駕則采用縱目科技的泊車和博世系統。
至于整車平臺底盤,雖然M5模仿了保時捷Macan,并采用全鋁車身,但純粹依賴嘗鮮效應并不能走遠;M7更是參考風光ix7逆向豐田的平臺,結合M5的懸掛進行改進,在某些“華為黑”嘴里被貶低為“面包車底盤”,當然那純屬無稽之談。
但無論是阿維塔另起爐灶,還是極狐猶豫不前,都未能充分運用華為品牌力和渠道能力給自己賦能。于是這個機會讓給了接地氣的問界。在前期“技術含華量”并不高的背景下,問界借著M5的“比擬保時捷”和余承東的“遙遙領先”口號,初步展開鋪墊,占領用戶心智、奠定品牌基礎。
直至余承東去年將車BU技術悉數搬給智選車/鴻蒙智行,讓問界M7搭載華為嫡系智駕技術,市場才真正用腳投票,締造了問界M7的彪炳戰績。
故事的對立面,則是另一種人生。
手握泡泡網、汽車之家等履歷的李想,人生足跡就寫著滿文軍的那首歌名——懂你。懂你愛看什么營銷,懂你容易被什么產品打動,故而理想汽車從一開始就是行業里最好的那個產品經理。
熟悉理想內幕的人會清楚,理想L6才是真正一開始就規劃的產品,一度被李想寄望“月銷量過2萬”的理想L7,并不在最初的產品陣容規劃之中。
用一句批判又俏皮的話來說,“MEGA是李想給自己造的車型,L6才是給用戶造的車型”。
當問界M7也切入家用SUV市場,并且帶著高度“含華量”的優勢技術時,理想L7漸顯不支。于是理想在這一輪敗退之后,換上了最初規劃的嫡系L6,用接近L7的尺寸規格、明顯更低的價格,以更為low profile的姿態去重新爭取用戶的歡心。
不得不說,L6上市的本質,是李想收起了(至少暫時是收起)去年以來的狂妄自大。
然而,李想的2023,余承東的2024,作為他們在汽車行業的高光時刻,到底能延續多久?并不是那股子來自于互聯網和ICT的狠厲勁頭,能提供長期背書。
行業規律百年計
從馬斯克特斯拉開始,到中國造車新勢力,互聯網和ICT對汽車的加成,在正面的拉動效應,已經得到了無數人的贊譽,同樣也迎來諸多批評和質疑。
如今,在最大汽車市場和最融合汽車與智能的中國,兩家頭部新勢力正陷入酣戰。
華為鴻蒙智行和理想,一家高舉技術和工程師旗號,但也在暗暗調整自己的產品規劃,不斷貼合市場需求;一家本質是最佳產品經理,用重產品輕技術的方式,迅速通過“家用+增程+配置”路線,實現銷量和利潤突破,但也在2023年投入百億研發資金,惡補技術空缺。
余承東和李想,鴻蒙智行和理想,誰能贏到最后?
不必因為李想提到過“華為是真打不過”、“深度學習華為”,就認為理想必然先行敗下陣來,因為余承東和華為鴻蒙智行的對手,并不只有理想一家,真正的挑戰和考驗,是如何經受百年汽車工業衍生出的行業規律的考驗,以及14億消費者不斷演化的需求的挑剔。
迅速擴張、劇烈生長,和年輪式經營的穩妥、自然成長,始終是完全兩種路徑。選擇了前者的高效,就無法選擇后者的安穩。
圖快的套娃模式,難免兄弟同室操戈。
以L6救主為例,4月份2,381輛尚未爬坡充分,于是理想整個品牌銷量只有25,787輛;5月份L6突破1.5萬輛,理想品牌銷量遂迅速回升到35,020輛——L6自身提供1.3萬輛增量,而理想凈增量不到1萬輛。可見L6也在搶奪L7等車型的份額。
同樣的問題,會見于將來的問界M8、M6嗎?李想的苦惱,余承東也躲不掉。
與此類似,理想“背刺老車主”的痛苦,問界如今也不能避免。目前唯一差不多讓老車主滿意的新勢力品牌,是那個巨虧的蔚來,也是高舉長期主義、耐得寂寞的蔚來,用自己的巨大犧牲,換來老車主的安心。
當理想保有量規模擴大,“AB柱撞沒”、“一泡尿澆壞座椅”等質量問題顯現。那么問界保有量規模擴大,也毫無疑問會迎來相似的局面,無非是優等生能減少問題頻次和后果。
畢竟十多年前,豐田全球折桂之后,便爆發了踏板門事件。幾年前,大眾沖高,又陷入排放門事件。拋開政治和區域斗爭的因素,“成長的煩惱”,是行業規律始終提醒人戒驕戒躁、篤行致遠。
無論是余承東還是李想,無論是鴻蒙智行抑或理想,借力互聯網和ICT之后,繁盛和煩惱乃是一體兩面,快速迭代的消費電子模式,和維護老車主利益、維持產品質量方面,始終存在矛盾抵牾。如何找到最佳平衡點,保持對行業規律、用戶的尊重,才是真正能夠從“走得快”轉為“走得遠”的不二法門。
“問界斗理想”只是這一頁的故事,而企業如何在“快和遠”的沖撞里求得最優解,那種看不見的戰爭,其實更為殘酷、更為致命、更為高明。
余承東、李想,你們兩位,想好了答案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32809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