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車市之亂,相信過去的七個月已經很清楚地向我們呈現了出來。價格戰風起,輿論攻勢一浪高過一浪,再疊加大環境下的低迷消費欲,市場所表現出的殘酷現實,愈發令所有參與市場競爭的車企都深感壓力。
從家大業大的傳統車企到早已習慣行業互搏的造車新勢力,幾乎沒人可以在如此格局下獨善其身。
對于這期間的市場走勢,乘聯會雖有所明確,隨著7月的市場價格拐點出現,惡性價格競爭苗頭或被抑制,但與此同時,針對各類車企的營業現狀,也直接亮出了“主流自主車企持續走強,新勢力表現分化,國際品牌電動化仍需加速”的觀點。
“面對的市場不同,自然在企業發展的理念上會有區別。”在激烈競爭態勢下,我們很清楚各大車企的市場表現為何不盡相同的底層邏輯,但是,隨著全球汽車產業事關電動化轉型的關鍵要素漸漸向中國聚攏,對于多數企業來說,再用全球視角看問題,并不一定算是明智的選擇。
尤其是那些主張國際化的電動車品牌,在中國站穩腳跟的意義,遠比想象中的更顯重要。
而今年是Polestar極星脫離沃爾沃獨立運作的第七個年頭。歷經多年的市場拓張,極星要想成為主流,依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好在,在看透電動車發展的大趨勢后,極星愈發明白了中國市場在行業轉型中所起到的作用。
好飯不怕晚?
在偌大的中國車市,極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很長一段時間內,或許這就是外界在反復對自我發問的一個課題。
面對大量的中國新勢力,一向高冷的極星總顯得格格不入。在所有人對電動車是否具有長續航,是否能實現高階自動駕駛趨之若鶩時,極星所倡導的駕駛樂趣,很難進入主流消費者的視線。
2017年10月17日發布品牌旗下首款車型極星1之后的這幾年內,銷量上的緩速增加,也一再驗證了一個現實,電動車的用戶客群大多和往日的汽車消費者并不共情。在新創車企的輿論攻防下,極星汽車就像林中隱士,空有一身本領,卻難有用武之地。
看此情形,你要說,極星真的無動于衷嗎?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只是,基于自身品牌的基本調性,在銷量和形象之間,極星更在乎的還是后者。
很多人都認為,隨著人們對于汽車的認知,漸漸從交通工具轉移到了電子設備上,換車頻率的自然上升將決定車企造車時的思路會向著消費電子偏移。
相較于此前所講究的可靠性和耐用度,車企的研發焦點總會落在如何滿足用戶的情緒價值,甚至于要想著去主動創造用車需求,進而拿出對應的方案。
那歸根結底,對于極星而言,如果非要讓這個誕生北歐,堅持汽車本源的品牌低頭向著這一方向掘進,不管從何種角度去看,都是脫離實際的。
所以,眼看電動車市場呈現出風起云涌的狀態,卻難見極星的身影,并不是極星不夠努力,而是市場的浮躁遮蔽了這個品牌原有的光芒。
而時至今日,只要你足夠了解極星,就一定能看得出來,極星依舊還是那個極星,造電動車的目的仍是在講究環保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加以優化。唯獨不同的地方會在于,從產品研發到趨勢探究,極星開始回首看向中國。
上個月中旬,一則有關“極星中國總部遷址南京”的消息流出,曾讓外界覺得,極星會對中國市場的業務有所收縮。畢竟,眼看打了大半年的價格戰讓整個市場落了套,對于任何一家國際車企,此種莫名其妙的市場變化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但是,僅僅是個一個月,當極星帶著新的高管團隊亮相在全國首家品牌體驗中心——極星上海體驗中心上,相較于流言,我更愿意相信,無論外部競爭壓力有多大,極星總算想清楚了,從源頭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還是免不了的。
今年以來,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總體表現又是怎樣的?
據乘聯會給出的數據顯示,7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51.1%,較去年同期36.1%的滲透率提升15個百分點。而整個1~7月,新能源車的總體零售量達498.8萬輛,同比大幅增長33.7%。
也就是說,別管極星當前在市場上的表現是怎樣的。基于這樣的背景,即便是從頭開始發力中國,此時的極星也還不算晚。更進一步的是,作為品牌下最新產品,有著星紀魅族加持的極星4倒也在實打實地在推進交付中,試圖為極星重建信心。
咬定中國不放棄
一直以來,極星都身處在豪華純電車的市場。自特斯拉一改行業發展的腳本,在這個市場所面臨的挑戰就從未變小過,而這也著實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極星的發展。
因此,在這里,對于過去幾年所取得的成績,極星總是將筆墨用在了“熱銷歐美”這樣的維度之上。
其實,為了改變如此局限的發展思路,極星也努力過。在極星2高舉品牌調性進場后的第二年,極星就在終端市場動過降價的心思。只可惜,極星羸弱的渠道能力,和對彼時消費需求的拿捏,還是拖累了極星在中國的動作。
“關于銷量大家很關心,也清楚來自投資人的壓力,但對于極星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現狀以及發展時機我們也有著清醒的認知,我們知道這一定需要時間。”
在面對外部提問,極星科技董事長兼CEO沈子瑜給出的答案很真實,倒了讓外界對極星的后續規劃有了些信心和耐心。
2022年6月24日,極星正式登陸納斯達克,以新的股票代碼“PSNY”進入資本市場,曾正兒八經地解決了極星資金緊張的問題。那之所以現階段,極星又選擇對去夯實中國戰略,無非也需要極星利用中國車市的潛力,為自我發展謀求些籌碼。
“一個企業成功最重要的是產品和品牌。”是的,剛剛履新不久的極星科技COO欽培吉也說出了自己對于極星往后發展的理解。
那落到實處就是,針對中國市場,從重新布局新的品牌體驗中心,到拿出極星7、極星8的產品企劃時,去慎重考慮是否由中國來主導產品的定義,極星總算是想清楚了,脫離過去自我獨樂的狀態,全身心向中國市場取經,一定是往后幾年的發展重點。
當然,為了適應海外市場對于來自中國的電動車所給出的限制,極星也計劃將極星3的生產交由沃爾沃位于美國的工廠,以便更好地面向美國和歐洲市場銷售。
總的來說,對比目前在行業內發展靠前的電動車企,過去,極星骨子或多或少保留了北歐人的執著,而這樣的態度才使得整個品牌的運作太有自己的個性了。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發現越來越多迎合市場的品牌依舊被市場驅逐,最后落得個要銷量沒銷量,要品牌沒品牌的地步,那說不定,作為一個始終恪守品牌特性的極星,可以有機會在市場趨于穩定之際,重新振作起來。而帶著這樣的期待,從沈子瑜到欽培吉,再到極星的每一個人,當下所做的一切似乎也就有了意義。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41961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