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北汽集團與美國Atieva公司簽署股份認購協議儀式在北汽產業研發基地舉行。
據了解,北汽集團與Atieva公司就合作從事高端新能源汽車的設計、研發、制造與營銷項目,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及溝通。目前,各方已就各項合作事宜達成了一致意見,并形成了具體的交易方案。北汽集團認購的股份將占交易完成后Atieva 公司全部股份的25.02%,成為第一大股東。
這家美國電動汽車零部件企業是什么來頭?北汽在已與多家國外電池廠商合資成立電池公司后,為何又要入股這家企業?在國內新能源補貼梯次下調的局面下,北汽此次入股行為又說明了什么?
合資成”癮”
”此次北汽入股美國電動汽車公司,可能更多地是因為北汽內部對新能源汽車公司的改組”,2月12日,某新能源汽車分析師向作者表示。
2013年11月,北汽集團對旗下新能源業務進行改組。原本隸屬于北汽股份的北京汽車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變身”為北汽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能源股份”),成為與北汽股份平級的集團子公司。新公司成立后,北汽新能源汽車業務的規模也將擴張。
當時了解這一改組的消息人士向作者透露,改組初期北汽新能源汽車內部就已提出,要尋求國外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技術合作伙伴。通過資金入股換取國外零部件企業的核心電池和電控技術。
翻開北汽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北汽新能源的發展伴隨最多的就是尋求技術合作伙伴。
資料顯示,北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2011年正式具備產銷能力。隨后北汽與大洋電機、日本松下合資成立公司,在電池、電機等大的總成上尋求技術支持。緊接著在收購薩博整車生產平臺后,也為日后的電動汽車整車生產提供了平臺。
2013年,北汽更是加入了對美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菲斯克的競購隊伍,一系列的合資、入股行為在外界看來,北汽一直試圖通過合資、入股等形式獲得新能源汽車技術支持。
”如果大膽猜測的話,北汽此次入股美國電動汽車公司很可能與之前競購菲斯克有關系”,上文提到的汽車分析師告訴作者,”畢竟這家美國電動汽車零部件企業為美國多家汽車企業提供零部件技術”。
那么這家美國零部件企業究竟是什么來頭?
Atieva是誰?
Atieva公司,中文全稱為美商源捷有限公司。總部和主要研發中心位于美國硅谷,是一家致力于研究、開發和生產電動汽車核心動力系統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在上海設有生產工廠,另外在臺灣設有研發中心。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電池系統以及電動汽車充電裝置。
作者在這家企業的介紹里看到,該公司創始人自稱是原特斯拉的創始董事之一,名叫謝家鵬。并號稱公司主要工程師都曾是特斯拉、通用、大眾的研發專家。曾參與過Tesla Roadster純電動跑車、雪佛蘭Volt插式混合電動車、奧迪R8純電動跑車的開發。
通過多方采訪后作者得知,這家美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公司主要業務是向整車企業與電池企業提供電池安全管理系統以及電動汽車充電器部件。該公司創始人謝家鵬在成立捷源綠能之前,曾短暫擔任過Tesla董事會成員。在此之前創辦過一家主要研發、制造顯示器和電腦的公司。
作者對該公司管理團隊梳理后發現,其中確實曾有參與過美國通用沃蘭達汽車電池研發的技術人員,但負責的主要是電池管理方面。而其他管理人員之前更多的是與IT等行業關系緊密。比如公司副總裁溫世銘,曾就職于中興、諾基亞等公司。
”這家公司的核心優勢是管理系統”,2月12日,中國普天新能源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向作者介紹,”外界現在盛傳北汽將在高端電動汽車研發上有動作,很多人都在說可能是C90,但我認為北汽更多的是想利用Atieva公司管理系統,將現有車輛的續航里程與電池穩定性提高。畢竟北汽的新能源汽車在國內仍沒有站住腳跟,一旦政策逐步放開,那么北汽新能源汽車將會受到其他企業產品的激烈競爭。”
時間不多了
作為北京當地國有汽車企業,北汽新能源汽車一直被外界詬病占據了政策優勢。但是進入2014年后人們發現,不管是中央還是北京市,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風向已經開始扭轉。
2月10日,國家四部委發布通知稱,2014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在2013年基礎上下調5%。緊接著,北京市科委傳出消息稱,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車補貼目錄將于2月26日搖號公布日前后出臺,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安汽車的部分純電動汽車有望入選。
”雖然比亞迪仍沒有進入北京市補貼范圍,但是這次進入補貼的企業已不再只是過往的‘一妻一妾’(北汽和長安)”,上文提到的普天負責人向作者分析,”這也表明,北京市正逐漸放開新能源市場,當然步伐上仍比較慢,但是這已經表明未來利用政策可以保護本地企業已不再那么容易。”
作者了解到,目前北汽新能源汽車主要產品有E150和紳寶電動版兩款車型,北汽E150目前主要用于公共出租車領域,紳寶則更多地進入北京市政府采購目錄。但是由于續航里程短、穩定性差等問題,北汽新能源汽車一直難以在私人市場取得銷量。
似乎看到了未來市場的競爭,北汽2013年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計劃未來生產的純電動車續航里程2014年要達到200公里,2015年要達到300公里,2016年達到400公里。在專家看來,這一規劃要想實現需要做的工作不只是埋頭研發,還需要更多的尋求技術合作。
為了達到規劃目標,北汽從2013年9月開始,首先與韓國SK組建了合資電池企業,用于解決北汽電動汽車續航里程以及安全性能的問題。隨后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進行改組,單獨成立由集團直接領導的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這充分表現出北汽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視。同時結合此次入股美國Atieva公司,人們不難發現,北汽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腳步也在隨著政策的放開而加快。
來源:汽車商報
作者:王鑫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842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