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市場流行“國家隊親自下場”。為了能夠加快向服務型企業轉型,一些國字頭和央字頭的企業紛紛放下身段,開始將自己的部分命運交由市場決定。
汽車行業是如此。在比亞迪、長城、吉利等傳統民營企業,以及蔚來、小鵬,甚至是特斯拉的多重壓力下,以北汽、上汽、廣汽等為主的國企,也不得不開始強調“售后服務與市場需求”的重要性。
充電服務企業更是如此。目前,充電樁企業雖然九死一生,但特來電、星星充電等民營企業,卻仍然有著不俗的表現。
“作為電網,發展電動汽車的服務產業是義不容辭的。”于是,隸屬于南方電網產業投資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南網電動,終于也在2019年開始聚焦充電服務。
2020年百人會期間,南網電動董事長鄒大中接受了包括第一電動網在內的媒體訪問,對于南網電動的業務發展,以及盈利模式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以下為訪談實錄,在不改變鄒大中意愿的條件下,第一電動網做了部分刪改。
抓住能源交易,企業將來不靠充電賺錢
媒體:南方電網是2019年3月由南方和順升級而來的,我想知道業務的擴張是出于什么考慮,充電行業盈利比較難,你們有沒有什么比較好的商業模式?
鄒大中:第一個,為什么我們在深圳建立南方電網的電動汽車公司。作為電網,發展電動汽車的服務產業是義不容辭的,也只有電網企業才能真正把電動汽車產業服務推向更好的發展。
因為新能源汽車關鍵是電動車,從目前的技術路線來講,不管怎么發展,肯定是以純電為主的技術路線。既然是電動車,電網就是供電的,它專門負責把電送到車上,作為電網企業,本身要承擔電動車產業發展的責任。
選擇在深圳,這也是南網的做法。我們選在全國電動汽車發展最好的城市,有地域優勢,也有利于我們公司經營更好的商業模式。
我們作為南方電網電動汽車公司,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會進一步加快速度。扎針深圳,立足南方,布局全國,抱團出海,這樣的發展戰略。
第二個,關于充電怎么盈利問題,確實這是值得考量的問題。目前單從我們公司來講,我們是盈利的,我們從來沒虧過。怎么做好這個事情,尤其是我們小車充電這塊目前沒有很好的商業模式,所以我們以公共充電為主,以快充為主。
怎么盈利,主要是和車企和運營企業配合。另外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這里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也是電網企業的優勢,就是我們對能源效率的應用和提高是最專業的,在這方面可以做到盈利。
包括我開始在講電動汽車發展,提出過革命,最先的發展是材料革命,就是怎么把電池做好,在材料上下工夫。第二個革命就是能源革命,如果電網不和能源掛鉤,盈利的空間很少。
如何用到經濟的電,經濟的能源,比如現在有的地方電價是負的,你用電倒給你錢。
通過各種電力交易的組合,我們希望做這個行業充電不要錢,坐車不要錢,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將來不靠充電賺錢。
媒體:充電不要錢這個具體怎么做到?
鄒大中:主要是抓住能源交易。比如說我有很多電,在很多地方不用就浪費了,尤其是綠色能源,你不用太陽該也會過來,該下雨還是下雨,所以這方面的電必須及時消耗。
這方面來講,電動汽車是最好的能源平衡器,尤其是綠色的風、光等電源,是電動汽車利用最好的模式。
我們也在行業里挖掘價值,電動汽車達到一定擁有量以后,將來和電網必須要緊密結合。它可以削峰填谷,也可以提高用戶用電可靠性。現在電網的可靠性提高都是靠電網大量投資保障的,從特高壓一度達到用戶手上,這個投資是非常巨大的,反而不如在用戶端,我們利用電動汽車做交易,可以更好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低成本。
汽車,大家都說擁有量,但買車之后的利用率絕對沒有超過5%,大部分都停在家里。如果電動汽車停在家里,這個車我完全可以作為電網的儲能裝置。今年我們會推出針對微小分布式能源的聚合交易系統,把海量的分布式能源,通過聚合,邊緣計算和區塊鏈技術整合起來,作為一個大的交易平臺,這樣可以充電不要錢是有可能的。
不是現在不要錢,但是將來可以通過這種模式達到。這樣會有更多人愿意開電動車,促進這個產業良性發展,也會解決我們綠水青山的問題。
媒體:您剛才說未來充電不要錢,我想問一下,運營商怎么實現盈利?還有,未來這個時候大概多長時間,如果要實現未來不賺錢,現在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比如棄風、棄電的傳輸和儲存,這個怎么解決?
鄒大中:現在我們國家除了高鐵之外,還有一個技術,特高壓技術,這也是非常厲害的。這幾年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在幾千公里的距離間進行電力輸送,相當于我們已經打造了一個電力的高速公路。
這個已經基本建成,關鍵是怎么用,怎么把西部的,尤其是新疆、青海等地用不出去的電加以利用。我們通過電網的高速公路,按照國家發改委最近確定的價格體系,一度電成本降低到三到七分錢。
如果達到充電不要錢的目標,只有和電網加強互動才能達到。同時我們還可以讓用戶賺錢。比如說他主動成為我的儲能裝置,我肯定是給他錢,而不是收他錢。
如果能夠達到很好的利用,我們推算,應該在2030年后,能源革命發展會推動電動汽車再一次高峰,這兩個是互相促進的。
南網電動致力成為電動汽車產業價值鏈整合商
媒體:我看到一個數據,2017年我們國家充電樁企業超過1000多家,2019年只剩下100多家了,還有人說這個行業洗牌以后會只剩下三五家,您是怎么判斷充電行業這個格局的?
鄒大中:首先,第一批充電樁的成本太高,很多機械要進口,導致樁的價格達到了幾十萬,而現在降低到了幾萬,如果這樣拿來經營肯定不行。還有由于原來的補貼政策,包括各個地方也有一些補貼,導致建樁根本沒有考慮用途,有點跟電動汽車騙補一樣,本來沒想運營的,有很多是廢的。
再一個是建的早,那會車少,不可能盈利。包括很多企業今年可能更慘,我們也大量收購這些企業,在這塊我們是加快投資。首先是把充電網打造好,我們今年計劃將有20個億的投入,包括充電投資和一些收購。未來四年我們可能會有200多億的投入,逐漸會加大這個比例。
盈利和運營要配套,單一的服務肯定不行。我們是在全產業鏈布局,充電樁的研發制造我們也做,投資建設也做,汽車銷售租賃我們也做。
還有交易平臺,包括一些能源交易,新的互聯網技術應用,這些都會結合在一起,把這個產業進行價值鏈集成,既讓用戶獲取價值,也配合車企和其他企業。我們公司有一個目標,成為電動汽車產業價值鏈整合商。應該讓各方多得到利,這個產業才能長期發展。
電動汽車占比小,建設過多充電樁沒有必要
媒體:前段時間了解到,全國充電樁比例,車樁的比例是3.1:1,南網的車樁比現在是什么情況,充電難的問題還存在嗎?
鄒大中:充電難始終都會存在,只是充電難被大家討論的比較多。就像加油難不難,剛好我在這里沒有油了,周邊加油站找不到,是不是增加一個加油站才合理。所以我們有時候說車樁比為什么要達到1:1,我們的充電站是加油站的10倍,電動汽車的占比卻不到5%。
另外,目前都在做大功率充電技術的開發,將來充電和加油一樣快,要那么多充電樁干什么。
充電難大家都在考慮,最好是我想用就能有一個。所以車主認為充電樁少了,但充電運營商卻希望樁的利用率提高,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關鍵是怎么解決,需不需要解決,這是一個問題。
未來將重點投資高速公路、岔路口網絡
媒體:回到充電站的分布上面,我們發現有很多限購限行的城市中,一家一戶沒有油車,只能買電車,遠途出行很痛苦。我有很多朋友周末不敢出行,他們怕堵在高速上,在高速充電站要排隊一兩個小時,因為車很多。從側面反映出在現階段,可能我們在城市里面的充電樁還可以支持基本的生活,但是如果想要進行遠途出行,電動汽車是很困難的事,在這樣的情形下,您作為充電樁服務企業,有沒有想未來想做出一些什么變化,或者再深入的,對于換電的模式有沒有什么更多的思考?
鄒大中:換電這塊大家也在探討,做換電比較多的,蔚來、北汽都是熱衷于做這個。但這只針對自己的車型,確實有一定的局限性。未來產品上可能會豐富一些,目前還沒有達到很好的模式。
你剛說出行的顧慮確實有,一個是過去的高速公路,我們在休息站也建了不少樁,利用率也比較低,用戶顧慮遠行,我們也顧慮利用率。
這個怎么解決,第一我們要讓客戶樹立信心,比如我們現在在海南,保證先有樁后有車,這也是國企應該做的事情,響應政府號召。我先布充電的網,你到這再用,我們推動整個產業發展,這是一種辦法。我們會把高速公路、服務站和岔路口都作為重點投資的網絡建設,而且保證每個樁可以用。
還有就是大功率充電,整個行業都在加快,你要在服務站充滿一個車一個半小時,確實是很麻煩的事,如果10分鐘能充到80%,你根本就不會焦慮,將來技術很快會出現,大概在這幾年。
快充確實會影響電池壽命,但不會引發起火
媒體:現在很多專家學者提到我們要支持慢充,不支持快充,他們擔心電池快充造成的安全隱患,您提到大功率的充電,甚至10分鐘完成充電,這樣的安全性是由充電樁考慮還是由車企對接考慮?
鄒大中:這個必須由電池廠,車企,樁企三方共同考慮,包括這次國家標準也是三方同時做的。技術逐步在成熟,而且這個標準是全企業通用。
快充對電池確實是有不利,應該是快慢結合,對電池的使用壽命提高是有好處的。我們也建議大家注意安全,因為我自己也用電動車,能夠慢充我盡量慢充,而不是圖快。我不是做運營的,運營是圖快,這樣肯定使用時間會長得多。
很多人認為,快充會引發起火。這個問題我們也做了一個分析,不是充電充爆了,不充也會爆。因為鋰電池里面有一個析鋰的過程,像一個針一樣,穿過就壞了,可能正是你充電的時候壞了,也有可能是跑在路上,這個安全怎么解決,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對充電研究的一個方面,我們下一步也會對充電安全這塊做一套安全保護系統。
在我這里充,就跟體檢一樣,我會自動告訴你這個車可能存在什么問題。還有充電的過程我們會做調節,你以多大的電流,多高的電壓,我們根據技術的算法,優化車輛的安全性能,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要努力的。
外資品牌進入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媒體:隨著外資品牌的進來,很多充電樁企業也進來了,對你們來說,外資品牌會不會沖擊你們的市場份額?
鄒大中:我們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有一個目標是抱團出海,我不光做中國,我也做海外,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外資品牌在汽車上,像特斯拉在上海這么大的生產量,確實對汽車行業和主機廠,有一定的沖擊。但不管怎么樣,最后剩下的,都是國產品牌。
它們和中國人斗成本斗不過,只不過現在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當它沒有技術優勢的時候,保證后面全是國產。中國人多,合資怎么打得過。
國家投入這么大在新能源產業,就是要彎道超車,就是要干掉人家,不是人家干掉我們,充電樁更不用說了,充電技術包括模塊技術我們都做,ABB原來跟我們都有合作,現在還跟我們談,我們準備收它們,不存在這個問題,根本不擔心它跟我們的競爭。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renwu/10785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