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是我在今年進博會上現代展臺的一瞥。彼時我們說「像其他很多車企一樣,現代汽車的自我定位也在悄然改變,現在他們的新定位是「智能出行解決方案供應商」,而不是一家車企。」現在,現代真的要動真格了。
12 月 3 日,現代公布了一份「戰略 2025」的路線圖,以確保其在未來出行市場的領導地位。一般這種官方新聞稿風格都會偏于「性冷淡」,但是在描述這份路線圖時,現代用了一個意味強烈的形容詞:「bold(大膽的、敢于冒險的)」,以示轉型之心。
我們先來看看在現代這份「bold」的路線圖中都說了些什么:
1、到 2025 年,通過兩大支柱協同,實現現代向「智能出行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轉型,這兩項支柱分別是:智慧出行產品和智慧出行服務
智慧出行產品將擴展到傳統汽車領域之外,包括個人空乘(PAV)、機器人以及最后一英里出行服務;
智能出行服務將通過集成化平臺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內容;
2、宣布一系列戰略目標:
實現平衡穩定增長;
通過提升客戶價值和成本結構創新來提高盈利能力;
年銷售 67 萬輛 BEV(純電動車)和 FCEV(燃料電池電池電動車);到 2025 年成為三大電動車制造商之一;
到 2030 年在主要市場供應的新車型絕大部分為電驅動車型, 2035 年延展至新興市場;
3、確定財務目標:
到 2025 年投資 61.1 萬億韓元(約 513.1 億美元)用于研發和未來技術;
到 2025 年,汽車業務的營業利潤率目標為 8%,市場份額目標為 5%(2018 年為 4%);
到 2020 年 2 月,從市場回購 3000 億韓元股票;
以上就是這份路線的全部內容,信息量真的很龐大。我們不妨從幾個角度來拆解一下現代汽車要如何實現「智能出行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轉型。
到這里,現代集團的電動化轉型大幕正式拉開。
現代在電動化上選擇了兩條腿走路。一面是堅定的 FCEV 燃料電池路線,一面是純電路線。和本田豐田一樣,在現代看來,氫能是人類最理想的能源,同時也是最早的幾家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布局的車企。
去年的 12 月,在摩比斯燃料電池第二工廠開工儀式上,現代汽車集團(包括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公布了其「2030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愿景」。在這份愿景中提到:
1)到 2030 年,現代計劃到 2030 年實現 50 萬輛的 FCEV(燃料電池車)產量,包括乘用車和商用車;
2)現代將協同 120 多家供應商一起向研) 和配套設施擴建領域投入約 7.6 萬億韓元(約 67 億美元),預計在 2030 年之前創造 51000 個工作崗位;
3)氫燃料電池技術將延伸至除汽車以外的無人機、船舶、軌道車輛和叉車等交通運輸領域,甚至是發電以及儲能等其他行業(這一點與這次的戰略 2025 有很多契合之處)。
(NEPTUNE 氫燃料概念卡車)
至于產品方面,早在 2013 年,現代推出了可批量量產的途勝 FCEV,并在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 18 個國家進行銷售,5 年之后推出第二代量產氫燃料電池車 NEXO,性能較前代有了很大提升。同時現代也在擴展新的燃料電池車型。在 2018 年 12 月的「現代汽車氫能技術與綠色未來」主題演講上,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性能開發組負責人宋堯仁透露, 未來 5-6 年內現代將會推出氫燃料轎車 , 在技術以及成本控制上的提升,將最終反映在售價上。
(氫燃料電池車 NEXO)
當然,現代也在通過技術輸出來綁定利益共同體,2018 年 6 月,現代與同樣致力于布局氫燃料電池的奧迪達成合作,雙方就燃料電池技術形成專利交叉許可,實現技術、供應鏈共享,共同推進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發。
從上面這一系列內容,你可以看出現代有多熱衷于氫燃料電池技術。不過從當下來看,距離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成規模應用尚有一定距離,現代并沒有把未來全押寶在 FCEV 上,在 EV 領域同樣在發力。
根據彭博社發布的《2018 新能源財經(BNEF)》報告顯示,預計到 2030 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3000 萬輛,增幅將達 30 倍。「大趨勢」帶來的速度要更快。
(與 2017 年相比,2018 年全球重點市場的電動汽車銷量增長率)
此外,電動車產品的暢銷同樣令現代意外。韓國汽車產業協會公布的資料顯示,現代起亞汽車集團今年第一季度在海外市場共銷售 16162 輛電動汽車,而去年同期只有 4905 輛,增幅超過了 300%。
「現代起亞汽車集團在電動汽車市場的未來一片光明」,這是來自官方的原話。
根據現代的規劃,2025 年的 67 萬輛的電驅動車型中 56 萬輛是純電車型,11 萬是燃料電池電動車。同時現代的目標是在 2030 年實現中美韓、歐洲等主流市場大部分車型的電氣化,2035 年印度巴西等市場也實現這一目標。
和比亞迪類似,現代也可以在同一平臺上生產 HEV、EV、PHEV 三種不同新能源汽車,除了這種開發方式,現代也在打造純電專屬開發平臺。預計將在兩年內推出全新的電動汽車平臺,并在該平臺之上打造多款中小型電動車型。
根據現代在中國市場的產品規劃,到 2025 年,集團將推出 44 款新能源車型,包括混動、插混、純電以及燃料電池電動車。不僅如此,現代起亞汽車擬在江蘇鹽城建設電動汽車工廠的工作已經提上日程,進一步加速了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布局。
除此之外,現代向 Rimc 公司投資 8000 萬歐元,共同研發高性能電動車,計劃 2020 年研發出高性能電動車及氫燃料電池版本原型車。
在這份路線圖中,現代透露還有一個新的模塊化的電動車架構,將在 2024 年的車型上推廣使用。高端品牌捷恩斯將在 2021 年推出首款全電動車型,并將在 2024 年擴大電動車產品陣容;高性能「N」品牌也將推出 SUV 和電動車型,進一步提升現代的電氣化競爭力。
(現代純電動概念車 45)
不過,我想大家也注意到了,現代 67 萬的電動化規模相比大眾動輒上千萬的規劃完全不是一個量級,而且相比其全球七百多萬的銷量(2018 年)來說并不大,電動化之路現代還是走的比較保守。但是不要忘了,在「戰略 2025」之后,還有一個「2030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愿景」,現代計劃在 2030 年之前實現年生產 70 萬套燃料電池系統的目標,其中 50 萬套將供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使用。顯然對于現代來說后者才是關鍵。
相比于其他巨頭,現代的智能駕駛研發起步較晚。
他們的 L4/L5 開發從 2009 年開始,最初是面向韓國國內大學生自動駕駛比賽,首次對外公布是在 2015 年的韓國創新經濟博覽會上,隨后在 2015 年 2016 年分別拿下美國內華達州運營許可和韓國自動駕駛試驗運行許可,從 2017 年開始逐漸走上快車道。
不過,進入到賽道時間比較晚的現代面臨一個問題:要以何種姿態在自動駕駛領域發力?是要自研自動駕駛技術?還是直接采用供應商的方案?是要自己做智慧出行?還是只是提供硬件產品(俗稱的代工廠)?
第二個問題答案已經很明顯了,現代要自己搞智慧出行,對于前者,現代給出的是一個折中的方案:合作開發。
2019 年 6 月,現代戰略投資美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Auror,也就是亞馬遜投資的那家公司。其實,早在 2018 年,雙方就建立了聯系,共同研發用于現代的氫燃料電池車 Nexo 車型上的自動駕駛技術。這次戰略投資之后,雙方合作進一步深入,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范圍擴展到多種車型,雙方將共同打造適用于現代的自動駕駛平臺。但是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家初創公司同樣與大眾汽車、菲亞特克萊斯勒以及國內造車新勢力拜騰達成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合作。
作為一家有經驗的國際車廠,現代也沒有打算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戰略投資 Auror的 3 個月后,現代與國際 Tier 1 安波福達成合作共研自動駕駛技術,此舉也讓現代自動駕駛進入大眾視野。
9 月,現代和安波福宣布組建合資公司,開始 L4/L5 自動駕駛的設計、開發和商業化發展。合資公司計劃于 2020 年開始完全無人駕駛系統的測試,并在 2022 年為自動駕駛出租車供應商、車隊運營商和汽車制造商提供可量產的自動駕駛系統。兩個月后,雙方的出行服務公司 MocenLb 成立,計劃在 2019 年底投放 20 臺現代 IONIQ 插混,試點運行 Mocen Crshre 項目,然后逐漸把規模擴大到 300 臺,最終目標是實現車隊純電化。
對于這次合作,現代集團零部件子公司現代摩比斯(Hyundi Mobis)負責自動駕駛汽車開發的負責人 Gregory Brtoff 表示,與 Aptiv 達成協議是現代汽車實現追趕的「重要一步」。「 現代及時「抓住」了一個好伙伴,已經沒有那么多大公司(可以合作)了(Hyundi mnged to grbgood prtner, just in time. Therere probbly notll tht mny big ones left)。」
10 月,現代與 Vi以及中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 Pony.i 攜手合作,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推出了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BotRide。BotRide 不僅是加州首個面向普通公眾的 Robotxi 常態化服務,而且通過智能拼車調配,可以實現共享出行。
而在中國,現代同樣有所布局:加入了百度主導的 Apollo 自動駕駛平臺,同時投資了國內人工智能企業格靈深瞳 ( DeepGlint))以及自動駕駛初創企業極目科技,與很多智能駕駛企業展開合作,以此來推動自動駕駛的落地。根據 Delogic 的數據,在過去兩年里,現代至少投資了 20 家與自動駕駛相關的企業,總投資額約 15 億美元。
所以,你大概能夠看出現代布局自動駕駛的邏輯:「廣撒網(合作),多斂魚(落地)」。
按照現代的規劃,在 2025 年前,L2、L3 的自動駕駛技術將會在所有車型上下放,2021 年開啟智能城市試點項目,同時要在 2022 年開發一個完整的自動駕駛平臺,并在 2024 年開始大規模生產。
真的是又激進又「bold」。
在跑通電驅動化和智能駕駛之后,終于來到現代轉型最為關鍵的一步——智慧出行。
在這個規劃中,現代所倚仗的是兩方面的內容:產品和服務。
在產品層面,現代的智慧出行將不僅僅局限于汽車,而是擴展到飛行汽車、機器人以及「最后一英里」解決方案等相關產品。
其實早在 2019 美國 CES 上,現代已經向外界釋放了相關信息。在這次展會上,現代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概念車「Elevte」,可以行駛也可以「行走」,這讓很多人覺得現代汽車有點「不務正業」。結合這次的「2025 戰略」再去回看這些產品,你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說通了。
智慧出行業務將成為現代汽車未來的主要增長點,同時現代將建立一個綜合的出行平臺,為用戶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包括購物、送貨、流媒體和多形式的出行服務。
至于如何進行智慧出行的落地,現代汽車也想的很明白:在美國首先通過 L4 自動駕駛 Robotxi 實現預商業化;在韓國、亞洲以及澳大利亞,會與當地企業合作,借此進入出行市場;在服務業相對成熟的歐洲和俄羅斯,專注于產品和服務相結合的業務。
這次「戰略 2025」的公布,對于現代汽車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至此,現代汽車的轉型大幕正式拉開。該說的我們都說過了,接下來就看現代會有怎樣的動作。不過要說明一點是,汽車始終是一個長周期的事情,所以短期內我們無法洞見現代轉型的成效。所以還是那句話,交給時間吧。
來源:geekcar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105662
以上內容轉載自geekcar,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