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夏五月,萬物蓬勃。
這是一次特殊背景下召開的全國兩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引發全球經濟動蕩,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并進入常態化,社會經濟逐步復蘇,但薄弱環節尚存;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全國兩會,除了疫情的偶發因素外,今年還是既定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
5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京開幕。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這份不同以往的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信號。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無論是穩就業、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還是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都與汽車業息息相關。那么,汽車業將如何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精神,擔當起“保底線”的“主心骨”,挑起“穩基盤”的大梁?
減稅降費與金融支持 為市場主體減負賦能
加大減稅降費與金融支持力度,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核心亮點。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年將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
去年,制造業增值稅稅率下調3%,汽車行業受益其中。今年,政府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其中免征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增值稅等舉措,將使汽車行業繼續直接或間接獲益。事實上,今年以來,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市場波動,新一輪減稅降費政策的相繼落地已再次惠及汽車行業。如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等。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和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聯名提出的車輛購置稅改為中央地方共享稅和消費稅征收從生產環節后移至銷售環節的建議引發熱議。建議中提到,在近兩年車市整體下行及疫情壓力下,為促進汽車消費,中央多次提及放寬限購,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各地政府的積極性卻冷熱不均,其中汽車行業稅收制度成為地方提振汽車消費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障礙。全國政協委員、海馬集團董事長景柱建議,精準降低制造業稅費負擔,包括簡并增值稅稅率,逐步下調一般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取消對普通汽車征收消費稅等。不可否認,稅權的科學轉移和下放,在進一步激活和挖掘市場潛力的同時,也將有效緩解和改善因稅制不合理而引發的行業亂象。
除了減稅之外,一系列降費和金融支持舉措也將為“后疫情”時代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實實在在地減負減壓。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其中包括降低工商業電價5%政策延長到今年年底,同時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組合拳”式的降費和金融支持措施,普惠制造業、聚焦中小微企業,這將為汽車整車制造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流通環節的銷售服務企業等全產業鏈參與者減壓。在緩解企業資金壓力的同時,穩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工作也將穩步推進。
改革創新與制造業升級 力促汽車業打造競爭新優勢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另一個創新點是,并未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當前,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為了穩住經濟基本盤,根據實際情況,淡化GDP目標,目的是集中精力落實“六穩”“六保”,實事求是地以保促穩、穩中求進。
在“不以GDP論成敗”的基調下,政府正用改革開放的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這成為今年政府工作的主旋律。與此同時,還要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同樣步入轉型升級攻堅期的中國汽車產業,也將在這樣的背景下迎來機遇。不可否認,疫情之下,全球制造業的增速都在回落,但智能制造領域的發展前景依然廣闊。某種角度看,疫情加速了汽車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升級的步伐。在全面推進“互聯網+”的過程中,客觀上將加速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汽車全產業鏈抗風險能力也將更強。
“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成為政府工作報告中惟一一處直接提及汽車的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將新能源汽車與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新基建”一同提及,也明確了未來新能源汽車可持續推廣的方向:即在加強“新基建”的背景下,以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充電樁的方式,解決新能源汽車行業痛點,補齊制約新能源汽車普及短板,使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水到渠成。由此可見,未來,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模式將應運而生。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多家頭部企業已經紛紛介入充電領域,一個從基礎和源頭,打造有利于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
事實上,“新基建”與汽車,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心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提出以車為“新基建”建設智慧城市、發展新能源汽車產融結合新模式的建議。他認為,應把汽車產業打造成現代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礎設施,成為智能城市的AI細胞。
關于國企改革,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今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第一年,未來三年,國企改革將更加觸及核心、邁向縱深。未來,加速兼并重組以及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場化機制,充分激發市場活力,無疑將成為汽車行業國企改革的重頭戲。同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層面,汽車行業繼續落實簡政放權仍然有很大空間。
推進開放與穩住外資 鍛造汽車產業鏈抗壓韌性
盡管受疫情影響,全球及中國經濟產生波動,但中國開啟的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并未停滯。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外資股比分段放開、合資企業股比調整率先出爐、外資企業獨資建廠……汽車業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實踐中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作為“六穩”“六保”的重要內容,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不僅要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更要在開放的同時穩住外資、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事實上,受疫情影響,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也在發生動蕩,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在保持利用外資綜合優勢不變的前提下,更要對“中國式全球化”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客觀審視、冷靜應對,鍛造出真正具備抗壓韌性的中國汽車產業鏈、供應鏈。
在積極利用外資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幅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這意味著汽車行業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目前傳統燃油乘用車投資項目仍在負面清單之列,未來是否在縮減之列?一旦進入縮減范疇,將如何應對外資股比全面放開所帶來的影響,汽車業要做好充分準備。
民生導向與提振消費 精準挖掘汽車市場潛力
關于提振消費,政府工作報告釋放了明確信號: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推動消費回升。這也意味著,“后疫情”時代,通過擴大投資推動消費回升,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是政府提振消費的核心邏輯。
盡管在提振消費中并未直接提及汽車,但在拓展農村消費方面,農村市場的潛力如何通過精準開發繼續釋放,也在考驗汽車行業。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表示,政府工作報告直接、具體談到汽車產業的內容并不多,但很多內容其實都和汽車產業息息相關,如何穩就業、保民生,如何激發市場活力、提振消費,政府工作報告描繪了一幅屬于中國的規劃藍圖。在這其中,中國汽車產業要在新挑戰和新機遇面前,堅持創新驅動,做高質量發展的“優等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表示,在疫情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對汽車市場和消費需要理性判斷。“從當前我國汽車市場發展所處的階段來看,盡管增速從中高速轉向中低速,但我認為,未來5~10年仍有2%~3%的潛在增長率,總量增長和結構調整上,都有較大的潛力可挖。今年突然暴發的疫情,確實打亂了市場節奏,但這種外部沖擊對消費本身的直接影響是短期的,后續發展要看疫情持續時間和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因此,對于擴大汽車消費、促進產業發展而言,在當前的格局和條件下,我們有潛力但需要精準挖掘,有需求但也需要精準激發,有動力更需要強化。”他說。
來源:中國汽車報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116935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