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和出口國,卻由于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嚴重,使得稀土的資源優勢并沒有變為經濟優勢。最近,中國收到美國、歐盟、日本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的有關稀土、鎢、鉬的出口管理措施的磋商請求后,立即做出回應:一旦被起訴將會主動應訴。
就稀土有關問題,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董小君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占世界稀土儲量比重的36%,中國的稀土產量全球最大,占全球稀土產量的95%以上。而美國最大的稀土礦1998年就封存起來了,世界上的稀土大國并不只是中國。
董小君表示,中國面對”稀土之爭”,應該有自己的應對策略:
第一、可以與其他稀土大國,比如澳大利亞等建立”稀土版歐佩克”,爭取在國際上對稀土的定價權。盡管中國的稀土儲量和產量很大,但是目前并沒有自己的定價權。”稀土版歐佩克”的建立有利于中國保護自己的利益。
第二、可以用稀土的出口配額換發達國家的高端技術。某些發達國家壟斷高端技術,不愿意出口,中國可以拿稀土配額換他們的高端技術。當然,不能指望通過貿易來解決技術問題,技術創新應該依靠本國的力量,只是從目前來看,通過稀土出口配額換技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第三、政府的管理思路要有重大的轉變,從目前的出口端管理向生產端管理進行轉變。WTO相關規定中,一是對出口政策有限制,對生產政策沒有制約;二是國家行為受制約,但企業行為是不受制約的。我們要學習歐佩克的經驗,限制產量,不限制出口。而我國一直都是限制稀土的出口,這實際上是運用一種出口端管理模式。我國現在提出限制稀土的產量是一個很好的轉變,但是在理念和概念上,還沒有明確提出從出口端管理向生產端管理模式的轉變。我們還應該學習全球三大鐵礦石商的經驗,把做強做大本土稀土企業,然后限制產量,這是企業行為,而不是國家行為,WTO不會對企業行為進行制約。
( 編輯/董海榮 )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楊娜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1261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