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兩會期間表示,新能源補貼政策將于今年上半年出臺,新能源車將按照節油率階梯化進行補貼,分為16檔。筆者認為,這一信息至少透露兩點,第一是混合動力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春天很可能已經到來了,第二則是國家努力了三年,指望電動汽車能夠實現彎道超車的目標,恐怕要被放棄了。
電動車是否將失寵?
按照節油率階梯化進行補貼,很自然的我們就會聯想到混合動力汽車在中國市場很可能要翻身了。因為電動車雖然補貼仍然會比較高,但因為電動車的不普及,以及價格高、續航里程低、充電時間長這幾大短板存在,相對于混合動力而言,吸引力要小得多。比如,如果國家給電動車的補貼是6萬元,給混合動力的補貼是2萬元,相信多數人仍然會選擇混合動力汽車。如此一來,即使政策不明說,電動車失寵的命運恐怕不可避免。
我想,對于這樣的局面,既應該感到遺憾,也應該感到高興。覺得遺憾的是,已經投入巨資的電動汽車產業很可能會因為補貼政策的改變而雪上加霜,雖然我們可能不會像美國那樣宣布放棄目標。而覺得高興的是,雖然電動汽車發展受阻,但混合動力汽車的推廣,將會對我們的節能減排帶來更快速度、更高效率的改觀。
電動汽車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看到希望,但我們敗在了我們的經驗上。汽車工業崛起這個目標,敗給了政府對于霧霾治理的焦急心理。這或許并非不對,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并非一定是對癥下藥。更何況,像我這樣一個汽車人,心底總免不了有點遺憾。
僅從節能減排的角度考慮,我們當然應該選擇最快速、最成熟的技術。在國家確定電動車為汽車產業發展目標之前,我一直是呼吁應該先混動再電動的。鄧小平先生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句經典————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應用在這里也非常合適。
日系是否會因為政策變化而崛起?
目前,在混合動力技術上成就最高的是日系眾品牌,無論是豐田還是本田,其混合動力車型在北美市場和日本市場都受到歡迎,銷量很高。那么,當中國的補貼風向發生改變的時候,日系是否會因此而崛起呢?
時間若回到三五年前,那時候日系在國內過得還是相當滋潤的,憑借中庸的造型設計、出色的油耗控制水平、穩定的質量等優勢,一直是市場的寵兒。但是,自從德系的中級車開始換代之后,日系便從高峰期迅速下滑。再加上釣魚島事件的負面影響,日系今天可謂是最低谷期。所以,如果國內混合動力的地位上升,那么日系在混合動力方面的優勢就會凸顯出來,從而有可能帶領其走出低谷。
不管如何,筆者還是希望這個市場更加均衡一些,而不是一家獨大。
節能減排不僅需要政策更需要監管
我想,新的補貼政策之所以會采用階梯化的方式,主要是希望企業通過各種手段,降低汽車排放,化解當前的霧霾污染。不過我想要提醒的是,如果沒有有效監管,新的補貼政策仍然很難對環境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由于測試油耗將直接與車輛的補貼掛鉤,利益面前,不可避免的就會有企業、有人想走捷徑。而國內市場上,工信部公布的測試油耗與實際油耗差距一直就很大,很難通過市場來驗證油耗測試的準確性。所以,對水平層次不齊的混合動力汽車,加強油耗監管,才能讓國家補貼真的應用在節能減排上。否則,錢花了,環境沒改善,汽車工業的發展也被掐斷,得不償失。
( 編輯/李艷嬌 )
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汪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1841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