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時間里連續獲得兩筆融資,這對一家自動駕駛公司的意義不言而喻。
4月23日,蓋世汽車獲悉,毫末智行獲得3億元B2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九智資本攜手湖州長興設立產業招商基金共同投資,所融資金將用于持續加強毫末自動駕駛的研發投入,強化該公司核心競爭力。
另外,蓋世汽車此前的跟進報道顯示,毫末智行剛剛在2月份完成超億元B1輪融資,此輪融資由成都武發基金投資,募得資金將主要用于毫末大模型等AI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投入。
在自動駕駛行業“風霜雨雪”的當下,毫末智行如此融資頻率,確實是高了一些。
逆勢融資,財源不斷?
自動駕駛必然是新能源汽車走向智能化的必經之路,只是近年來走在這條路上的自動駕駛公司,腳步略顯蹣跚。
自動駕駛的故事已不必再講得動聽,因為這條賽道足夠寬廣,盤子里的“蛋糕”也足夠大,只是能吃到“蛋糕”的企業卻注定稀少。
正如業內分析人士所言:“未來倒下一批是肯定的,沒人規定每一個公司都能成功。”
此言不虛。近年來,資本對自動駕駛領域的”冷靜態度“,已足以說明一切。
自2022年開始,自動駕駛領域陷入“資本寒冬”,融資金額與項目數量逐漸減少。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自動駕駛行業共發生144起投融資事件,融資規模為932億元;2022年,自動駕駛行業投融資事件約為128起(不包括IPO),融資規模為2021年的四分之一,僅為240億元;同時大額融資數量也顯著減少,鮮有10億元規模的融資披露。
據蓋世汽車統計,截至2023年6月30日,智能電動汽車領域至少已經披露了98起融資事件,其中69起與智能駕駛相關。而在2022年同期,整個智能電動汽車賽道披露的融資不過70余起,其中智能駕駛相關融資事件不到60起。
具體到細分領域,乘用車ADAS和面向特定場景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依然是資本關注的重點。不過今年頭部智駕公司的融資占比有所降低,并且大額融資數量也顯著減少,幾乎沒有超過10億元規模的融資披露。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數自動駕駛廠商在為錢“心焦”之時,毫末智行卻頻繁“逆勢融資”,被投不斷。
蓋世汽車發覺,截至目前,毫末智行在成立五年多的時間里,陸續完成了五輪融資,幾乎保持著“一年一融”的融資節奏。
2019年,長城汽車將智能駕駛前瞻部獨立出去,成立了毫末智行。2021年,毫末智行開啟天使輪融資,而后兩年中先后順利完成了 Pre-A、A 輪、A+輪融資,三個階段毫末融資近百億元。在A輪融資中,毫末智行受到了一批以高領創投為代表的明星投資公司的青睞,收到超過70億元的投資。
今年2月和4月,毫末智行更是先后在兩個月內分別完成B1和B2輪融資。
圖源:毫末智行
對于自動駕駛廠商的融資能力的衡量,有分析人士做此論斷:“自動駕駛一定是未來的趨勢,但最近五年內能賺到錢的公司肯定不多。這意味著極少數的公司才能獲得收入,并依仗營收拿到上市門票或者投資人青睞繼續活下去。”
換言之,從融資角度來看,毫末智行顯然算得上是受到資本喜愛的“潛力股”。
“拿錢快”確實可以說明一家自動駕駛公司的“軟硬實力”,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自動駕駛的路漫長且艱辛,仍處于跋涉階段的毫末智行,能走到哪一步,仍值得推敲。
始于“長城”,仍需破局
自成立至今,毫末智行的背后總是少不了長城汽車的身影。兩者之間“互相成就”的關系,也著實為彼時“初出茅廬”的毫末智行增色不少。
首先,從融資角度來看。一直以來,長城汽車不止一次給毫末智行進行“輸血”。
天眼查顯示,保定市長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河北雄安長城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分別對毫末智行認繳出資4200萬元和4000萬元,這也意味著長城汽車關聯公司以56.89%的總持股比例成為毫末智行的最大股東。
圖源:天眼查
此外,長城汽車更是調動資源為毫末智行拉來了諸多明星資本。2021年、2022年毫末智行進行了兩輪融資,包括高領創投、九智資本、美團等明星資本參與融資超10億美元。
要知道,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的融資金額都以數億級別為單位,才能支撐模型的訓練以及開發。由此可見,長城汽車對毫末智行的支持確實可觀。
其次,從產品角度來看。2022年9月,毫末智行在HAOMO AI DAY上宣布成為“中國量產自動駕駛第一名”。
彼時,這家公司才剛剛成立滿1000天。而當時毫末智行能說出此等豪言壯語背后的底氣,也絕大部分來自于長城汽車整車產品自動駕駛訂單的加持。
據悉,剛在自動駕駛行業起步的毫末智行,曾長期接受來自長城汽車的訂單以維持穩定的收入。根據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曾經做出的預判:能夠在2022年底,實現HPilot在長城汽車34款車型的裝車,覆蓋長城汽車待上市車型的約80%;并在2025年前能夠實現總量100萬輛乘用車的裝車。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搭載毫末智能駕駛產品--HPilot的長城車型超過20款,包括山海炮HEV版、新摩卡Hi-4S等車型。
然而,一直在助推毫末智行快速成長的長城汽車,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毫末智行“獨立行走”的桎梏。畢竟,“自家人”關起門做生意總不是長久之道。
2021年,面對外界的質疑聲,毫末智行CEO顧維灝曾直言:“長城本身就是一條很粗的腿,它連續好幾年銷量100萬輛,2025公布的戰略是一年賣400萬輛車,我為什么不把長城服務好?”
也就是說,在毫末智行的眼中,長城汽車無疑是重要客戶,按照長城汽車的整車銷售體量,還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與毫末智行繼續維持互相“供養”的關系。
實際上,毫末智行業務擴展困囿于長城汽車的現象并不罕見,甚至較為平常。
一直以來,主機廠出于降低成本、維持供應鏈安全穩定等方面的考慮,其業務觸角已經延伸至電氣化、智能化等各個領域。比如比亞迪關聯的比亞迪半導體和弗迪電池等,都曾歷經過“外供擴展”的困局。
然而,需要提及的是,區別于半導體和動力電池企業,毫末智行作為一家自動駕駛廠商,其產品外供面臨的難題卻不盡相同。
逐步擴圈,外供不是“夢”?
要知道,一般情況下,自動駕駛要求車輛能夠準確感知環境、做出智能決策并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安全行駛。在很大程度上,自動駕駛的進展依賴于大量的數據集,這些數據集幫助自動駕駛系統在復雜的駕駛環境中變得穩健可靠。
如今,自動駕駛已經從過去的硬件驅動、軟件驅動,來到了數據驅動時代。在這一階段,海量的數據將是自動駕駛廠商完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及產品的重要動力來源。
那么,數據從哪里來?
蓋世汽車了解到,自動駕駛需要從車端數據采集,處理后形成有效數據集,再通過云服務器進行存儲、運輸,經過算法模型訓練、驗證后,將有效數據成果部署上車,各環節相互連接,形成自動駕駛數據循環。
由此,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快速上車落地,對于自動駕駛廠商而言極其重要,因為這將意味著其將有極大便利從車端采集海量數據。
但問題是,蓋世汽車觀察到,目前來看,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慮,大部分主機廠對車端采集到的數據選擇保留,并不愿徹底分享給自動駕駛廠商。
而與長城汽車密切關聯的毫末智行,自然從“出生”起便少了很多此類擔憂。據悉,毫末智行能夠共享到長城汽車每年百萬量級的自動駕駛相關數據,這對于一家智能駕駛公司而言,可謂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圖源:毫末智行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一直以來,數據對于整車而言都是較為敏感的話題。毫末智行在得到長城汽車車端數據支持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他主機廠的顧慮。
眼下,毫末智行正在尋求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
2023年4月,毫末智行官宣了3家主機廠定點合同。有業內人士告訴相關媒體,毫末智行今年新獲得兩家主機廠合同,其中一家為頭部主機廠量產訂單。
這意味著,在長城汽車之外,毫末智行已經擴展了自己的新客戶。換言之,這在很大程度上而言,毫末智行已經取得了除了長城汽車之外的外部主機廠的信任。
此外,毫末智行還逐步在競爭激烈的自動駕駛賽道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
根據蓋世汽車此前報道,2023年10月,毫末智行發布三款“極致性價比”千元級無圖NOH(高速自動領航輔助駕駛系統),分別是HP170、HP370、HP570,價格在3000-8000元不等。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車企能接受的智能駕駛軟硬件成本普遍在5000元至12000元,而毫末智行的三款產品價格區間降至3000元至8000元,性價比明顯提高不少。
4月23日,蓋世汽車還注意到,毫末智行與高通宣布推出毫末HP370——基于高通技術公司最新一代Snapdragon Ride?平臺(SA8620P)打造的面向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AD)功能的智駕解決方案。
毫末智行方面表示,目前已有多家汽車制造商基于HP370進行產品設計,未來將在量產車型上實現商用。
千里之行,始于毫末。
這家出身即自帶光環的自動駕駛公司,要想行至千里,還需積“跬步”,善“累土”。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228077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