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團再次為全固態電池投產按下倒計時。
在7月29日召開的202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上汽集團新任總裁賈健旭透露,全固態電池已經開啟500天投產計劃,進入投產倒計時,廠房選址,也已經去看過了。
這并不是上汽集團第一次提及全固態電池進展倒計時500天節點。在今年五月份舉行的“向新十年 上汽集團新能源技術發布會”上,上汽集團就曾高調啟動“首條全固態電池生產線建成貫通倒計時500天”。
圖片來源:上汽集團
多次在重要場合提及全固態電池的進展,足以可見上汽集團對其重視程度。目前上汽集團在全固態電池領域的布局,已經有了清晰的量產時間表:
第一階段,產品液含量10%,即已應用于智己L6的光年電池,今年10月將正式交付用戶,能量密度超過300瓦時/千克,續駛里程超過1000公里。第二階段,產品液含量5%,預計2025年開始規模搭載,包括智己及其他上汽純電/混動車型。第三階段,產品液含量降低到0,即全固態電池,計劃2026年量產。
對整車廠來說,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極致內卷且競爭加劇,亟需在真正的技術革新上領先。全固態電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低成本等多維度優勢,被普遍認為是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關鍵制高點。
全力出擊新賽道,也是包括上汽集團在內的傳統車企進行轉型升級的關鍵抓手。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杰就曾透露,“上汽技術中心是最早一批做固態電池研究的,剛開始是技術中心和清陶的研究合作,后來是上汽跟清陶成立聯合實驗室,最終目的在于產業化。”
蓋世汽車了解到,目前整車廠對全固態電池積極布局,其實離不開政策引導、電芯技術已取得突破等多重因素加持。此前,由于宣傳上的模糊說法,致使全固態電池多次在行業內外掀起熱議。在資本助推和輿論熱度下,外界對全固態電池的量產亟需一個確切的心理預期。
除了上汽集團,一汽集團、廣汽集團等已宣布全固態電池的研發動態和量產時間表:廣汽集團憑借第三代海綿硅負極技術和高面容量固態正極技術,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能夠達到400Wh/Kg以上,并且目前已實現大尺寸多層堆疊全固態電芯的制造,預計2026年裝車搭載于昊鉑車型;一汽集團目前已完成核心材料20Ah級電芯的開發,有望在2027年實現小批量示范運行。
鋰電池的關鍵材料如正極、負極、隔膜等,經過多年的技術開發,“內卷”非常嚴重,已接近材料性能的極限值,全固態電池亦成為動力電池企業下一步的制勝關鍵。
多家動力電池企業也透露了在全固態電池研發方面的突破。比如,寧德時代在2024年半年財報中透露固態電池有望于2027年實現小規模量產。欣旺達表示已完成能量密度達到400Wh/kg以上的全固態電池研發,計劃2026年實現量產,預計產能達1GWh。國軒高科也透露,保守預計2027年將實現全固態電池小批量上車實驗,2030年實現量產。
全球來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已上升至國家戰略,為爭奪全固態電池這一制高點,目前各國均在加大投入攻關。當下全球動力電池產業已形成以中日韓三國為主的競爭格局,我國鋰電池行業在市場規模、技術水平、產業鏈完整等多方面領先。有鑒于此,全固態電池這一賽道更不能落后。
為持續保持領先地位,據此前公開報道,中國或將投入約60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業或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此項行業內史無前例的項目由政府相關部委牽頭實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全固態電池相關技術開展研發。
真正的技術創新不會一蹴而就。既然被稱為“顛覆性電池新技術”,全固態電池面對的是全新的材料體系、正極、負極等,固態電解質也有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種技術路線。值得注意的是,全固態電池除了要在正負極材料、電芯設計、工藝技術、系統集成設計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要想迎來真正大規模量產上車,更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托舉。
這就意味著,全固態電池對現有動力電池產業鏈帶來顛覆的同時,未來隨著產業鏈走向成熟,量產后形成規模效應方能帶來成本的降低。
如今,行業內外都在期盼全固態電池再次帶來“革命”,但這并不意味著全固態電池將“一統天下”。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愈加完善,不同細分市場的車型在選取動力電池裝車時有不同的考量。
有行業人士透露,磷酸鐵鋰電池或將越來越便宜,市場的需求總會存在。全固態電池的應用范圍會逐步擴大,但統一市場的情況或許并不會出現。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239839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