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投票,出了結果,10個歐盟成員國投票支持,5個歐盟成員國投票反對,另外還有12個國家選擇了棄權。這也就意味著,歐盟贊成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新的關稅政策(進口關稅最高可達45%)將從下個月正式實施,為期5年。
圖片來源:歐盟
從10%最高漲到45%,如此幅度的關稅調整一旦實施,對不少已經把歐洲視作主要出口市場的中國電動車品牌而言,將會是影響后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阻礙,至少,對現行以出口貿易為主的經營模式,是個重大挑戰(zhàn)。
企業(yè)層面發(fā)展受阻,國家層面對這類明顯帶有地域保護性質的不公平法案,很早就做出過明確表態(tài):“中方堅決反對歐方在此案中不公平、不合規(guī)、不合理的保護主義做法,堅決反對歐方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反補貼稅。”
反制舉措,已經在路上?
在歐盟投票通過對中國產電動車加征關稅的相關法案之后,商務部在10月8日發(fā)布了《關于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的公告》,初步認定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存在傾銷,決定自10月11日起,采用保證金形式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各公司保證金比率為30.6%至39%。
圖片來源:商務部
在回答相關提問時,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表示,中方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白蘭地采取反傾銷措施,是應國內產業(yè)申請依法發(fā)起調查并采取的正當貿易救濟措施,完全符合世貿組織規(guī)則。據悉,法國是中國白蘭地的主要出口國,去年法國對中國的白蘭地出口額達到17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白蘭地的99%。
反觀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的反補貼調查和關稅限制,卻并非應產業(yè)申請,事實上,歐盟內部不少成員國和相關企業(yè),對新的關稅法案,都持反對意見。
德國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汽車產業(yè)大國,傳統意義中的“豪車三強”奔馳、寶馬和奧迪,全都是德國品牌。大眾汽車也是全球汽車市場上的領軍企業(yè),2023年大眾汽車集團共計售車923萬輛,在全球汽車制造商中銷量規(guī)模僅次于豐田集團,排名第二。
而德國在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投票中,投的是反對票。德國汽車制造商對新關稅政策發(fā)出的警告是,一旦生效,可能會導致德國在華投資項目受阻,影響德國汽車的出口。
德國車企實際需要的是和中國市場互惠互利的貿易秩序,而非單方面的貿易保護。歐盟中國商會、德國工業(yè)聯合會等組織也在積極呼吁繼續(xù)談判,防止貿易沖突升級。但歐盟的新規(guī)明顯是在以貿易救濟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不公平的單邊貿易保護政策,通常帶來的一個最直接后果就是對等的反制措施。德國作為歐盟內部的汽車大國,積極反對面向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重要原因,就是擔心招致對等的關稅反制。蓋世汽車整理的貿易數據顯示, 2023年德國車企總銷量中近三分之一的份額,都是中國市場貢獻的,如果這部分業(yè)務受到重大影響,對德國的絕對支柱產業(yè)——汽車制造業(yè),無疑會是傷筋動骨的損害。
目前,商務部正在研究提高進口大排量燃油車關稅等措施,有消息稱,中國的反制關稅或將適用于發(fā)動機排量2.5升或以上的汽車。據Stifel Research統計的數據,出口到中國市場的此類汽車產品,約占大眾汽車總銷量的1%,寶馬汽車的占比則為2%,梅賽德斯更高,達到4%。當然,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保時捷,占比高達17%。考慮到這些出口到中國的大排量汽車產品大多都是高端車型,利潤率相當可觀,Stifel Research做出的判斷是,一旦這部分產品受到限制,對德國汽車制造商的營業(yè)利潤將帶來4%至10%的負面影響。
據乘聯會測算,歐洲每年出口到中國的2.5升排量以上的乘用車總金額已經達到180億美元,這一數字高于中國2023年出口到歐洲電動汽車的金額。如果中國提高臨時關稅稅率,歐洲對華汽車出口將遭受打擊。
汽車產品之外,農產品也是對歐盟經濟影響較大的商品,目前除了依法將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白蘭地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之外,中國還在對自歐盟進口的相關豬肉及豬副產品、乳制品等發(fā)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并將根據調查結果作出客觀公正裁決,堅定維護中國產業(yè)和企業(yè)的正當權益。
中國車企,該如何應對歐洲市場的新變化
歐盟成員國的投票,通過了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提案,但其實并不意味著該提案已經確定百分之百會落地執(zhí)行,歐盟委員會將在 11 月 4 日前作出終裁決定,這期間中歐雙方還存在進一步溝通談判的空間。而且新的征稅方案補充了終裁后繼續(xù)和中國就關稅進行協商的條款,未來調整關稅的大門并沒有被徹底關死,雙方可以就關稅政策、市場準入和技術標準等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以達成共識。
當然,基于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環(huán)境,行業(yè)內普遍的觀點是,歐盟終裁中大幅度調整的可能性不高。道理很簡單,歐盟此舉的宗旨首先是要保護本地汽車產業(yè)。在當前資源相對有限的存量市場競爭中,維護歐洲汽車產業(yè)的技術領先地位,提升歐洲車企的盈利能力,是歐盟的重要訴求,尤其是在智能電動汽車市場這種新興的高科技、高利潤領域,歐盟當然還有繼續(xù)保持全球領先的愿景。此外,也是為了平衡中歐的貿易關系(比如減少貿易逆差)以及受到了地緣政治對抗的影響,而這些問題,都很難在短時間內談出結果。
有業(yè)內專家還進一步指出,我們當前的反制措施,主要影響到的是歐洲的農業(yè),歐盟的新關稅政策保護的則是當地的汽車產業(yè),農業(yè)雖然是不少歐盟成員國的重要產業(yè),受影響的國家和企業(yè)可能會向歐盟施壓,要求取消或調整關稅措施,但歸根結底,汽車產業(yè)才是當地的根基。所以總體上判斷,當前的反制,應該不會改變歐盟執(zhí)意加征關稅的行動。
那么,此次歐盟加征關稅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有行業(yè)專家也指出,長遠來看,汽車產業(yè)正在跨入中國時代,中國企業(yè)在電動汽車領域已經形成強大的性價比優(yōu)勢和完善的供應鏈,中國汽車產業(yè)整體的發(fā)展趨勢,并不會因為所謂的貿易保護主義而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
當然,如果加征關稅方案正式實施,短期內,對不少已經開足馬力要拓展歐盟市場的中國車企而言,不利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更加高昂的關稅,將使中國電動車在歐盟市場上喪失價格優(yōu)勢,從而不得不和具備本土資源的歐洲品牌,在同一價位區(qū)間內(甚至是以更高的價格)競爭,這不僅會影響現有車型的銷量,很可能還將影響更多新車型未來的市場推廣,不少中國車企的歐洲戰(zhàn)略或將被迫延遲。目前,對市場表現的影響已經有所顯現,據彭博社報道,今年8月份,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的電動汽車注冊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8%,是過去18個月內的最低水平。
目前,名爵是歐洲最暢銷的中國汽車品牌,今年前8個月,名爵在歐洲的總注冊量達到了159,387輛。名爵也是此次將被加征最高關稅的中國車企,不過,名爵在歐洲的大部分銷量仍然是燃油車型、混合動力車型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這些車型不受歐盟對華電動車關稅上漲的影響。此外,名爵的法國分公司此前也已經表態(tài),新的額外關稅不會影響該公司2024年在法國銷售的電動汽車價格。當然,名爵法國分公司同時也表示,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的關稅“過高”,將阻礙歐洲汽車行業(yè)的綠色轉型。
圖片來源:上汽名爵
對那些受影響比較大的中國車企而言,未來該如何應對呢?
短期內肯定是要進行適應性的調整。蓋世汽車研究院認為,短期內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總量,會有比較明顯影響,部分車企也會提升車型價格來應對關稅成本。此外,中國車企還需要進行更加多元化的市場布局,面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制定出口計劃,分散可能出現的區(qū)域經營風險。
中長期而言,中國車企及零部件進入歐盟市場的發(fā)展模式,要進行調整,從現在的貿易型向本地化投資建廠方式轉移(沃爾沃汽車已計劃于2025年上半年,在比利時根特開始生產EX30,以規(guī)避歐盟關稅)。蓋世汽車研究院指出,為了應對關稅政策的調整變化,未來中國車企的歐洲戰(zhàn)略會出現多種新的發(fā)展模式。比如說,更多國內企業(yè)會收購兼并跨國零部件企業(yè),并充分利用這些跨國企業(yè)的客戶資源、渠道資源、產能資源和產品技術等,協同進入歐洲市場,規(guī)避關稅壁壘;此外,蓋世汽車研究院還預測,未來在歐盟市場上,中國車企與歐洲車企的合資合作,也將越來越多,通過反向技術輸出進入當地市場。
當然,更加激烈的競爭,帶來的也不全是壞消息,競爭是行業(yè)進步的動力,更加充分的競爭,也能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fā)展。競爭不僅可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還將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和企業(yè)管理能力的提升。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旨在征戰(zhàn)全球市場的中國車企,勢必將進一步提升技術研發(fā)和成本控制能力,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在電車領域,在提升品牌力同時,提供更優(yōu)質的產品和服務,從長遠而言,肯定是應對一切挑戰(zhàn)的前提條件。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249512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