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suppli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廠商奇瑞、比亞迪和吉利是本土的三大品牌,在新能源汽車上本土廠商正在迅速追趕全球品牌。在政府的支持和收購一些海外研發團隊的策略下,iSuppli預測2013年中國的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出貨量將分別達到約15萬輛和5萬輛。
而中國汽車本土品牌的崛起已正在改變傳統的汽車電子供應鏈,比如汽車元器件的認證時間大大縮短、汽車廠商直接參與汽車元器件的選擇等,這對中國本土元器件廠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就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路線而言,核心技術為動力總成控制系統、電機及其控制系統和電池及其管理系統。隨著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興起,汽車IC產品所占的成本比例將由傳統汽車的13.2%上升到47%,其催生的許多新興的半導體應用需求包括電池管理芯片、大功率功率器件、高精度傳感器等,巨大的商機已然浮現。
國外IC廠商早就將之作為未來十年最大的一個金礦,中國IC企業更應該積極謀劃。MCU和電源IC是汽車半導體中占比最大的兩類產品,MCU占到成本比例的1/4,電源IC在其中的比例接近20%,位居第二,而在新一代的電動汽車中比例更高,這兩個市場是中國IC廠商必須進入的市場,也是最有可能進入的兩大市場。而目前國內企業連位置傳感器所需要的解碼芯片都無法提供,而且MCU、大功率器件、傳感器等基本為國外企業所壟斷,現狀不容樂觀。
此外,新能源汽車代表汽車產業的未來,越來越多的新型汽車電子產品與技術將應用其中,如智能導航系統、多功能數字化儀表、多媒體娛樂系統、遠程信息服務系統、汽車氣候控制系統、駕駛員綜合輔助系統等,為IC拓展在汽車中的應用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載體。
在汽車電子IC市場有所作為應成為我國IC業的共同追求。深圳航盛電子技術中心副主任、新能源汽車總工陳小江曾表示,未來新能源汽車對高可靠、低成本的大功率器件的需求是相當大的,目前大功率開關器件如IGBT及高壓濾波電容的技術完全由日本、德國公司所壟斷,國內只有少數小功率IGBT的封裝線,還不具備研發、制造和大功率IGBT的封裝能力,急需在這方面突破相關技術,否則控制器附加值最高的部分只能拱手相讓。
同時,汽車半導體IC設計方案企業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一是汽車電子廠商通常要求元器件生產商供應100%高可靠性的產品。而目前,中國廠商最缺乏的是整套完善的測試使用方法與測試使用系統。二是汽車半導體廠商要想在市場上保持領先地位,必須為客戶供應大量汽車電子參考實現方案,使客戶盡快設計方案出自己產品。
當然,填補”空白”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國家的專項支持。而在資金扶持上,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支持MOSFET、IGCT(集成門極換流晶閘管)、IGBT(絕緣柵雙極晶體管)、超快恢復二極管(FRD)等量大面廣的新型電力電子芯片和器件的產業化。這些是汽車電力系統的重要元件,但目前還主要依賴進口。此外,業界正在研究的基于碳化硅的IGBT技術,如果商用,可再將效率提升20%~30%,我國在這一代表技術前沿的領域還需加快步伐。
同時,從國外多年形成的完備的汽車產業鏈來看,只有整車自主投入、自主扶持,才能做大半導體以及相應的軟件開發產業。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時,在電機、電池、電控等關鍵環節也要著力培養自己的”嫡系隊伍”,加快培育自有品牌。
(編輯/李驕)
來源:中國電子報
作者:李映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304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