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的兩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無疑仍然會成為今年與汽車有關話題最大的亮點,占據汽車方面內容的最大份量。在面對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和氣候問題,中國必將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戰略部署,新能源汽車重任在肩,擔負著極為重要的會責任和使命。同時,這也是國家的戰略機遇、車企的商業機會,新能源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應運而生,各地新能源汽車產業風生水起。兩會熱點:2015年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超550萬輛。
緊盯策畫餅充饑新能源整車產能規劃急劇膨脹
根據相關信息,國家層面的《汽車產業”十二五”規劃》和《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對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做了規劃,前者為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要達到100萬輛,后者是2015年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以上。筆者根據收集到的各地方或車企規劃動態不完全統計,到2015年全國已規劃新能源汽車產能已超550萬輛。兩相比較,全國新能源汽車規劃明顯小于各省規劃之和。同樣,各地也普遍存在省級產能規劃低于所轄城市的規劃之和的現象。如《浙江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只規劃了6萬輛的產能,而紹興就規劃了45萬輛,金華也要10.5萬輛。根據印發的《廣東省電動汽車發展行動計劃》,廣東電動汽車規劃產能只有20萬輛,單單珠海銀通公司就要建成年產5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如再加上這部分溢出的產能,全國規劃產能遠超600萬輛。除了紹興、珠海以外,產能規劃比較大的城市還有北京市75萬輛,唐山、合肥各為50萬輛,長沙30萬輛,長春、武漢、襄陽各20萬輛。
很多城市設計比較大的產能,是瞄準了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財扶持策。有消息說,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初步考慮拿出1000億元財資金扶持新能源汽車,其中200億用于推廣支持。按照現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財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享受策的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組能量不低于15千瓦時,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動力電池組能量不低于10千瓦時,每千瓦時電池的補貼為3000元,結合各自補貼上限標準,純電動乘用車一般可補貼4.5萬元-6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可補貼3萬元-5萬元。但是不用說達到500萬輛產能,只要年銷售100萬輛符合規定的新能源汽車,中央府就要每年拿出四五百億補貼資金,好象不太現實,因為如上述五年總共才擬安排200億。真要達到如此規模,國家補貼策自然就會淡出,應該說產能規模上升和補貼標準降低是一個長期互動的過程,相應激勵效果大為減弱,產能規模上升趨勢得到抑制。
電動為主同盟攻堅新能源汽車技術尚需突破
國家的財補助資金投向直接引導了新能源汽車整車的技術方向。各省市均以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主,其他類型混合動力汽車為輔,四川、新疆等富氣省區也提出要發展壓縮天然氣(CNG)、液化天然氣(LNG)汽車,吉利擬在山西發展甲醇汽車。上海和福建還提出要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福建還有發展太陽能汽車的設想。
新能源汽車作為一項高新技術產業,涉及技術、市場、策等諸多方面,需要產學研聯合攻關,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密切配合,車企和府共同推進。聯盟無非就是一個好的形式,去年16家央企已經成立了聯盟,北京、天津、吉林、河南和浙江永康都已經組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產業聯盟將緊密圍繞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核心技術,戮力同心,實現聯合突破。”十二五”期間,其他省份也將陸續成立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黑龍江省的聯盟名稱比較特殊,名為”高緯度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看樣子要進行目標市場細分,尋找自己戰略優勢的藍海。
與產業聯盟相并行,企互動趨勢也在不斷增強。各大城市均希望靠大做強,積極爭取各大車企在本市發展新能源汽車,廣東韶關市鼓勵、支持深圳比亞迪公司研發和生產電動汽車,十堰則是爭取東風公司在當地發展各種新能源汽車。
未來五年,雖然各界期望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電池成本,能夠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上升下降一半。但是相關投資主體是否愿意真金白銀往里面先期投入,以支持產能規模快速上升,能否實現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都尚是未知數。
配套先行示范推廣行在路上才算真發展
”十二五”時期,為滿足電動汽車發展需要,各地充換電配套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快。北京市計劃建設換電站、充電站、配送站、電池集中充電站等466座,建設充電樁4.2萬個,購置各類車型電池組5.6萬組。江浙一帶的無錫、宜興、寧波北侖也都提出要繼續加強電動汽車充電站建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大潮還呈現一個新趨勢,即由京津滬渝等直轄市和東南沿海城市向西、向北擴展到全國各地。河南擬建設充(換)電站220座。重慶規劃建設30座充電站和1055臺充電樁,主城區范圍形成較完善的充電服務網絡。四川、陜西、青海等西部省份都在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相關設施,一些省份還提出要加快天然氣充氣設施建設。中國最北的中國大興安嶺地區都在大規模建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漠河縣、加格達奇區、塔河縣、呼瑪縣已經建有10個電動汽車充電樁。
未來五年,我國將在目前20個公共服務領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車保有規模也將大幅提高,到2015年,北京電動汽車總數將達到7.1萬輛,杭州新能源汽車達到2萬輛,濟南推廣電動汽車1萬輛以上。上海則要在明年就要推廣2萬輛新能源乘用車。廣州除增加新能源公交專線外,還準備組建成純電動汽車出租車隊和混合動力汽車出租車隊。四川省引進1000多輛電動公交車,占2015年新增公交車的10%。海南省的推廣目標最為到位,提出海口市、三亞市公交車、出租車要基本普及新能源汽車。
各地”十二五”年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和思路:
以下規劃目標除注明年份外,均指到2015年。
北京市:規劃產能46萬輛。主要依托北汽和長安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主要有長安新能源汽車基地30萬輛。北汽方面有15萬輛,車型包括迷迪電動車,C70、C30等北京牌純電動轎車。中大燕京新建1萬輛新能源客車基地。
天津市:規劃產能未知。一汽夏利至少投資3.5億元推進電動乘用車量產,車型以自主研發2011款威姿V1平臺為基礎,并衍生出三廂車型。背靠仰融的天津正道與江淮汽車簽署了《關于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項目合資合作意向書》,項目總投資約300 億元,依然懸念重重。
河北省:規劃產能53萬輛。推進長城汽車、石家莊雙環、河北長安和秦皇島金程的新能源汽車研發。支持唐山在曹妃甸建設20平方公里的電動汽車產業園區,推進海天電動汽車、曹妃甸鋰源電動車動力總成和上汽唐山曹妃甸綠色能源汽車三大項目。
山西省:規劃產能10萬輛,主要指吉利在山西晉中市投資甲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車項目。
吉林省:規劃產能20萬輛。一汽要重點突破60項電動汽車核心技術。長春高新區投資150億元大力開展新能源汽車項目,成立三個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中心,打造大中型新能源公共用汽車、小型純電動汽車等兩大類整車產品,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目標500億元。
黑龍江省:規劃產能1萬輛。推進建設齊齊哈爾龍華公司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項目,重點發展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專用發動機、電機、電池、控制系統、專用零部件、電動汽車充電站及配電系統等。
上海市:規劃產能30萬輛,2012年先達到10萬輛。著力突破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核心技術,繼續開展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致力于成為我國技術領先、產業集聚、應用初具規模的新能源汽車基地。主要車型將在推出榮威750中混混合動力轎車后,在2012年投產能節油50%的榮威550強混混合動力轎車及純電動車。
江蘇省:規劃產能4.5萬輛。南京市發展高性能動力電池等設計與制造技術,建設國家級新能源汽車和汽車配件產業基地。
浙江省:規劃產能5萬輛。重點發展純電動、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品,以及配套的動力、制動、轉向、電子等關鍵零部件產品。重點項目有浙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電動大巴動力系統生產項目。
安徽省:規劃產能50萬輛。實施《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路線圖》,建設合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福建省:規劃產能5萬輛,全省自主品牌新能源客車銷售占總銷售量5%以上。加快推進閩臺電動汽車合作,發展燃料電池、混合動力、太陽能等新能源汽車,發展動力聚合物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
江西省:南昌規劃產能3萬輛,其中出口純電動微型轎車5000輛,2012年先期達到1萬輛。
山東省:規劃產能30萬輛,其中日照10萬輛。威海要推電動汽車產業的關鍵技術研發和配套能力建設取得突破。
河南省:規劃產能25萬輛。實施《河南省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建設鄭州日產5萬輛電動汽車、少林客車1萬輛新能源系列汽車項目,宇通4000輛新能源客車項目,鄭州海馬新能源汽車項目,以及中航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系統、研發及產業化等項目建設。
湖北省:規劃產能40萬輛,武漢和襄陽各20萬輛。東風汽車提出投資30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項目。
湖南省:規劃產能40萬輛。比亞迪長沙電動汽車基地30萬輛。近期,湖南南車黃海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形成新能源客車產能1萬輛以上,致力打造中國最大的新能源客車產業化基地。長豐的混合動力SUV、純電動車;婁底大豐1萬輛的輕型電動汽車、中小巴、觀光車、特種車生產線;長沙梅花汽車公司與深圳世紀新能源電池公司合作建設年產1萬輛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生產純電動的客車、轎車、物流車、高爾夫球車、用車。
廣東省:規劃產能70萬輛,其中珠海銀通公司50萬輛。實施廣東省電動汽車發展行動計劃,建設深圳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電池、廣州新能源汽車、珠海鋰離子電池及動力總成等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配套項目。新能源汽車項目總投資175億元。
廣西省:規劃產能20萬輛,由五菱汽車集團建設20萬輛新能源汽車。
海南省:規劃產能未知。2015年,新能源汽車基本實現產業化。
重慶市:規劃產能46萬輛,2012年先期達到24萬輛,主力廠家有長安、恒通、力帆等公司。
四川省:規劃產能1萬輛。積極發展電動汽車及混合動力汽車,推進天然氣汽車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山東沂星公司重組樂山天龍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建設年產1萬輛以上純電動汽車制造基地和綜合配套產業基地。
陜西省:規劃產能5萬輛。研制開發電動汽車和碼頭牽引車,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化。陜重汽公司與榆林東方集團公司合資建設榆林陜汽新能源專用車項目。
(編輯/李艷嬌)
來源:東方財富網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375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