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屆世界電動車大會(EVS29)結束的那天晚上,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一個安靜的酒吧里,第一電動網邀請到幾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大咖,暢談未來十年在新能源汽車變革的這條路上,中國能否扮演一個領導者的角色?大咖們借著酒興熱烈討論,并形成了正方和反方陣營,正方聲音對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發展未來十年成為主要角色抱有信心,反方陣營則認為十年內僅能在眾多領導者中占一席之地,成為王者還要更長時間,以下就是這場辯論的精華觀點。
介紹一下參與激辯的眾位大咖: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平(左三)、無錫鑫宏業特塑線纜董事長楊宇偉(右一)、深圳欣銳科技運營副總龔輝(右二)、蘇州凱博易控驅動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CEO郝慶軍(右三)、智電互動集團董事長龐義成(左一)、南京嘉遠電動汽車董事長李輝(左二)。(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并不代表所屬公司立場)
先聽聽反方的聲音:
蘇州凱博易控驅動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CEO郝慶軍:技術突破沒有攻克前,想做任何大的變革都不成
“我走的地方比較多,從不同的角度來說。中國的汽車產業雖然大了,但是強了嗎?并沒有!電動汽車現在也是一樣,這種東西要有骨氣,我們就差骨氣。而中國有一個產業我覺得強了,就是高鐵。我今天作為投資人,作為收購者,在全世界感受到一點小小的微妙的變化,就是中國高鐵牛了。電動車廠家可以對比高鐵,高鐵為什么牛?就是這個行業真正往深度進行研發。如果中國汽車產業有一個像中國高鐵這樣的團隊就好了。所以,電動車產業什么時候真正能做到最好?那就是真正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和制造水平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反而不是推廣數量。電動車到底發展怎么樣?還要回到本質上去,先看技術水平怎么樣,然后再講規模,規模是加法。
要小心當初在傳統汽車領域發生那一幕會在電動車領域重演,我個人認為彎道超車是一種鼓吹投機的說法,所以要回歸本質,不是說數量,講的是品質。”
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平:十年能夠占一席之地
“未來十年,我覺得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能夠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我不認為能占領主導。因為現在的市場主要靠政策,如果沒有補貼和政策,電動車在中國可能還沒有普及,或者說是屬于未來的一個產品。國外的大車企現在其實并沒有把它看成一種產品來做,假如十年之后電動汽車處于普及狀態,跟傳統車一樣,市場占比達到10%或20%,這個量挺大的,已經符合市場的需求了,那這是一個產能。國外車企就會把這個當成一個事來干了。從現在來看,中國雖然量多,但實際上產品品質、性能比起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只不過是在中國現在的這個市場環境占了一些地位。
第二,因為我是搞車的,對車來說,我認為是車是一個需要好多積累的東西,技術上需要長期積累的東西,中國車企搞20年自主研發,跟人家還是有差距。為什么?很多國外車企經過百年,我在日產曾經干了十年,所有的工作都要形成一個規劃流程。當然了,日本人講究這個,好多的經驗都在那兒儲備了。例如現在的底盤,沒有一家中國車企敢設計底盤,基本都是抄,自主研發的很少。成為全球通用平臺的底盤,是沒有人敢做的。咱們用別人的底盤稍微改一改都不敢改。為什么你不敢改?就是因為不知道人家為什么這么做的,人家做這個里面積累了多少經驗。
車的競爭那是非常細微的競爭,做整車,一點點的性能高過你,加上成本降低,我就有優勢,比你好,一點點的性能提高,都是必須積累很多技術,包括零部件,尤其是這種成熟市場,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核心零部件的基礎研究差距很大,所以咱們短期內是很難超越的。所以,我認為十年的話,基本上能夠占有一席之地。”
深圳欣銳科技副總經理龔輝:中國公司要拿得出真正有預研的東西
“中國企業在未來十年的電動車市場能不能扮演舉足輕重的定位,有沒有影響力?判斷標準是啥?有兩個:一個巴菲特能投多少個這個行業里的公司(從基礎產業來講)。第二個是中國會有多少公司真正地有預研的東西,現在我沒有看到任何的公司在做預研,但是我看到所有的跨國公司今天拿出來的僅僅是他們冰山的一角。
我們接觸了太多公司,日產和寶馬跟欣銳科技談供應商資格。寶馬在談十年以后的技術,日產說別看我現在沒進來,但現在跟你談的是你政府補貼沒有了之后,五年以后我進來以后,我的車型一發布,五年內我的成本都有競爭優勢,只要量起來就有利潤,你們中國人做車,你們的模式不支持,我只要一降價,你的規模下來了,你反而不賺錢,這條利潤曲線是平的,甚至是往下走的,這個是中國企業的弱點。真正的核心是什么?還是技術。但技術會到哪個領域,你有沒有預研?
所以基于這個認知,欣銳科技自己的邏輯是要努力逃出這個命運。一定是這個趨勢,中國企業一定有一部分逃出來,我們是在這樣思考的。第一個,我們的技術是原創技術,一直堅持。第二個,我們什么時候能夠全球化視野地看?我們的思路是國內市場先做出來了,能養活自己,先把這個產品拿出來用上,因為這個市場有需求,不管需求是被國家催出來的,還是怎么來的,但是我們時時刻刻告訴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下一步的一個唯一目標就是進入全球產業鏈。如果不進入,永遠沒出路,只是背靠著國內的市場,永遠沒出路。為什么?你是養胖了自己,但你沒養聰明自己。因為你如果不去跟他們玩,同臺競技,你的預研是不會上來的。
所以我說這里有兩個角色是最重要的,預研其實就是個持續創新的過程。”
針對非常現實的憂慮,正方觀點給出了很大信心:
無錫鑫宏業特塑線纜董事長楊宇偉:中國是有可能做到以市場換技術
“我覺得不一定是十年,但肯定是行的。鑫宏業涉足了多個細分市場的線纜制造和供應,07年開始進入太陽能光伏線纜領域,剛好在國內太陽能產業如火如荼時,就像現在的電動汽車產業一樣,當時國外的太陽能電池產業技術領先于國內。但是走到今天來看,全球太陽能電池產業前十位,大多是中國企業,核心制造在中國。現在即使是光伏原料,核心零部件或設備,國內廠商也占據了重要地位,這在以前大多依賴進口。
其實我們講電動汽車的發展,我認為中國最有底氣的是龐大的市場支撐。包括鑫宏業現在進入的機器人手臂線纜市場也是一樣,2014年中國是機器人產業發展元年,剛好也是電動汽車,也可以說是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元年。2014年以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迅速,市場火爆,也存在很多的問題,但產業進步是趨勢,龐大的消費市場(即使是政府推動)會促進本地區的制造升級,以中國目前電動汽車的產業能力,龐大的終端消費會促進我國電動汽車全行業水平迅速提高。
所以,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在未來是可以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不一定十年就行,但是我們極有信心,中國制造要有所突圍,離不開重點行業的領先,比如高鐵的成功就帶動許多行業,電動汽車的成功會影響國產核心零部件企業的發展,這非常重要。
在中國傳統汽車工業的基礎上,中國的電動汽車發展一定會像高鐵、太陽能光伏一樣,成為中國制造的名片。”
智電互動集團董事長龐義成:原有的限制條件有可能會被打破
“我想先分享一個案例,98年金融危機,那時候韓國差點崩盤,一幫中國作者到韓國去參觀三星電子。當時記得三星電子的老大說了一句話,他說我們十年內要超過索尼,所有人都嗤之以鼻,心里都覺得三星剛剛活下來,就要超過索尼,簡直是太可笑了,因為索尼那時候如日中天。所以大家就問他憑什么說你能超過索尼?他說如果消費電子業不出現數字化的變革,我們永遠也不可能超過索尼,我們現在說我們十年能超過索尼,就是基于我們看到了數字化變革、數字化革命浪潮,我們認為我們有機會超過索尼。結果2004年,三星的視頻就超過了索尼,只用了五年,后來居上的速度遠遠超出它當初的預言。
目前我們的預言也不行,我們的基礎研究也不行,我們各項的底子都很薄,那我們要跟外國的同行比,那一定是比不過的,我贊同。但是那是要建立一個對比的坐標系,這個坐標系就是基于過去一百年不變的汽車工業體系的坐標系,變速箱、發動機、發電機等等都是過去100年的坐標系。我認為未來十年這個坐標系會大變,因為我們看到了四個變化。
第一個是電動化,發動機變成電機。第二個是智能化,車會變成智能終端。第三個是輕量化,車不會像現在這么多的零部件,會被大量的集成。第四個是共享化。這四個變化的浪潮,會讓整個對比坐標系發生變化,那么在這個坐標系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我們來看一看中國企業有沒有機會?過去阻礙中國企業超出的那些因素是不是有可能被打破?我覺得是有可能被打破的。
我個人覺得中國汽車工業過去20年里‘限制’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不是中國人笨,也不是中國人傻,我恰恰認為是國有壟斷的機制限制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競爭力提升。因為它把大量的產能復制在各個土地上,每個省有幾個工廠,這個工廠之間相互競爭,自然就會導致要素不能自由流動。這是一個地方分制的壟斷機制,是導致過去十年中國汽車工業沒有進步的原因。而這幫壟斷是有可能被打破的,被什么打破?現在要重新發牌照了,從現在開始往后看,這幾年新發幾十張牌子可能性完全是存在的,尤其是像給蔚來、樂視這些公司發牌子。蔚來選擇跟江淮外包,是生產外包,它的車型預言完全是自己做的。另外車和家、前途都是自建工廠,他們認為現在的工廠都是垃圾,根本用不上,要建全新的工廠。
原有的限制條件有可能會被打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中國過去十年,我們有一個很巨大的飛躍,那就是中國的互聯網確實已經到了世界最頂尖的水平了,騰訊、阿里、百度確實是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在互聯網應用上是有巨大優勢的。所以結合到這次汽車變革的四個浪潮,如果能夠把壟斷機制打破,然后有互聯網應用的加入,加上現在巨大的市場和巨大的資本優勢,我認為中國是有機會扮演主要角色的。這個產業如果要改變,一定是用那些先鋒者,它不在舊的體系里面。他們也是闖入者。每一次變革,核心都不是按照原有的路徑打的,它會新起一個模式,新起一個戰場,根本不在原有的戰場跟你打。”
南京嘉遠電動汽車董事長李輝:從市場的角度來說中國有可能
“比高精尖這塊,中國肯定不如國外的,車這個東西確確實實是各個零部件組成的,哪怕每一個子系統都是沉淀的技術,這是實話。沒有這個東西,材料、工藝各個方面都做不到。
中國這個市場很大,產業基礎和產業平臺也是世界最大的,主要的角色分很多方面,有市場的主要角色,有技術的主要角色,看你側重在哪一個? 如果從市場的角度來說,我覺得中國還有那么一點可能。如果從技術的層面上講,十年之內不可能。”
基于以上幾位大咖的觀點,你是否認同,你的立場和觀點是啥?請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判斷。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楊曉紅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44080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