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度新能源量產、電咖EV10上市,乃至威馬首款量產車發布、蔚來ES8即將推出,新造車勢力集體亮相,并不約而同的提出“用戶至上、體驗為王”。12月15日,第八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GNEV8) 開幕論壇沙龍環節,愛馳億維CEO谷峰、車和家CEO李想、電咖汽車董事長張海亮、開云汽車CEO王超、康迪電動汽車董事長胡曉明等行業大佬共聚一堂,探討如何提高用戶體驗,替代傳統燃油車,共同將新能源車市場做大做強。論壇由第一電動網CEO崔志強主持。
崔志強:電動汽車和傳統汽車用戶體驗完全不一樣,每個企業怎么考慮自身產品的用戶體驗,又如何落實?
車和家CEO李想
李想:車和家乘用車產品還沒有推出,我覺得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樣。明年我們將發布一款自定義為“中大型豪華SUV”車型,是增程式產品。純電能夠行駛150公里,增程部分可以再跑650公里,基本上可以做到暢通無阻。因為我們都是特斯拉車主,為了解決冬天暖氣問題,所以采用了水暖的方式,沒有用風暖。我自己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肯定都會在自己的產品上得以解決。
愛馳億維CEO谷峰
谷峰:我們新產品會在明年北京車展亮相。客戶體驗是大家都追求的,我們公司要求所有的產品設計、后續客戶相關服務,都緊緊圍繞這個核心來做。而所謂的用戶體驗,就是要達到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可以完全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記了使用產品的目的,這是新能源汽車車企的共同目標。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發展,如何做到更好的用戶體驗是永恒話題,相信所有的新能源車企都會努力打造與傳統燃油車不一樣的用戶體驗。
電咖汽車董事長張海亮
張海亮:現在是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汽車領域過渡階段,過程中傳統車企會采取各種方式去尋找創新之路、轉型之路。作為新勢力車企也要探索全新的道路,其中挑戰不小,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不夠大,沒有足夠的量進行支撐;創新和探索過程中會有成本,其中成本是否能支撐創新等。不過大家信心都非常足,未來新勢力造車在創新上要強于傳統造車,不管是理念、速度、還是采取手段方法上,雖然道路曲折,但只要真正花大精力,耐下性子把產品做好,前途非常光明。電咖11月16日發布了第一款新能源汽車,之后還會有系列產品陸續推出。作為新勢力造車,新能源汽車領域需要合力把產業真正做大,將客戶引導到新能源汽車上。
康迪電動汽車董事長胡曉明
胡曉明:任何事情中國人要么不干,干了肯定是能做好的,不管是傳統汽車還是電動汽車。汽車行業現在來說,中國與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落后很多年,但是傳統汽車領域,兩三年之內韓國車和中國車就沒辦法爭了,三五年或十年內可以與日本車一拼。新能源汽車領域更是如此。汽車遲早都是中國的,雖然品牌是人家的,但最后控股的都是中國。
開云汽車CEO王超
王超:被汽車廠商長期忽視的用戶感受,恰恰是后來人認為可能打敗傳統汽車廠的突破口,所以我在做自己產品的時候,會考慮群體需要什么樣的車和服務。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將開云定義為只是服務農民的,雖然現階段是。我們將客戶進行了分層,以我們的能力和優勢來講,先照顧農民或者基層的人可能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基于此所以先這樣做。此前農村人被認為不需要用戶感受,只要便宜。實際發現,這些人購買力其實比城市人更強,或者說決策原則更加自我,只要認為值就行。我們不能把用戶感受單純定義為大屏幕、4G網絡等,更多的可能是怎么能讓他從沒車先變成有車,開云要做的就是要顧及在他沒有買車概念前提下怎么引導他做正確選擇。
崔志強:未來3-5年,假如外資產品進入中國,直接的競品會是哪些?未來企業在競爭中如何發展?產品策略如何定位?
李想:我做SEV的時候沒有考慮拿補貼,最開始是從兩個維度考慮。其中一個是共享出行。我們發現在中國,每天較樂觀運營等前提條件下,車成本需要降到3萬以下才可實現盈利。我們通過降低車速等將成本控制在3萬以內。很遺憾,中國的低速車法規還沒出來,所以我們選擇歐洲先行,未來會慢慢將產品放回國內。下一步我們將推出豪華SUV,純粹的零售產品,用產品說話。
谷峰:新能源汽車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我們的產品是跟傳統燃油車做競爭。特斯拉公司進入中國,對本土新能源汽車發展是非常大的利好。隨著越來越多的本土新勢力和外來車企加入,行業會給市場提供越來越多的產品,供應鏈、技術、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識也會越來越完善,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包括用戶選擇都非常好。而我們最終的目標是研究怎么樣用最新的技術、更好的產品、更好的體驗替代傳統燃油車,一起把市場做大做強。傳統車跟我們比最大劣勢是包袱太重。因為體量大,在所有產業變革和升級變革當中,對舊有產業或者舊有體系拋棄非常艱難的。傳統車企有資源、規模優勢,但是所有優勢全部基于傳統,需要真正能夠做到壯士斷腕、集中精力做新能源必須要脫離傳統體系。我來自傳統車企,其實傳統車企思路并不落后,高度并不低,但是由于受制于傳統體量,真正能夠把自己從內部打破是非常難的。我們新勢力造車公司,可以從零開始,可以100%、甚至150%的精力投入,至于思想、觀念、方式、方法會有一定差異,但并不是很大的差異。
張海亮:現在新能源新造車企都在起步階段,國外的合資品牌其實早已有一些技術儲備,但是可能受制于他們對創新理解和推進速度,導致推進比較緩慢。實際上我感覺3-5年有點長。說合資品牌與電咖產品直接競爭,不如說跟新型電動車企總體競爭,我們一直把新勢力造車看成一個整體,共同努力做好本土產品,對抗傳統汽車轉型帶來的壓力。這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個體現在創新上面;第二個體現在整個產品的生產、制造和銷售環節;第三個體現在售后端和應用端。本土新勢力造車,從開發設計階段開始,所有性能都瞄準符合客戶要求,這可能是很好的優勢。
王超:走出去這方面開云做了很多嘗試,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都有我們的車,印度、非洲,他們本身燃油車的基礎設施不好,可能用新能源車更適合。當一個市場處于空白期時,機遇跟困難并存,產品在那些市場上需求比國內需求更單一,就是做生活用車。但是挑戰是發展速度快,可能三四個月后需求就變了。我們認為開云的研發、產品體系,相對于大型車的優勢是快速響應,2018年我們會有四個車系的拓展,基本覆蓋不發達地區市場,包括汽車金融、汽車服務等,會被引導以更快的姿態進入市場。
胡曉明:在市場上立足最根本就是產品。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章漣漪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59802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